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難落地 華強北遇“無米下鍋”煩惱

“可穿戴若成功,需要在設計、能耗、功用之間取得平衡。”操著一口流利英語的Misfit Wearables公司CEO、創(chuàng)始人Sonny Vu正對著臺下數百位制造商和采購商發(fā)表主題演講,這是環(huán)球資源2014年香港春季電子展上的一幕。

而就在演講廳的樓下,電子展的另一個角落,深圳一電子廠商的總經理毛云(化名)正在和來自海外的客戶接洽,在他的展臺中,放置著十幾款平板電腦以及智能手表產品。

“上午見的都是老朋友,主要的興趣點還是在平板這塊。”手里擺弄著一塊智能手表的毛云顯得有些無精打采,在外界,他手里這塊“智能手表”有一個更時髦的稱呼:可穿戴智能設備。過去一年來,這個名詞已成為深圳乃至全球硬件業(yè)的新大陸,在很多預測報告里,這個市場將如同過去的手機和平板市場一樣,是一塊即將爆發(fā)的藍海。

但事實上,作為“接棒”平板的可穿戴產品,似乎并沒有引起華強北山寨廠商的追捧。相反,由于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利潤的快速下滑,深圳電子山寨圈正在遭遇“無米下鍋”的煩惱。

概念爆炒后的陷阱

與線上可穿戴式設備的火爆截然不同,目前在實體市場真正的可穿戴式設備還沒什么動靜。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走訪了全國最大的電子產品交易市場華強北電子市場,多個賣場中僅有幾家商家售賣“可穿戴”產品,確切地說,大多數都是采用聯(lián)發(fā)科芯片解決方案的“手表式”手機。

這與想象中的智能穿戴產品相去甚遠,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這些手表式的智能產品大多數采用的是聯(lián)發(fā)科平臺,插入電話卡后可以直接打電話和收發(fā)信息,支持MP3播放、藍牙、Java后臺運行等一般手機功能,報價在150~800元之間。

遠望數碼城中的一名商家告訴記者,目前可穿戴設備產品大多數只是手表,但從性價比來看,還不如買個手機合適。“現(xiàn)在安卓手機也有七八十元的,看你要什么類型的,手表類型的也有。”上述商家對記者說,現(xiàn)在消費者對這些概念不是特別有興趣,海外采購商的興趣也不大。

據記者了解,作為春季電子第一展,環(huán)球資源香港電子展共有4200個展位,其中,可穿戴參展商僅有八九家,而參展商中80%由深圳中小電子企業(yè)組成。

市場上對可穿戴產品的“冷漠”給第一批進入智能穿戴領域的山寨廠商潑了一盆冷水,盡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可穿戴設備被這些山寨公司視作“救命的稻草”.

毛云也是在兩年前加入可穿戴產品中的一員。他告訴記者,為了搶占先機,很多同行在更早的時候,2011年左右就進入了這個市場,而當時大家只是賭一個概念,沒有大的投入,但從去年開始,這個數量起碼翻了一番,在華強北市場上販賣智能可穿戴產品的廠商多了上百家。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的數據,可穿戴設備在過去的一年呈現(xiàn)了巨大的進步與發(fā)展,并且2014年的出貨量將超過1900萬部,較2013年的銷量增加兩倍。此外,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在2018年將達到1.119億部,年復合增長率達到78.4%.而一些投行的數據更加樂觀,預測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市場規(guī)模會在3年內達到560億美元。

“大家也是被這些數據搞暈了,即便是大廠商,出貨量據我們了解也只是一般般。”毛云告訴記者,目前華強北做一款可穿戴產品的門檻很低,特別是原來做平板和手機的人,只要聯(lián)系一下方案廠商,配個芯片就可以了。但沒有哪家做出量來,很多都是玩票性質。

