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博會期間,我在重慶跟出租車司機聊了聊

原標題:智博會期間,我在重慶跟出租車司機聊了聊

科技界有這么一種文體,叫做《XX期間,我跟XX聊了聊》,據(jù)說效果非常好。

本著熱愛學習的態(tài)度,我也一直想寫這么一篇。奈何AI界總是自己玩自己的,聊的不是開發(fā)者就是參展商,十分出不來效果。

還別說,功夫就是不負苦心人,這機會終于讓我等來了!智博會在重慶這幾天,絕對是“刷城”級的存在,街談巷議無不關乎“智能”二字。

在重慶采訪智博會的幾天,我一共五次打車(3次出租車+兩次滴滴)。由于重慶會展中心那叫一個萬車攢動,經常堵的嚴嚴實實,所以我跟司機在一起的時間也就格外的長。

最開始由于重慶交通廣播里一直在討論智博會的內容,也就順勢跟司機聊了起來。后來覺得蠻有意思,就在幾次打車時都跟司機反復聊這幾個話題,就算做了一個超微型的抽樣調查吧。

我們平時看到的智能產業(yè)分析與報道,無不是陽春白雪高談闊論。但在普通市民眼中,他們不知道什么叫風口、資本、算法,他們關注的是智能對自己到底有什么用;他們眼中對智能的誤解,也就是今天智能產業(yè)的挑戰(zhàn);甚至從他們的視角看過去,也許才能看到智能技術真正應該成為的樣子。

整理了五位司機哥們的講述,我發(fā)現(xiàn)他們眼中的智能是這樣的:

科技界最紅的,似乎是3D打印作為互聯(lián)網從業(yè)者,平常聽見的都是AI改變世界、區(qū)塊鏈完成社會進化之類的。但非科技行業(yè)的普通市民,最關注的是哪一項科技呢?

答案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問第一位的哥最關注哪項科技?他告訴我,3D打印。結果這個答案,在之后的出租車閑聊里居然得到了高票贊同。原因很簡單,今天大家提到3D打印,后面會接的關鍵詞是:人體器官。

3D打印器官,在今年的智博會還是很搶風頭的。很多醫(yī)學機構展現(xiàn)了臨床3D打印與骨科、外科的結合,也有一大批生物科技公司展示了各種3D打印活體器官的DEMO。直觀感受是無論場內場外,對這項技術的熱情都極度昂揚。

雖然我們知道,客觀來說活體3D打印還有非常漫長的路要走。甚至相當多的問題,在今天的科技樹上還是根本見不到解決方案的。但這并不妨礙3D打印器官有著天然的宣傳優(yōu)勢:一想到這技術,大家都會聯(lián)想到打印臟器。比如有位的哥就非常堅定地對我說,廣播里說智博會上都能打印耳朵、踝骨了,那打印心臟也就是幾年的事。

不難看出,健康才是民眾最關心的問題。但有些一聽上去就超級神奇的技術,比如直接換器官,可能客觀上已經掩蓋了其他智能醫(yī)療技術的宣傳。

比如AI影像技術,在今天對于普通人的意義可能遠大于3D打印器官,但這類技術在出租車上的龍門陣中還是陌生的。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始終分不清楚智博會開幕當天下午,我正從展館往外走。旁邊一個聲音嘹亮的小朋友說了一句話:機器人呢?

當我與的哥聊人工智能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小朋友的那句話其實非常重要。在科技行業(yè)外的民眾認知中,看智能展覽,就應該是來看機器人。

人工智能等于機器人,這應該是無數(shù)科幻電影、動漫作品里留下的頑固印象。可能我們覺得也沒什么,反正大眾也不一定非得知道自己購買的技術與服務到底是不是AI。但這種認知問題,其實已經并不能作為簡單的信息不對等來處理。

智博會的主題之一,是讓傳統(tǒng)企業(yè)與AI相結合,達到實體經濟的提質增效。但在長時間的采訪中很容易會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企業(yè)對AI的接受是帶有明顯認知誤差的。很多很容易使用AI改變效率的行業(yè),決策者也逃不出“AI是機器人”的怪圈。于是有些老板提到AI,就希望機器人來像工人一樣工作;另一些人則覺得AI不過是大點、先進點,同時也貴很多的變形金剛而已。

具體都感知AI上,大家也更熟悉的是用AI說話,也就是語音交互形式。而機器視覺、知識圖譜、專家系統(tǒng)這類技術,則在大眾層面與傳統(tǒng)經濟面前,處于完全陌生的境地。產業(yè)內外的信息不對等,事實上已經開始限制AI技術的效能最大化。

