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頓“大數據殺熟”,最新處罰出爐!這些企業(yè)紛紛中招......

原標題:整頓“大數據殺熟”,最新處罰出爐!這些企業(yè)紛紛中招......

又一波整頓的大潮,再次涌向了互聯(lián)網的大數據企業(yè)。

7月5日,據國家網信辦消息稱:為防范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按照《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對BOSS直聘、貨車幫、運滿滿等企業(yè)實施網絡安全審查。

可以想見,這次網信辦的重拳出擊,將帶動行業(yè)景氣度的提升!

身處在透明化的大數據時代,我們是幸運者,但也是“裸露”者。數據在賦能行業(yè),顛覆行業(yè)的同時,也帶來了大數據殺熟、隱私侵犯、數據黑產等頻頻亂象。

而此次整頓風暴的來襲,也并非沒有前兆。早在去年,互聯(lián)網監(jiān)管大幕就已拉開。

螞蟻集團的整改,可以看作是中國對互聯(lián)網巨頭整頓的開端——去年11月初螞蟻集團IPO被叫停后,監(jiān)管部門兩次約談螞蟻集團,要求螞蟻集團整改從理財、消費者信貸到保險在內各項金融科技業(yè)務,并回歸支付本源。螞蟻集團需依法設立金融控股公司,嚴格落實監(jiān)管要求,確保資本充足、關聯(lián)交易合規(guī)。

繼監(jiān)管部門因為反壟斷、防范金融風險向阿里系開出第一槍后,也開始了對互聯(lián)網大數據貫徹了一波“殺傷力”的整頓:

無處可遁的個人隱私

互聯(lián)網時代人人沒有隱私,人人都像大數據之中的一個分子。

前一段時間,據俄羅斯網站報道,美國知名社交媒體平臺Facebook用戶數據遭泄露,3天內曝光了5.33億用戶個人數據,其中涉106個國家和地區(qū),泄露的信息包括用戶在臉書的賬戶名、位置、生日以及電子郵件地址等,非常的詳細。

其中還包括不少知名人士和公眾人物。

背后那雙無形的手——大數據殺熟

在去年,一篇稱“美團割韭菜”的文章刷爆全網,該文作者基于自己點外賣的經歷發(fā)現(xiàn),在美團上的同一家店鋪,用同一個配送地址,在同樣的時間點單,會員竟比非會員的配送費更高。

文章中稱,本以為開通外賣會員會省錢,但附近幾乎所有外賣商戶的配送費都比非會員高1-5元。

這是因為經營者在實行大數據殺熟行為時,通常會在消費者上做手腳——用戶畫像和差別對待。

在經濟學領域,這種基于用戶畫像的差別對待被稱為“一級價格歧視”,又叫“完全價格歧視”,屬于最高級的類別。

為此,7月2日,市場監(jiān)管總局公布《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guī)定(修訂征求意見稿)》(簡稱“修訂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處罰方面規(guī)定:大數據殺熟最多可能被處以“上一年度銷售總額1‰以上5‰以下”的罰款。

《修訂征求意見稿》最吸睛的便是增加了第十三條“新業(yè)態(tài)中的價格違法行為”,直指大數據殺熟和低價傾銷。在接受采訪的專家看來,這回應了社會關切。

這些消息在資本市場進一步醞釀,新規(guī)嚴懲“大數據殺熟” 后,港股互聯(lián)網巨頭開盤普跌。

7月5日,騰訊低開0.78%,阿里巴巴低開1.42%,美團低開1.25%。

大數據就像把“雙刃劍”,如果用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的大數據進行違背道德的操作,那行為就是可恥的。

互聯(lián)網整頓潮一波又一波,在不斷加強了執(zhí)法力度、巨額罰款后,到底能不能對平臺起到威懾性作用,仍然很難說。

不過,結合最近眾多公司被曝出網絡安全問題來看,或許在等待行業(yè)規(guī)范那一天到來之前,整頓風暴還得刮一陣子。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21-07-05
整頓“大數據殺熟”,最新處罰出爐!這些企業(yè)紛紛中招......
數據在賦能行業(yè),顛覆行業(yè)的同時,也帶來了大數據殺熟、隱私侵犯、數據黑產等頻頻亂象。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