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在長沙試運營后,廣州也開啟了RoboTaxi的試運營服務,如果算上滴滴年底在上海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的計劃,2019年有可能在三座城市中看到自動駕駛的出租車。
盡管外界在提到自動駕駛出租車的時候,大多會使用“試運營”一詞,幾乎所有落地運營的自動駕駛出租車,都在主駕駛位配備了一名安全員。卻也不乏一些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原本只在封閉場所中測試的自動駕駛,讓公眾有了近距離觸摸的可能。
再激進一些的,谷歌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Waymo在10月份給用戶發(fā)送了一封電子郵件,表示用戶下一次乘車時,可能不再配備人類安全員。倘若這份郵件內容奏效,無疑將是自動駕駛出租車的新里程碑。
無論是國內自動駕駛的“保守運營”,還是谷歌的“藝高人膽大”,自動駕駛領域大大小小的玩家們,把目標瞄向出租車市場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01 小切口與大蛋糕
需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何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yè)化落地,紛紛將出租車作為首選的切入點?
第一個答案可能是市場教育的需要。
戰(zhàn)略管理咨詢公司羅蘭貝格在第五期《汽車行業(yè)顛覆性數(shù)據(jù)探索》中,做出了一個大膽的預測:2030年全自動駕駛出租車將占據(jù)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汽車出行市場。另一家分析機構瑞銀集團也有著樂觀的預計,公開表示“2030年全球自動駕駛出租車市場每年的價值可能超過2萬億美元?!?/p>
不過“萬億市場”也有一個前提,即自動駕駛汽車成為人類社會日常且必要的交通行為。而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漫長征途中,自動駕駛出租車可以說不可或缺的路徑,如果人們尚無法接受“無人駕駛”的出租車,萬億的潛在市場也就無從談起。
第二個答案或許是資本市場的驅動。
2019年開年起,自動駕駛領域便頻頻爆出融資困難、內訌倒閉、裁員過冬等負面新聞,就連吳恩達參與運營的明星項目Drive.ai也被迫清盤?!敖涍^長達三年的泡沫期,自動駕駛開始進入期望幻滅的低谷期?!敝饾u成為一種行業(yè)共識,在項目進度屢屢不達預期的教訓下,資本市場也不約而同地收緊了錢袋子。
那些還沒有倒下的探路者們,勢必要找到新的生存根基,畢竟在技術、成本、安全等一系列問題的制約下,自動駕駛在乘用車市場的落地近乎無解。當資本相繼以落地作為投資門檻的時候,商用車市場自然成了自動駕駛的新陣地。
第三個答案應該是龐大蛋糕的誘惑。
在萬億市場的蛋糕面前,科技巨頭們可以扮演兩個角色,一是自動駕駛的技術供應商,二是自動駕駛出行服務供應商。即便前后只有一字只差,所能分到的蛋糕卻差之千里,以至于英特爾高級副總裁兼Mobileye首席執(zhí)行官阿姆農·沙舒亞直接斷言:“對于特斯拉、Uber和Lyft來說,自動駕駛出租車市場之爭關乎生死存亡。”
同樣被影響的還有自動駕駛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在攪局乘用車市場近乎無門的局面下,一些創(chuàng)業(yè)者開始緊抱主機廠商的大腿,盡可能降低成本止血過冬。也有一些創(chuàng)業(yè)者選擇去講出行服務提供商的故事,以求拿到融資做高估值。
不管是什么樣的原因,自動駕駛出租車還將逐步出現(xiàn)在更多的城市中,背后的商業(yè)格局也將逐漸水落石出。
02 巨頭的應許之地?
就目前來看,自動駕駛出租車的參與者可以大致歸為三類:以Waymo、百度Apollo為代表的技術派;諸如特斯拉、通用等主機廠商;以及Uber、Lyft、滴滴等網約車平臺。不同派系的所長不同、路徑不同、打法不同,卻不無被貼上了“巨頭”的標簽,以至于讓人產生了這樣的錯覺:自動駕駛出租車,終歸只是巨頭的應許之地?