當民眾想要看到機器人的時候,你拿出一堆函數(shù),這似乎是有點奇怪的。

當專家、企業(yè)和媒體在歌唱AI的時候,無數(shù)觀眾卻以為是在說另一件事。這還是有點尷尬。

并不被司機看好的交通智能與出租車司機關系最緊密的智能技術,大概就是交通智能或者說城市智能。今年智博會上,多個廠家展示了以智能紅綠燈為主體的城市交通解決方案,毫無疑問,這個領域已經成為科技巨頭爭奪的紅海。

在聊到交通智能的時候,我費了好大勁才給一位的哥描述清楚了智能紅綠燈的操作原理。比如它由AI大腦進行后臺控制,可以根據(jù)車流量來計算通過時間,可以讓紅綠燈不再等時,從而達到更高的通過率。

沒想到司機哥們的第一個反應是:紅綠燈時間不統(tǒng)一那還能行?當然,也可能是我沒講清楚的原因。但確實與多位司機聊過之后,大家普遍對這類AI自主判斷交通情況的技術不置可否。

比如有司機提到,AI控制紅綠燈,是不是也就讓后臺認為控制成為了可能?遠在控制中心的某個人,會不會因為想要讓某地馬上疏通,從而加長其他街道車輛的等候時間。而且人為不公平即使出現(xiàn)了,普通司機又怎么知道呢?

另外一個問題,AI來處理紅綠燈等交通問題,當然是根據(jù)車輛多就多放行時間的準則。但那對車流量較少路段的司機公平嗎?人家費盡心思挑了不堵車的路,結果被紅綠燈扣下了?

還有一個問題,假如緊急狀況,AI是否能代替交警指揮?使用科技手段會不會導致交通部門對人為指揮交通的某種懈???

而且司機普遍也吐槽,重慶多雨多霧,全是山地,導航很多時候都不準,智能交通系統(tǒng)真的能適應這么復雜的氣候、地理和交通情況嗎?

聽完出租車司機的教育,又發(fā)現(xiàn)去智博會現(xiàn)場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坐輕軌——這心里還是有一點涼涼啊。

5G的價值與迷途5G明年就要來,這已經是板上釘釘?shù)氖聦?。而在今年的智博會上?G也毫無疑問是重點技術之一。但在出租車司機那里,我們能聽到意料中對5G技術的評價:4G都夠快了,要5G做啥?

在科技產業(yè)這里,應該每個人都能夠馬上作答:5G是物聯(lián)網的基礎,萬物智能的開關。

但對通信業(yè)務的最終消費者來說,普通市民似乎并沒有這么高的“覺悟”,顯然也沒有做好給家里設備買5G卡的準備。

這個層面看,5G的真實推廣情況,很可能不是很多分析者想象的那么地動山搖。畢竟4G在數(shù)據(jù)傳輸速度上已經來到了一個臨界點,用戶真正需要的是穩(wěn)定和體驗優(yōu)化,而不是速度上的快速革命。

因此對于大眾市場來說,4G和5G長期共存,運營商推廣整合式體驗方案,似乎是更合理的選擇。而對于等著押注5G,來一輪豪賭的創(chuàng)業(yè)者和創(chuàng)業(yè)公司來說,似乎也更應該慎重。畢竟5G市場,很可能是溫水加熱的過程,而不是馬上沸騰。

客觀來說,今天的一切大型科技展會,在行業(yè)外的市民那里,更像是一種城市名片帶來的自豪感。這當然是好事,但也可以讓我們清晰看到,高科技產業(yè)內外對技術的認知,其實還是存在清晰界限的。

尤其當智能技術必須進一步與傳統(tǒng)行業(yè)結合,帶動實體經濟發(fā)展時,市民所想、企業(yè)所急,與科技從業(yè)者的思考不能有效接軌,還是有相當隱憂的。

畢竟智能技術不是空中樓閣,必須下沉到行業(yè)中間。而很多技術又看不見摸不著,不像移動互聯(lián)網這樣清晰可見。

或許這中間需要科普,需要傾聽,更需要對話。但無論如何,智能技術正在改變社會經濟和我們的生活,只是或多或少,或慢或快而已。

這就夠了。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8-08-27
智博會期間,我在重慶跟出租車司機聊了聊
原標題:智博會期間,我在重慶跟出租車司機聊了聊科技界有這么一種文體,叫做《XX期間,我跟XX聊了聊》,據(jù)說效果非常好。 本著熱愛學習的態(tài)度,我也一直想寫這么一篇。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