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控制人類的生物鐘,AI還可以為生物鐘做些什么?

原標題:除了控制人類的生物鐘,AI還可以為生物鐘做些什么?

文 | 顏璇

來源 | 智能相對論(ID:aixdlun)

你了解自己的生物鐘嗎?

在現實世界里,我們每個人都要接受來自生物鐘的“督促”,即使這個所謂的鐘表既沒有分針秒針,又沒有滴答滴答的聲音,但你總是要在它的催促下睡覺、清醒、飲食等等。

我們不禁想問,我們?yōu)槭裁捶且猩镧娔??為什么不遵從生物鐘我們的身體健康就會受到威脅呢?生物鐘的生理性意義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生物鐘的作用十分重大,那我們能不能找到自己最弱的鐘,進而對其進行修復或令其倒轉呢?

問題很多,不如讓AI先行。

AI在控制生物鐘上可以有哪些作為

生物鐘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感很強,但其真正的形態(tài)卻是“無形”,AI要想去控制人類的生物鐘,首先還得將“無形”化為“有形”,找到控制生物鐘的渠道。

1.“直搗敵營”:控制大腦

早期,科學家曾經用電生理研究生物鐘,將電極插到細胞內觀察電活動,最后觀察到了腦內特定部位SCN(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的電活動有晝夜周期。我們也得知,生物鐘是受大腦的下丘腦SCN控制的。

所以,AI修復生物鐘的第一招就是影響大腦中的特定區(qū)域,進而控制晝夜周期,這也是最為直接的一個辦法。不過這種方法仍舊存在問題,比如SCN里細胞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其中是否有神經膠質細胞參與?AI能控制一個區(qū)域里的神經元群嗎?

近日,加州伯克利研究人員就給了我們答案。在一個大腦控制神經元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給老鼠頭上開了一個窗口,將全息圖直接投射到老鼠大腦中,成功地激活和抑制了老鼠大腦中特定的神經元群。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模擬大腦對外界刺激作出的自然反應,成功操控特定神經元群,如果將這個區(qū)域換做SCN,利用模擬反映給人類造成神經上的“錯覺”,影響生物鐘就具有可操作性了。

2.“曲線救國”:睡眠基因

在生物鐘這個領域里,人們所熟知的是晝夜節(jié)律,其中對人類生活影響最明顯的,就是睡眠周期。相信很多人都有著這樣的體驗——我們可以在沒有任何鬧鐘的情況下醒來,甚至在隔絕陽光的室內也能準時在白天蘇醒。

那AI可不可以在睡眠周期上做文章呢?其實,AI服務睡眠的產品已經非常多了,但這些產品主要圍繞的還是“如何讓你睡得著”“如何讓你睡得香”“看你睡得怎么樣”這三大主題,但這都只能干涉到睡眠的相位,但不能解釋睡眠本身,尤其是睡眠的機理。

那真正的解決辦法是什么呢?用AI探索睡眠基因。

在去年,《Science Advance》期刊就發(fā)表了一篇題為“Normal sleep requires the astrocyte brain-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FABP7”的學術文章,揭示了一個與睡眠質量息息相關的關鍵基因。這一睡眠基因的功能研究為科學家們探索睡眠機制、解析人類為何如此需要充足睡眠提供了新的線索。

睡眠這一復雜過程還涉及了很多其他的基因,AI的加入,可以打造出一個睡眠GIS智能設備,這個豐富的多維度的信息嵌合體可以用來解讀個人的睡眠情況、存儲個人的睡眠基因信息等,從睡眠基因的層面去影響個人的生物鐘。

是生活的節(jié)律表,還是生命的倒計時

控制生物鐘的渠道已經有了,但這些渠道會是有效的應用嗎?

我們每個人身體內部都存在著不同的生物鐘,比如肝臟只在固定的時間段內排毒。我們體內的這些生物鐘在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身體、生理學和社會等層次上各以不同速率在滴答滴答地運轉。

美國曾有科學家通過收集血液測試的大數據和AI分析,提出了一種“衰老時鐘”的概念,通過“衰老時鐘”,我們能判斷出一個人的真實生理年齡,預測一個人是否會比同齡人活得長一些或是英年早逝。

設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能知曉自己身體和細胞的最大死亡時間,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

智能相對論(ID:aixdlun)分析師顏璇曾在文章《AI 能精準預測死亡時間,這事兒靠譜嗎?》中提到——

“死亡并非那么容易被所有人接受……當病人與病魔和死神苦苦爭斗時,醫(yī)生們用一套所謂科學的、精密的AI系統(tǒng)預測了病人的死期,于病人而言,抗癌之旅本就艱辛,而在其頭頂懸上一把會準時掉落的死亡之刃未免也太過殘忍。”

于病人而言,預測死亡是殘忍,于常人而言,衰老時鐘更像一個定時炸彈,在炸彈爆炸之前,我們是歇斯底里,還是淡然處之?

