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殘酷春天里的中國科技(一):當疫情直抵咽喉
寫在前面:
作為科技領域的自媒體,日常做的事情就是和行業(yè)人士交流。近段時間,各個領域、各家公司的從業(yè)者普遍都在談論這樣一個觀點:如今是中國科技若干年來最“冷”的時候,嚴重程度甚至超過了中美貿易戰(zhàn)和2020年疫情爆發(fā) 。
這其中,上海疫情當然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但同時也夾雜著非常多疫情之外的不確定性。比如全球供應鏈的焦灼,并未減少的科技封鎖,乃至各種長期問題的積壓。
對于科技行業(yè)和科技從業(yè)者來說,這是一個問題眾多的殘酷春天。
當然,疫情之下安有完卵。與民航、旅游等重點行業(yè),以及更大范圍的民生產業(yè)比較來說,科技行業(yè)的受損或許不值一提。畢竟科技有基礎供需,有國家加持,還有一定的周期性。整體而言科技從業(yè)者日子也算寬裕,不至于急速陷入危機。
但這個春天里的艱難和堅守,依然值得被看到與記錄。因為科技并不僅僅是一條產業(yè)脈絡,它是工業(yè)化的基礎,是通往未來的大門。
科技走出如今的困境,或許也意味著更多企業(yè)、行業(yè)、地區(qū)、人能找到走出去的辦法。
而直面問題,找到問題,本身也是探索答案的一部分。
中國科技行業(yè)如今最大的難關,顯然來自上海疫情。
疫情本身無法對比,生命與安全不能用以比較,但疫情帶來的行業(yè)影響烈度或許是可以量化的。以這種角度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上海疫情對科技行業(yè)的影響,不僅長期來看遠大于當初的武漢疫情,短期直接影響恐怕也不在一個量級上。
武漢也是中國科技重鎮(zhèn),在光電子、高精制造等領域承擔著重要區(qū)位作用。但與上海在中國科技京、滬、深三城鼎立版圖中的地位顯然不同。而且武漢疫情雖然造成了短期的恐慌與無措,但很快得到了控制,接下來掀起了復工復產的熱潮。而上海疫情爆發(fā)以來,形勢更加復雜,爭議與問題頻出。上海解封之后,掀起的將是產業(yè)復蘇熱潮,還是繼續(xù)加碼抗疫,似乎還有著太多不確定性。
如果說2020年初,武漢疫情襲擾了科技產業(yè)的臂膀,那么這個春天,科技行業(yè)迎接的是疫情直抵咽喉。
伴隨著產業(yè)中軸線的暫停,驚慌、疲憊、困惑等等情緒正在蔓延。
對于科技行業(yè),上海意味著什么?
首先我們似乎必須重新回顧一下老生常談的問題:上海這座城市,對于中國科技發(fā)展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
無數數據當然可以支撐這個問題的討論,上海對于中國經濟,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yè)的意義或許早就是一種全球共識。當這座城市陷入短期停擺,一切任務歸于抗疫防疫與物資調配,我們才能從微觀層面看到為什么科技發(fā)展不能沒有上海。
綜合來看,上海是中國科技的交流中心、產業(yè)中心和供應中心,對整個科技版圖的輻射情況非常復雜,是真正的牽一發(fā)動全身之地。
從供應鏈角度,小到手機,大到光刻機,或許每一項市場上流通的科技產品,都有某幾個零件要經過上海以及長三角地區(qū)。這還不包括上海港本身承擔的供應鏈進口與中轉職責。
中國科技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比其他國家更習慣,且依賴高效率的科技流通、人才交往與資金流通。而上海是最有效的科技交流窗口。錢、人、技術的交流交換在這座城市頻繁上演。這里有成熟的國際互動平臺,也有最便捷的交通網絡。有個常識,在中國想要開一個全球性的科技展會,近乎只能在上海。因為只有上海的國際航班吞吐能力能滿足分散在全球各國的企業(yè)人員,極短時間內聚齊在一座中國大陸城市。
