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隕落》人類為什么向往月球?

原標題:《月球隕落》人類為什么向往月球?

導演羅蘭·艾默里奇一直致力于“毀滅地球”,曾幾何時,著名的《2012》地球末日,讓很多人都信以為真,一些夸張分子甚至把2012作為躺平的借口,以至于,當2013年正常來臨時,十分心絞痛,只能繼續(xù)面對一地雞毛的生活。日前上映的北美科幻片《月球隕落》,也出自于羅蘭之手,他這回想要毀滅月球。因地球和月球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月球隕落勢必會引起災難,甚至引發(fā)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或許,災難片的意義正在于警示人類:在尚未瀕臨滅絕前,守住貪婪之心。與其一味地過度開發(fā),搶占資源,毫無節(jié)制地“向外求”,倒不如說,回歸內心平靜,增加冥想訓練,轉而“向內求”。

同一個月球,在中國詩人和美國宇航員的眼中卻是完全不同的事物:蘇軾吟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千古佳句寄托相思和美好;而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則登上月球,用自己的一小步帶動人類的一大步。其中,比較相似的點在于:人類離月球很遙遠,卻對之有著無限向往,一種本能式的向往。

觀賞災難,《月球隕落》的死亡味道

美國具有非常強大的電影工業(yè)體系,包括劇情、攝影、畫面、電影、臺詞、剪輯、特殊效果等等,這些都有成熟的團隊處理?;诖?,羅蘭導演更大的作用,就是把這些散落的電影零件,拼裝成《月球隕落》式的大產品。如此操作使技術足夠精湛,保證了底線票房,但也更容易做出“流水線產品”。事實上,《月球隕落》于北美的票房并不高漲,槽點滿滿,比如轉折生硬、驚喜點和感動點都在平均的智商水準之內,而且這回的世界末日依舊需要一幫“烏合之眾”來消弭,多少有點兒老套和難以令人信服。我們不禁要問:平日里,人類精英們站在金字塔頂,享受著充分的物質供應和精神供應。如今末日來臨,卻總要小人物來力挽狂瀾,或許,這也正是戲劇里的荒誕吧。

好在,《月球隕落》依舊是一部及格水準的影片,在特殊效果方面,更是中國影片無法比擬的,一些中國元素,使其擁有更廣泛的觀眾緣。事實上,認認真真地觀看一種災難,體會人類終將毀滅,也別有一番“死亡”的味道。

美國文化崇尚技術,我們也可以將其稱之為“武化”。如此文化,讓很多導演在拍攝科幻電影前,都會做大量功課。羅蘭更是喜歡通過各種途徑,拜訪業(yè)界牛人,以便使電影更有技術含量。《月球隕落》中提到大量物理名詞,包括引力波、變軌、祖魯X射線等等,人工智能AI也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戲份。

影片中,正是AI文明創(chuàng)造了月球,而且把其幻化成“地球的一個巨大結構”,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地球是月球的衍生物。顯然,這些邏輯在嚴肅的理科生眼中,顯得有點兒“粗制濫造,囫圇吞棗”,但對于普通觀眾,這又像是一場初級的科普:我們觀看大屏幕上的災難,看天盡頭的月球隕落;看地球千創(chuàng)百孔、山呼海嘯,AI文明的反抗意識,同時體驗末日前的家庭溫情。顯然,要想把科技和溫情恰到好處地結合起來,需要非常強大的藝術功底,靈光乍現(xiàn),可遇而不可求。按照美國電影工業(yè)體系,更偏向流水線的生產模式,很難做到這一點。這也是為什么《月球隕落》只能算是及格,而非精品。

奔向月球,科幻片的意義

如前文所述,《月球隕落》可能只是一部及格水準的科幻片,北美票房比較慘淡,但這并不影響中國觀眾走進電影院,畢竟,我們的科幻片水準依舊停留在《流浪地球》或者黃渤、沈騰式的搞笑外星人?!对虑螂E落》在北美可能只是平淡無奇的電影,但于中國市場,依舊有點兒“巨制”模樣。一位雨果獎評委曾經(jīng)說過:貧窮的國家是沒有科幻的。也難怪,每天內卷,為“碎銀幾兩”疲于奔命,會不斷弱化人類的想象力,創(chuàng)新很難,科幻就更難了。

事實上,大量的科技產品,概念都是先出現(xiàn)在科幻電影之中,包括潛艇、望遠鏡這些大眾產品?,F(xiàn)在,人類前仆后繼地奔向太空,奔向月球,不斷地用影視作品來激發(fā)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月球的勇氣。主要目的或許真不是遷居月球或者任何一塊太空,而是在過程中拉動技術和認知水平。

科幻作者劉慈欣堅定地認為:現(xiàn)在,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包括月球、火星和建造的空間站,目的都不是過去生活,畢竟,地球上依舊有大量未開采的居住地。比如浩瀚的沙漠、連綿的山峰、茂密的森林,甚至廣袤的海洋等等,這些地方的環(huán)境相比于月球和火星,簡直就是天堂,起碼有充足的氧氣。

而歐美的太空玩家,如阿姆斯特朗、馬斯克、貝索斯也坦言:在不知疲倦的探索中,他們已經(jīng)賺得盆滿缽滿。阿姆斯特朗自然不用說,首度登月,永載史冊,據(jù)說在登月的過程中看到過飛碟。那種在月球上失重的感覺,踏出的一小步,終身難忘;而馬斯克這位火箭愛好者,則在屢敗屢戰(zhàn)中,獲得超越現(xiàn)實世界15~20年的技術,包括2280T的起飛動力、地球同步運載能力,還有特種鋼材料技術、信息傳輸技術、太陽能技術等等;至于說,首富貝索斯探索太空,理由也頗為直接:找到一塊干凈的太空,作為亞馬遜倉庫。

同樣地,羅蘭·艾默里奇在《月球隕落》中也加入了大量技術概念,比之單純的煽情、搞笑更有意義一些,而利用技術營造出來的災難場面,或許能夠告誡人類: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控制內心的貪婪和索取,否則,月球也會隕落。(科幻星系 康斯坦丁/文)

極客網(wǎng)企業(yè)會員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22-04-02
《月球隕落》人類為什么向往月球?
科幻作者劉慈欣堅定地認為:現(xiàn)在,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包括月球、火星和建造的空間站,目的都不是過去生活,畢竟,地球上依舊有大量未開采的居住地。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