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雙十一“圍城”:平臺重壓下小電商已無路可退)
羅健每刷新頁面一次,就可以看到自己經營的電商店鋪銷量數量劇烈增長一次,激動、刺激、興奮,在跨過11月11日凌晨后的數十分鐘內,這樣的情緒和每分鐘都在增長的銷量,不斷的沖擊著坐在電腦前的羅健。
這是種強烈的感受,以至于即使已經連續(xù)經歷了4年的“雙十一”,羅健還是能夠清楚的描述出那前數十分鐘里滿溢的快樂,同時還有隨后急轉直下的將會持續(xù)數天的痛苦——當銷量的刺激過后,他回過頭就會看到倉庫里滿當當碼放的貨物,它們必須在數天的時間中流向每一個增長的數字,這個工作可以想象的必然是瑣碎龐大的,它將會占據羅健接下來24小時甚至48小時的大部分時間。
在2016年的雙十一,截止當天中午12點,僅天貓平臺全球成交額就已經突破了807億元。對于羅健而言,已經誕生了8年的雙十一,帶給他們的已經不再是最初的興奮和驚喜甚至是其后的痛苦,現(xiàn)在的雙十一更像是一座圍城——他無法抗拒身處在巨大流量中所帶來的收益,但同時突兀的銷售高峰所帶來的壓貨、資金鏈風險,以及這種突兀前后持續(xù)兩月后的“雙十一淡季”又讓他倍感吃力。
小可(化名)嘗試過離開這個圍城,已經在電商平臺上經營男裝店鋪超過10年的小可曾經設想過2015年的雙十一或許將會成為自己作為電商店鋪老板所經歷的最后一個雙十一,這一設想成立的前提是他在此后創(chuàng)業(yè)的球鞋類APP項目能夠順利運行。
促使小可創(chuàng)業(yè)的是強烈的不安感,羅健所面臨的是程度的問題,而小可所面臨的則是存亡的問題,小可數年前曾經競爭和合作過的同行大部分都“死的死,傷的傷”,他用了慘烈這個詞來形容同行們的經歷,這些同行大多數和小可一樣,是沒有原創(chuàng)品牌的年銷量在千萬級別的中小電商店主。
上海易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戴雨辰向經濟觀察報表示,在2015年至2016年,電商的流量總體已經趨于穩(wěn)定,在這一時期,部分品類的大品牌會獲得更多的流量,而中小商家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戴雨辰也建議這些中小商家在轉型前需要謹慎考慮自己行業(yè)在電商領域中所處的階段以及自身的能力和方向。
戴雨辰曾經擔任天下網商副總一職,他于5年前創(chuàng)立的上海易辟在電商行業(yè)的大潮中獲得飛速發(fā)展,目前為多家知名快消品品牌提供電子商務的整體解決方案,2016年的預計年銷售額將在4億元左右,是天貓超市前三大代理商。
商家謹慎對待低價沖銷量的
“雙十一模式”
2016年的中秋節(jié),羅健在和一位同行吃飯時察覺到了這位同行對今年的雙十一所抱持的謹慎態(tài)度。他還從各種途徑了解到還有其他不少同行也多少有同樣的想法,大家開始嘗試更理性的看待用低價沖銷量的“雙十一模式”。
2013年的雙十一,羅健所經營的云南特產電商店“阿表哥”店鋪實現(xiàn)了20萬的銷量,同比增加了4倍,而到了2015年的雙十一,羅健完成了100多萬的銷售額。
突增的銷售量對于任何一個企業(yè)的資金、備貨和管理都是巨大的挑戰(zhàn)。在2015年,對銷量的樂觀估計讓羅健臨時加租了200平米的倉庫,并提前半個月就開始儲備貨物,提前備貨意味著資金的風險,如果貨物銷售不如預期,就會有大量的資金變成貨品積壓在倉庫。