如果“衰老時鐘”顯示你可以活到90歲,是不是只要嚴格按照平時的生活作息表就可以后顧無憂了?某天不小心熬了個夜,在第二天會不會覺得轉輾反側,惶恐不安,擔心著生命的流速加快?

其實我們都知道,熬夜會打破我們的生物節(jié)律,從而引發(fā)各種疾病,但在“衰老時鐘”沒有出現之前,這一切還沒有表現得那么明顯,我們的緊迫感也沒有那么強烈。

如果“衰老時鐘”表示你體內的“鐘表”只能運作到30歲,那跟宣判死刑又有什么區(qū)別呢?或者我們能采取措施延長生命,但不斷撥弄表盤的動作也讓人厭煩。

AI助力: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我們可以運用AI來影響、修復生物鐘,但生物鐘的研究還是任重而道遠——生物鐘研究逾四十年,迄今尚未出現有效的應用成果。那么,AI在這方面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美國遺傳學家杰弗里·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以及邁克爾·楊因為發(fā)現了控制晝夜節(jié)律的分子機制,也就是生物鐘的分子機制而獲得了2017年的諾獎。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老師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在完全不理解分子機理的情況下,用遺傳篩選生物鐘,是很強的方法。從分子上,稱之為“盲篩”……盲篩的優(yōu)點在于無需事先知道機理,而通過遺傳得到突變、DNA克隆得到分子、分子的序列特征或更多研究,再揭示機理,或提供揭示機理的可能性。”

所以,生物鐘研究的突破緣于遺傳學的應用。而將遺傳學與AI結合起來,未嘗不是一次猛烈的科技革命。

舉個例子,就像大家所知道的用機器學習模型去做圖像識別一樣,我們可以研究如何用神經網絡自動預測DNA序列的屬性,比如通過分子的序列特征來揭示機理等。

美國的DeepDiagnos團隊致力于用人工智能來篩查早期癌癥其核心技術是構建AI模型來逐點掃描基因組的每一個位點,從中找出可能存在的腫瘤相關突變,在癌癥剛剛發(fā)生的階段就能發(fā)出預警。

不過,目前這些研究還是著重于DNA序列上的腫瘤相關基因,但這也證明了AI結合遺傳學去突破生物鐘研究是可行的。

當然了,我們也可以先不去假定生物鐘與遺傳學有關。

生物鐘是如何形成的?”這雖然生物鐘研究最核心的問題,但這也是限制我們思考的牢籠。

事實上,我們不需要把“理解生物鐘”作為“掌控生物鐘”的前提,因為這意味著我們要先破解生物鐘的奧秘,才能研制有效的應用成果,實際上,我們是把一個更難的問題作為前提條件,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

所以,不妨對AI影響生物鐘的方法進行建模和分析,理解機器智能,再將這種理解外推到生物系統(tǒng),補充生物實驗,進而理解人類的生物構成。

結論:

人們的早出晚歸,動物的晝行夜伏、植物的春華秋實……那些我們不曾留心的現象,其背后都有著大大小小的鐘表在悄然運作。AI對生物鐘的探索,值得大家拭目以待。

【完】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這口井,評出咸淡,講出黑白,道出vb深淺。重點關注領域:AI+醫(yī)療、機器人、智能駕駛、AI+硬件、物聯網、AI+金融、AI+安全、AR/VR、開發(fā)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機交互等。

極客網企業(yè)會員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8-07-03
除了控制人類的生物鐘,AI還可以為生物鐘做些什么?
原標題:除了控制人類的生物鐘,AI還可以為生物鐘做些什么? 文 | 顏璇 來源 | 智能相對論(ID:aixdlun) 你了解自己的生物鐘嗎? 在現實世界里,我們每個人都要接受來自生物鐘的“督促”,即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