據其介紹,出貨量每月在幾百臺的廠商已經算是行業(yè)中做得不錯的,更多的廠商是在“投錢”養(yǎng)這個市場。

或面臨更大洗牌潮

據記者了解,目前市場上可穿戴設備廠商可以分為不同的四個類型。第一類是以谷歌、三星、索尼等為代表的巨頭公司推出的高端產品,如谷歌眼鏡、三星Galaxy Gear、索尼SmartWatch SW2等。第二類是以較大的IT廠商為代表推出的可穿戴產品,如華為推出的手環(huán)、盛大推出的手環(huán)等。第三類是以創(chuàng)業(yè)公司為代表推出的概念產品,其中有很多以谷歌眼鏡為模型的產品,也有健康手環(huán)、智能手表如MISFIT手環(huán)帶有科幻性質的產品等。第四類則是小廠商乃至山寨廠商推出的可穿戴產品。

“對可穿戴產品的理解不一樣造就了不一樣的市場。”奮達科技總裁兼CEO汪澤其告訴記者,目前做可穿戴整機,如果技術上沒有過硬的地方,做的風險就會很大。拿深圳來說,之前大量做Android方案的公司隨時都可以轉型,搖身成為智能手表方案提供商,它們也許會幫助一大批做終端的競爭者出現(xiàn),但沒法讓這些競爭者站住腳。如果沒有大規(guī)模、持續(xù)的資金和人才投入,以及設計方面有獨到之處,目前絕大部分中小企業(yè),特別是初創(chuàng)企業(yè),做可穿戴整機的自主品牌是九死一生。

“山寨廠商也許能夠在市場爆發(fā)的時候賺到一時的快錢,但并不能長久。”汪澤其對記者說。

這正是毛云所擔心的問題。

與手機相比,可穿戴設備的競爭已經超出硬件的比拼,更多的是來自于硬件外對移動應用產品的理解,比如谷歌眼鏡圍繞圖片分享和信息推送衍生出的豐富應用,但目前國內市場上尚沒有成熟的IT方案讓山寨廠商去“追隨”.

“大家是空有一身武功沒有地方使勁。”毛云告訴記者,市場上安卓版的手機都可以叫做可穿戴產品,只需要把屏幕縮小就可以了,應用還是原來安卓上的應用。

毛云告訴記者,現(xiàn)在大家能做的就是等待蘋果等廠商發(fā)布新品。

業(yè)內分析人士指出,蘋果的產品不發(fā)布,廠商都不知道該怎樣做,因為大多數廠商都是跟隨者。“領頭羊”不做事兒,大家根本不知道該干嗎,做出來的產品也不倫不類,抄襲者與創(chuàng)新者的不同就在這兒。抄襲者沒有人可以抄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嗎,他做出來的東西也不會有人要的。有個標桿在的話,大家就會知道產品有什么功能,市場才會打開。

“但智能手表無法作為獨立終端存在,必須且能夠與智能手機、PC等進行有效及時的互動,從云端提取和輸送數據。這些都是山寨廠商缺乏的基因。”上述分析人士說。

這種等待的心情對于毛云來說并不輕松。他告訴記者,除了投放些資源到智能手表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還在堅守平板市場。“前兩年平板市場火爆的時候,一個月的出貨量可以達到100K,但到了去年,開始大幅度下降,利潤從兩年前的十二三美元降到了去年的兩三美元,到了今年,幾乎只有1美元了,市場越來越難做。”

“產品沒有創(chuàng)新客戶那邊也很難開拓,上來就問價格,沒什么意思。”毛云告訴記者,為了應對目前的狀況,從去年開始,他把大部分的工人都裁掉了,工廠只做驗證,客戶需要什么,他就去找方案商,只需要留一些工程師,維持工廠的運轉就可以。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4-04-30
可穿戴難落地 華強北遇“無米下鍋”煩惱
可穿戴若成功,需要在設計、能耗、功用之間取得平衡。操著一口流利英語的Misfit Wearables公司CEO、創(chuàng)始人Sonny Vu正對著臺下數百位制造商和采購商發(fā)表主題演講,這是環(huán)球資源2014年香港春季電子展上的一幕。而就在演講廳的樓下,電子展的另一個角落,深圳一電子廠商的總經理毛云(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