疫情來到第三年,上海還有個被忽視的關鍵作用,就是這里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國內科技互動的“避風港”??萍际且粋€高度依賴交流的行業(yè),但疫情之后,北京對集體活動舉辦始終保持高度謹慎態(tài)度,而深圳又毗鄰香港,疫情反復拉鋸。這讓上海成為了最具確定性的科技交流舞臺。
這個確定性非常關鍵,經常一項科技活動需要幾個月的投入和準備。一旦臨近日期被告知因疫情原因取消,不僅直觀損失巨大,還會打亂產業(yè)節(jié)奏。而上海一直以來相對穩(wěn)定的疫情防控局面,加上鼓勵經濟活動的態(tài)勢,讓這里成為疫情后很多科技活動的唯一選擇。
這也讓上海疫情的影響烈度,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次、一地的疫情爆發(fā)。
復雜的供應鏈風險
這幾天,上海疫情帶給科技供應鏈的風險開始浮出水面。在中國科技界,有所謂上海研發(fā)、深圳生產、北京宣傳的說法。這當然只是個簡單歸類,但也展示了上海在中國科技供應鏈中的區(qū)位指向。
如果深圳、東莞的工廠不開工,倉庫不發(fā)貨,那科技市場可能將馬上沒有東西可賣。但上海研發(fā)的東西出不來,基礎零部件不能生產,進口的高端原材料進不來,那負面影響可能要在半年、一年后持續(xù)顯現,甚至更久。
科技的基礎是硬件,硬件的基礎是芯片。而上海是國內集成電路產業(yè)鏈最完整、集成度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產業(yè)區(qū)位。其產業(yè)規(guī)模已經超過了2000億人民幣,并且在國內可生產的高端芯片中占有大量不可替代性。同時,上海以及周邊的昆山、蘇州等地,還是國際芯片企業(yè)、芯片代工廠的主要集中地。整個上海匯集了超過600家半導體公司,形成了以張江為主的半導體產業(yè)集群。
上海疫情爆發(fā)之后,大家普遍關注的是芯片其他科技產品代工廠的情況。這類企業(yè)雖然也有部分停工現象,但整體而言相對封閉,工人吃住工作都在封閉廠區(qū),受疫情影響相對不大。但除了代工廠之外,上海半導體產業(yè)鏈還包括形形色色的研發(fā)、測試、設計、貿易等企業(yè),這些企業(yè)大部分都在浦東,是疫情開始后第一批被封鎖的區(qū)域。這些企業(yè)或在家辦公,或干脆停擺,由此造成的供應鏈影響可能是長遠而巨大的。
半導體僅僅是上??萍純?yōu)勢區(qū)位的一個代表,在眾多科技領域,上海都有集群化的布局,并且偏向產業(yè)上游。這次疫情的不確定性,將給若干供應鏈帶來持續(xù)性震蕩。比如上海是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研發(fā)和制造中心,匯集了以特斯拉為代表的大量新型車企;上海這幾年發(fā)展了龐大的人工智能產業(yè)鏈,擁有超過1000家人工智能公司,并且上海還是BAT、華為、微軟等科技巨頭的重要研發(fā)基地。
上海停擺,以及這輪疫情過后可能存在的防疫政策改變等等不確定性,將給整個科技供應鏈帶來諸多麻煩。
顯性的問題在于,必然將出現很多行業(yè)難以開工,產品無法生產的僵局;隱性的問題則在于研發(fā)節(jié)奏被打亂,原材料進口市場出現波動,這可能導致整體科技進程被拖慢。
中斷的商業(yè)軌跡
科技從業(yè)者的工作特點是需要密集出差,尤其是市場和品牌人員。年底一看,大家雖然足跡遍及全國,但基礎路線就是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來回往返??萍夹袠I(yè)的長期發(fā)展,讓這三座城市,或者說三個產業(yè)區(qū)位形成了既競爭又互補的關系。你很難只去其中一兩個地方,也很難頻繁去到其他城市。
當上海被疫情所困,我們都知道進出長三角是非常難了。但同時,深圳廣州的疫情還在反復拉鋸,時有時無,而北京高度提高了進京防疫需求。目前這種局面,導致科技行業(yè)需要的差旅、溝通,交流,展示,基本陷進癱瘓。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是高科技領域,那遠程溝通怎么就不行呢?理論上似乎如此,近幾年的磨練也讓遠程辦公、上直播發(fā)布會成為了常態(tài)。