在廣州試運營RoboTaxi的文遠知行,不失為一個很好的例子。
與谷歌、百度不同,文遠知行的出租車上路可謂頗費周折。早在去年11月份的時候,文遠知行就曾借“全國首輛自動駕駛出租車”的光環(huán)博盡了眼球,隨后即被執(zhí)法部門叫停,從路況復雜的廣州大學城挪到了交通不那么緊張的生物島。
一輛自動駕駛出租車到自動駕駛出租車隊的進化也有“代價”。文遠知行在今年8月份和廣州市白云出租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科學城(廣州)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lián)合組建了名為“文遠粵行”的合資公司,文遠粵行正是名義上的運營方。言外之意,文遠知行涉足自動駕駛出租車市場,并沒有觸碰原有出租車市場的蛋糕,像是一場對未來出行的聯(lián)合探索。
但這并非是文遠知行得以進入出租車市場的全部“秘密”。
2018年10月底,前身為“景馳科技”的文遠知行完成了更名后的A輪融資,其中雷諾日產三菱聯(lián)盟AllianceRNM為戰(zhàn)略領投方,也是后者在中國市場的首次投資。與之相關的一幕是,去年讓文遠知行風光無二的“首輛自動駕駛出租車”還是一臺改造后的傳祺SUV,剛剛在廣州街頭落地的自動駕駛出租車隊,已經是清一色的日產電動汽車。
原因也不難理解,百度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已經曝出了20元/公里的成本,其中車輛本身成本和運營成本各占一半,相較于傳統(tǒng)出租車每公里3元的成本,“每公里成本”無疑是制約自動駕駛出租車規(guī)?;涞氐挠忠灰蛩?。特別是在商業(yè)化前景尚不明朗,自動駕駛又漂在資本寒流中的時候,自動駕駛出租車仍然是一個“燒錢”的新物種,也只有現(xiàn)金流穩(wěn)定的巨頭們敢于以金錢換時間。
也有人為自動駕駛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指出了一條明路,放棄與巨頭爭奪“出行服務提供商”的資格,轉向物流、環(huán)衛(wèi)車、礦山、港口、機場、園區(qū)等特定且剛需的垂直市場,不失為“活下去”的可行之路。
03 社會共識的欠缺
商業(yè)上的博弈永遠都是后話,巨頭們籌謀自動駕駛出租車市場的同時,還面臨另一個棘手問題——社會對于自動駕駛的共識。
至少就目前來看,Robotaxi的需求并非來自消費者和車主,甚至都不是車企,而是人工智能企業(yè)試圖找到的商業(yè)模式,Uber、滴滴等共享出行平臺對未來的未雨綢繆。比技術成熟度更大的不確定性,仍在于公眾的認可。
期待而又恐懼,大體就是人們對于自動駕駛的情感。
早在1925年,人類歷史上第一輛有證可考的“無人駕駛汽車”就在紐約亮相,隨后在不少科幻電影中可以找到和自動駕駛相關的情節(jié)。但在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中,斯皮爾伯格卻在鏡頭中表達了對自動駕駛汽車的“恐懼”:當公園系統(tǒng)癱瘓,Explorer無人駕駛汽車與中央計算機鏈接中端后,裝滿人的汽車成了霸王龍的“罐頭”。
事實也是如此。2013年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66%的美國人認為“自動駕駛汽車讓我感到害怕”,有50%的人認為“該技術無法可靠運行”。到了2018年,兩項調查結果的數(shù)據(jù)卻增加到了77%。原因可能是特斯拉、Uber等在自動駕駛測試中的一起起交通事故,被媒體放大后直接影響了公眾對于自動駕駛的感情。
以至于自動駕駛出租車領域的巨頭們,也逐漸形成了樂觀派和悲觀派。
樂觀派有如特斯拉、百度等玩家,馬斯克希望特斯拉的車主能夠添加“特斯拉網絡”,讓自家車在閑置的時候利用自動駕駛技術提供打車服務,甚至給出了0.18美元每公里的定價;悲觀派的代表有Uber、Waymo等,自動駕駛業(yè)務成了Uber上一輪裁員的重災區(qū),WaymoCEO約翰·克拉夫茨克曾在2018年表態(tài)稱:“未來幾十年內,自動駕駛技術還無法做到無處不在,自動駕駛汽車將一直存在限制?!?/p>
好在樂觀派和悲觀派都在嘗試增加公眾對自動駕駛汽車信任,比如在Waymo、百度的自動駕駛出租車上,在前排的座椅靠背上安裝了一對觸摸屏,乘客可以從屏幕中看到汽車當前行駛速度、周圍環(huán)境的3D示意圖,甚至汽車停在斑馬線前讓行人過馬路時,也會在屏幕上標注出來。
巨頭的價值也在于此,在商業(yè)利益的驅動下,被巨頭們主導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市場,注定會是自動駕駛成為一種社會共識的先行軍。
04 寫在最后
有理由相信,等待自動駕駛出租車的還有諸多不可預知的關卡,仍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中出現(xiàn)試運營的自動駕駛汽車。
畢竟大多數(shù)人每天使用汽車的時間不到5%,每年的使用成本卻動輒上萬,高昂的成本與限制的運力,足以給自動駕駛玩家們巨大的動力去顛覆現(xiàn)有的用車模式。何況當自動駕駛技術足夠成熟的時候,完全的自動駕駛也不無可能,諸如“滴滴空姐遇害”等潛在的安全問題,也能找到相對妥帖的解決方案。
或許,這正是“科技”存在的意義。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lián)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