在倉庫里,包括羅健本人在內的20多名工作人員在雙十一凌晨過后就開始進行打包和發(fā)貨的工作,在接下來的數天時間中他們需要完成平時數倍的工作量。
這是難熬的幾天,但真正難熬的是“雙十一”前后所要經歷的持續(xù)兩個月的淡季。
在一年之中,對羅健的店鋪而言,10月是僅次于2月的淡季,從10月開始一直到11月初的一段時間,羅健店鋪的日均銷量僅有3-4萬元,而在其他月份的平均銷量大約是在7萬左右。這一銷量在雙十一當天會徒增,然后在接下來的3天時間中逐步衰減,并在第四天回到類似于10月的淡季銷量,在雙十一結束后,這種淡季還會延續(xù)兩周左右。
雙十一突增的銷量在羅健看來很大程度就是建立在這兩個月衰減的購物意愿之上。這些意愿會在雙十一數天中集中爆發(fā)出來,并給予店鋪的資金、庫存、勞動力,甚至是經營者的耐心沉重的一擊。如果有選擇,他更希望將雙十一密集的銷量平均釋放在前后兩個月的時間中。
2016年,羅健制定了一個謹慎的雙十一銷售計劃,他設定了一個與去年雙十一100多萬銷售量持平的目標。而在這一年的時間中,他的店鋪年總銷售額已經增長了2000萬左右,如果按照以往數年雙十一銷量和全年銷量的比例計算,他今年的雙十一銷售計劃應該要超過200萬。
新出路的嘗試:移動端還是線下
在今年“雙十一“12個小時的銷量中,代表手機網頁和APP購買額的無線交易量占比已經達到了86%。戴雨辰向經濟觀察報表示,目前從電腦端購物向移動端購物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在這其中有可能會催生出一批新的平臺,比如一些兼具社交購物屬性的APP,而這些新的平臺將會為一些中小電商店鋪經營者提供新的轉型方向。
2015年雙十一結束后,小可開始執(zhí)行雙十一之前就已經確定的計劃,他關掉了自己的淘寶店鋪,同時也遣散了20人左右的團隊。
小可的計劃是創(chuàng)業(yè),在接下來的數月中,他接連見了20個投資人。他想做的是一款球鞋類APP,他覺得移動互聯(lián)網將正在帶來新的機會,就像10年前他面對的傳統(tǒng)電商平臺一樣。
小可在尋找新的出路,而康納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鄒杰鋒回歸了舊的路線。在2012年,康納電器有限公司通過線上渠道——這也是康納電器當時唯一的渠道——完成了2000萬左右的銷售額,雙十一的銷量居功甚偉,在這天鄒杰鋒完成了250萬的銷售額,占據了總年銷售額的八分之一。
2013年,鄒杰鋒開設第一家線下店鋪,在線下店鋪開設的同時,鄒杰鋒開始有意識的抑制線上的銷量。
經過接近4年的線下發(fā)展,康納電器擁有5組以上展柜店鋪的數量已經達到1300家。這些線下店鋪承擔了公司的大部分銷量,也讓鄒杰鋒從雙十一的徹夜不眠中解脫出來,2015年康納電器雙十一的銷量僅占全年總銷量的2%。
逃離的鄒杰鋒覺得輕松了很多,盡管按照鄒杰鋒的介紹,目前康納的銷量和利潤要比僅依靠線上渠道的時候要高的多,但是他反而感覺到耗費的精力和時間要比以前少的多。
“兩難”選擇下的危機感
小可的創(chuàng)業(yè)并沒有成功,他不得不重新回到以往的職業(yè),重新把電商店鋪建立起來?;貧w的小可面臨的可能是更加困難的境地,
在戴雨辰看來,在目前的“平穩(wěn)流量時代”,大品牌的優(yōu)勢將會更加明顯,品類內的弱肉強食也會更加明顯,雖然中小電商也有很多“小而美”的空間,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