但這類溝通交流方式,卻遠遠無法滿足科技產業(yè)的內部需求。無論toC還是toB,科技產業(yè)是一個技術更新極快,始終高頻進化的行業(yè)。每年都要有新東西給客戶,每個季度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升級。這也導致市場、品牌人員需要跟客戶頻繁接觸,密集展示。只有這樣才能匹配供需,達成合作。
直播發(fā)布會的形式,或許在手機、互聯網等面向大眾的發(fā)布中比較適用,卻無法滿足toB的溝通需求。這個領域很多合作都是在展臺之前、峰會間隙聊出來的,此前供求雙方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合作,所以需要密集的見面、開會、策展、宣傳。整體商業(yè)軌跡的有效運作,依賴于天天出差,周周開會,月月發(fā)布。
當上海這個原本不可多得的溝通平臺被封閉,深圳廣州頻繁出現疫情,而北京壓根就不可能,在嚴格的防疫形式下,也不會有哪里愿意站出來承擔這一職能。鍵盤俠當然可以說,疫情期間干嘛做沒用的聚集?甚至說那些“四處亂竄的人”非蠢即壞。
但是又有誰會花著錢,冒著風險,做“沒用”的聚集?誰愿意無緣無故四處亂竄?
更可怕的是,上海疫情之后的外溢風險有多大?防疫政策會如何走?有太多不確定因素籠罩在前方。
更重要的是“士氣”
有沒有發(fā)現,這輪疫情里科技公司沒有什么存在感了?
2020年初疫情剛剛爆發(fā)時,AI、大數據、物聯網輪番上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科技抗疫熱潮。那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健康碼、AI紅外線測溫、無人配送,都是當時科技抗疫的直接產物,甚至病毒分析和疫苗開發(fā)也大量融入了信息和智能技術。
但在這輪疫情里,科技和互聯網公司能做的已經非常有限。能貢獻的技術早就投入了抗疫一線,對抗疫的支持早已經常態(tài)化。眼前只有自己或同事被隔離在疫區(qū),一次出差后面對的是封條,開會確定的各種事項都難以推進,預算在削減,KPI壓力在激增。
這種時候,科技從業(yè)者面對疫情不再是同上戰(zhàn)場的激昂,而是一些深深的無力感。
打擊科技行業(yè)士氣的另一個因素,是這次疫情偏偏爆發(fā)在上海。要知道,上海是科技防疫的先驅。大量技術投身其中,大把財政預算花在數字化建設上。這輪疫情之后總結經驗教訓,科技投入會被如何判定無用嗎?未來我們還會相信科技守衛(wèi)社會的力量嗎?
在一支輸球的球隊里,一位球員的高光表現往往無濟于事,更何況恐怕根本沒有他表現的機會。
這時的科技公司,最多只能按部就班開展業(yè)務。無法結合實事,投入抗疫工作,也不敢大張旗鼓宣傳自己的產品與技術。做什么都顯得不合時宜,大家都在等待聽到一些好消息。
接下來,會怎么樣?
科技產業(yè)會在無休止的防疫與封鎖中度過這一年?還是有某種契機,某項政策,某種技術吹響反擊的號角?
一般來說,科技的重大利好來自三個方面:有市場升級需求涌現,比如人口和消費紅利;有美國那邊傳來可參照的技術利好,比如元宇宙、深度學習;有重大政策推動,比如新基建。今年來看,美國科技創(chuàng)新乏善可陳,科技封鎖線依舊頑固。政策導向或許可以短期推進市場振興,但不解決根本問題,更何況很難預判。
那我們能不能從國內市場端著手,用企業(yè)端、消費者端的市場需求提升,抵消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可能是夏天、秋天,甚至下一個春天才能知道的答案了。
并不是只有封城和抗疫時才需要團結一致。接下來回歸經濟發(fā)展的常態(tài),或者適應新常態(tài),復蘇產業(yè),持續(xù)進取,才更應該在一起,才更需要精誠一致。
從現代化開始,關于未來的一切故事,都是圍繞科技展開的。
春天依舊在繼續(xù),我們在等待一場反擊。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