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四川長虹公告欲出售綿陽國虹通訊數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以下簡稱國虹通訊)45%股權。此后,不足一個月,國虹通訊便順利找到了接盤者。
昨日 (1月6日),四川長虹公告表示,國虹通訊45%股權成交價7680萬元,最終受讓方為綿陽鑫之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綿陽鑫之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綿陽鑫之力是綿陽市國資委批準設立的國有獨資公司。此前,四川長虹剝離長期虧損的不良資產四川虹歐顯示器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虹歐公司),接盤者亦為綿陽市經開區(qū)國資委全資子公司。
對此,家電行業(yè)觀察家劉步塵分析認為,四川長虹剝離不良資產,接盤者均為綿陽市國資委,實則是四川長虹欲加速輕裝上陣,順利進行國企改革。
圍繞智能戰(zhàn)略布局
2014年12月10日,四川長虹公告稱與其他股東存在戰(zhàn)略分歧,擬出售國虹通訊45%股權,并同意子公司出售另外兩家涉及手機業(yè)務的公司股權。
昨日四川長虹發(fā)布公告表示,已出售國虹通訊45%股權,受讓方為綿陽鑫之力,成交價為7680萬元。此外,四川長虹全資子公司持有的重慶國虹13.5%股權和深圳凱虹13.5%股權,分別以552萬、824萬成交,最終受讓方為國虹通訊的兩家境外公司股東,分別是INFOBEYONDLIMITED、 FINEVIEWGROUPLIMITED。
國虹通訊是四川長虹與國虹通訊董事長萬明堅合作10年的產物,如今國虹通訊已深陷虧損。不過,出售國虹通訊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萬明堅主導下的國虹通訊已不符合四川長虹智能戰(zhàn)略的發(fā)展思路。
“公司發(fā)展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切都要符合公司的戰(zhàn)略布局。”對于再次出售虧損資產,長虹集團企劃部部長劉海中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稱。
早在2014年5月,長虹集團董事長趙勇在四川長虹股東大會上亦表示,長虹將“對不符合公司戰(zhàn)略、對發(fā)展造成拖累的子公司進行戰(zhàn)略重組或者退出”。
“自2013年公司提出智能戰(zhàn)略,所有的產業(yè)布局、市場、體系建設都是圍繞這個來進行的。”劉海中表示,出售國虹通訊,也是出于公司智能戰(zhàn)略的考慮。
欲加速國企改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國虹通訊45%股權的受讓方綿陽鑫之力成立于2011年8月,是經綿陽市國資委批準設立的國有獨資公司,注冊資金5100萬元,公司主要承擔國有資產經營投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等。
無獨有偶,2014年11月,四川長虹擬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向綿陽達坤投資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綿陽達坤)轉讓其持有的虹歐公司61.48%股權,而綿陽達坤是綿陽市經開區(qū)國資委的全資子公司。
2014年下半年以來,四川長虹連續(xù)剝離旗下虧損資產,順利出售虹歐公司股權后,又甩掉了國虹通訊這一“包袱”。家電行業(yè)觀察家梁振鵬表示,“市場化運作的企業(yè)一般不會接手這種公司。”
劉步塵認為,“國企改革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減負,政府接盤實則是支持長虹自己開展手機業(yè)務,長虹集團本身也是綿陽市國資委控股的,這樣做是想把長虹集團改造為優(yōu)質的企業(yè)。”
劉步塵進一步分析表示,四川長虹甩掉國虹通訊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在長虹的家庭互聯網戰(zhàn)略中手機作為信息控制終端,需要另起爐灶;其次是因為國虹通訊的手機業(yè)務不是優(yōu)質資產,而四川長虹的國企改革正在進行,需要甩包袱、為企業(yè)減負。
對于綿陽市國資委接盤是不是助推四川長虹進行國企改革,劉海中則表示,對此事“不好做評判”。
延伸閱讀:
- 四川長虹7680萬賣出國虹通訊股權
- 長虹大規(guī)模變革轉向智能化 今年加速并購
- 比亞迪捐資30億元成立教育慈善基金,助力培養(yǎng)卓越人才,推動中國科教進步
- ?5年投入200億打造飛行汽車!?長安汽車布局萬億“低空”市場
- 英偉達涉嫌違反反壟斷法 市場監(jiān)管總局依法決定立案調查
- 上海敲定5G-A發(fā)展目標:到2026年發(fā)展500萬用戶,建設3.2萬個3CC基站
- 中國電信注資10億成立天通衛(wèi)星科技公司,將推動衛(wèi)星通信手機向3000元下探
- 上汽今年銷量或會被比亞迪反超,痛失18年“中國車企銷量冠軍”
- 英特爾CEO基辛格名為退休,實為被董事會趕下臺?
- 華為申請多枚鴻蒙辦公商標,涉及辦公用品等多個領域
- “數智化”登頂《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語,數智技術應用深入人心
- IDC預計:2028年AI基礎設施支出將超1000億美元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