小可重新開店的日子是在雙十一前的三個月,盡管依然面臨著平臺的監(jiān)管風險,但小可似乎別無選擇。在日常銷售時期,小可可以通過微信進行產品展示和交易——但是在雙十一的面前,只有通過平臺,經營者才能夠高效而安全的處理大量訂單的交付。
危機感讓小可在此前選擇了離開這個行業(yè)進行創(chuàng)業(yè)——對于平臺的依賴讓小可此前曾擔心流量會不會突然之間消失,店鋪會不會一夜消失,而回歸后的小可可能依然會有危機感,甚至面臨到更多的危機。
戴雨辰向經濟觀察報表示,電商平臺的各個品類處于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從最早的大學生二手貨品到大眾化后第一波服裝、化妝品,以及目前的海外商品和農產品,不同的商品經歷了不同的爆發(fā)期,而有一些品類的商品已經進入了飽和階段,比如男裝行業(yè),整體結構已經非常穩(wěn)定,而小可所處的恰恰就是男裝行業(yè)。
劉佳忱所經營的服裝廠和檔口為類似小可這樣的非原創(chuàng)品牌電商店提供貨品,在他看來,很多這樣的店是沒有明天的。他的客戶大部分都是類似于小可這樣沒有原創(chuàng)品牌的,以銷售高仿服裝為主的電商經營者。2014年阿里巴巴集團在紐交所上市后,大量類似的店鋪被關閉,小可也是在這段時間損失了三家雙皇冠店——按照淘寶的規(guī)則,一家雙皇冠店需要1000001個信用點,獲得一個有效好評可以得到一個信用點。重新回歸的小可為了規(guī)避掉平臺政策的風險,在產品描述中絲毫不提高仿的品牌名稱,但這種方式是否會一直有效,小可并不能完全清楚。
鄒杰鋒也有過類似的危機感,盡管比起小可,有自己的品牌和供應鏈的鄒杰鋒從電商平臺的規(guī)則判斷,要安全的多。
2012年雙十一,鄒杰鋒熬夜經歷自己主導的第一個雙十一時,在興奮褪去后很快的,內心的不安感迅速上升,實體行業(yè)出身的鄒杰鋒本能的擔憂這種全部依靠一個渠道進行銷售的方式風險有多大?
不安感并非唯一的原因,在鄒杰鋒接手康納時曾經制定過一個方向,他希望這個品牌能往高端的方向走,但在鄒杰鋒看來,電商平臺低價傾銷的競爭模式并不完全適合一個原創(chuàng)電器品牌達到這樣的目標。
對于鄒杰鋒而言,即便目前在康納的銷量中線下銷售已經占據了足夠的比例,但他并沒有打算真正的放棄電商渠道,鄒杰鋒向經濟觀察報表示,線上銷售的的趨勢是難以逆轉的,在他擁有更多籌碼和思路后——比如一個一個更為健全的線下銷售網絡,他還會是會將重心重新轉移回線上。
- 美恢復接收中國包裹,貿易政策突變引發(fā)物流界震蕩
- DeepSeek或再掀波瀾,可能對美股市場造成新一輪打擊
- 谷歌股價暴跌:收入增長放緩,人工智能支出引投資者擔憂
- 華為去年銷售收入超8600億元:ICT基礎設施穩(wěn)健,新業(yè)務快速發(fā)展
- 特斯拉CEO馬斯克身家暴漲,穩(wěn)居全球首富寶座
- 阿里巴巴擬發(fā)行 26.5 億美元和 170 億人民幣債券
- 騰訊音樂Q3持續(xù)穩(wěn)健增長:總收入70.2億元,付費用戶數1.19億
- 蘋果Q4營收949億美元同比增6%,在華營收微降
- 三星電子Q3營收79萬億韓元,營業(yè)利潤受一次性成本影響下滑
- 賽力斯已向華為支付23億,購買引望10%股權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