(原標題:Uber過去一年營收91億美元超特斯拉 但它是如何賺錢的呢?)
Uber的劇變將讓下一任首席執(zhí)行官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即如何解決公司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如何讓打車業(yè)務賺錢?
Uber是科技史上虧損最多的私營公司,下一任首席執(zhí)行官將面臨加快公司發(fā)展以減少虧損的壓力。
在過去四個季度里,Uber的運營虧損超過33億美元,不包括利息、稅收和股份補償,這一數字使其他著名的虧損公司如亞馬遜相形見絀。
Uber認為,打車是一種商品,而公司的目標是成為該商品最大的且成本最低的供應商。
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Uber最初專注于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以吸引司機和乘客。
這一戰(zhàn)略在實現(xiàn)巨大增長方面取得了成功:今年第一季度Uber的營收為34億美元,是去年同期水平的三倍。在過去的四個季度中,收入為91億美元,比Twitter或特斯拉還高,投資者去年對該公司的估值為625億美元。
然而,現(xiàn)在的挑戰(zhàn)是將Uber的模式從一個非常成功的收入增長模式轉變?yōu)橐粋€更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并最終盈利的模式。
一些經濟學家表示,目前還沒有明顯的方法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即便是在Uber面臨的額外挑戰(zhàn)之前也不行。在公司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離職等一系列丑聞爆發(fā)后,Uber現(xiàn)在面臨重建最高管理層,并試圖從一系列危機中恢復的挑戰(zhàn)。
斯特恩商學院金融學教授阿斯瓦斯?達莫達蘭(Aswath Damodaran)表示:“從高收入增長公司到利潤豐厚的公司,我都無法找到清晰的途徑。通常情況下,初創(chuàng)企業(yè)的情況是,隨著收入的增長,規(guī)模經濟將會發(fā)揮作用,但Uber并不是這種初創(chuàng)企業(yè)?!?/p>
此外,領導層的空缺也讓Uber的一項主要優(yōu)勢遭受質疑:以低成本籌集大量資金。
銀行現(xiàn)金
Uber在銀行擁有65億至70億美元的無限制現(xiàn)金,另外還有23億美元的未開發(fā)信貸額度。這些資金應該能夠滿足Uber接下來三年的資金需求,這是從Uber今年第一季度的虧損推算出來。
Uber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將取決于控制該公司的兩大主要成本:對司機和乘客的補貼,以及工程、研發(fā)等一般性成本。
這些綜合成本從規(guī)模經濟中獲益——隨著Uber的增長,在每一程的基礎上,開銷會變得更低。
補貼是至關重要的,因為Uber利用這些手段來維持一個雙邊運輸市場,平衡司機的需求和乘客的供應。
簽約獎金會吸引新的司機,并維持充足的司機儲備,而特定時間和地點的更具體的獎金會引導司機前往高需求的地方提供服務。
隨著新市場的成熟,這些激勵付款通常會逐步下降。 然而,Uber的競爭對手的堅韌意味著公司一直沒能完全消除它們。
即使在其最大、最古老的市場——美國,Uber去年也沒有盈利,部分原因是它不得不擊退來自規(guī)模較小的競爭對手Lyft的新攻勢。
根據分析信用卡數據的研究組Second Measure的統(tǒng)計,今年以來,由于Lyft籌集了新的資金并受益于#DeleteUber運動,這一沖擊持續(xù)下去,Uber的市場份額從年初的84%下降到了5月底的77%。
一項服務與另一項服務之間切換的成本如此之低,司機和乘客都可以輕松地在應用程序之間進行切換,這意味著優(yōu)步很難捍衛(wèi)自己的市場優(yōu)勢。
不過,該公司確實成功地將今年第一季度全球運營虧損縮小至7.08億美元,上年同期為9.9億美元。
訂閱模式
優(yōu)步和Lyft一直在一個領域嘗試一種不同的收入模式:訂閱——向經藏打車的乘客提供每月會員包,舉例來說,就是乘客每月支付20美元,就能以每次2美元的價格打20次車。
如果像Uber和Lyft希望的那樣,更多的城市居民放棄私家車,轉而使用Uber和Lyft,尤其是在缺乏良好公共交通的城市,訂閱模式可能會有意義。
這兩家公司的幻想是,汽車預訂使用量將激增,使私家車成為過去(目前打車服務僅占美國乘用車里程的0.4%,因此仍有一些路要走)。
曼哈頓Venture Partners研究主管Santosh Rao說:“訂閱模式總是非常有益的,有可見性,這是一個很好的經常性收入模式。如果他們能做到,那就太好了?!?/p>
隨著他們的市場開始成熟,兩家公司的投資者都開始相信網約車不是一個贏家通吃的市場,而是多家公司可以共存的市場。
Uber的投資者、領先優(yōu)勢資本的合伙人米切爾·格林(Mitchell Green)表示,叫車市場將繼續(xù)增長——優(yōu)步和Lyft都將受益。
本周早些時候,一群希望公司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的投資者將卡蘭尼克趕下臺后,這種轉變變得更為重要。
- 特斯拉CEO馬斯克身家暴漲,穩(wěn)居全球首富寶座
- 阿里巴巴擬發(fā)行 26.5 億美元和 170 億人民幣債券
- 騰訊音樂Q3持續(xù)穩(wěn)健增長:總收入70.2億元,付費用戶數1.19億
- 蘋果Q4營收949億美元同比增6%,在華營收微降
- 三星電子Q3營收79萬億韓元,營業(yè)利潤受一次性成本影響下滑
- 賽力斯已向華為支付23億,購買引望10%股權
- 格力電器三季度營收同比降超15%,凈利潤逆勢增長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業(yè)績穩(wěn)?。籂I收增長超21%,凈利潤增長超11%
- 臺積電四季度營收有望再攀高峰,預計超260億美元刷新紀錄
- 韓國三星電子決定退出LED業(yè)務,市值蒸發(fā)超4600億元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