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風口將臨 國內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做了啥?

提到人工智能,人們總是會想到機器人,其實這兩者并不是一回事。機器人可以作為人工智能的載體,但不是所有的機器人都具備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有時候需要應用到機器人上,但并不一定要以來機器人才能實現。說句正確的廢話,他們倆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那到底啥叫人工智能?簡單點說就是通過計算機可以完成一些本來只有人腦才能完成的事兒。 這么一看,其實我們已經天天都在接觸人工智能了。有句話說得好,凡是已經成功應用的人工智能都不叫人工智能。

比如說美少女們天天都在用的各種美顏相機,美與丑本來就是人的主觀感受,手機可不知道啥樣好看,但是他能通過各種計算得到一張讓你覺得更美的照片,這叫人工智能。再比如說你在互聯網上見到的各種廣告,計算機不知道你的消費需求是啥,但是它可以分析你平時在互聯網上的行為習慣,然后定向推送,這也叫人工智能。只不過他們都沒那么高級,所以我們都沒當回事。

去年在各大科技媒體報道中頻頻現身的人工智能,除了 Google 的 Alpha Go 之外,還有 Uber 的無人駕駛、Amazon 的未來商店 Amazon Go 等等,全都是國外的科技公司所為。那國內的科技公司呢?其實他們也早就開始行動了。

先看看我們最熟悉的BAT,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雖然三家公司的傳統業(yè)務仍占收入大頭,但主營業(yè)務收入增速放緩也是各家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在智能手機市場趨近飽和,移動互聯網進入“下半場”的大環(huán)境下,即使不知道人工智能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風口,也沒人敢對其有絲毫怠慢。

百度在2016年可謂諸事不順,受魏則西事件的影響,2016年,百度在線推廣業(yè)務應收增速急劇下滑,在第三季度已經為負值。 百度布局人工智能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2014年,曾在谷歌領導深度學習項目——Google Brain 的人工智能專家吳恩達加入百度擔任首席科學家。

2015年12月10日,百度無人車首次在北京上路,從百度大廈附近出發(fā),駛入G7京新高速公路,經五環(huán)路,抵達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并隨后按原路線返回。

在去年9月舉辦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提出了“百度大腦”的概念,其演講內容也圍繞人工智能展開。從百度大腦官網上,我們能看到百度的人工智能的技術包括語音技術、圖像技術、自然語言、用戶畫像、機器學習、AR增強現實等方面。

移動互聯網時代,和騰訊阿里相比,百度似乎一直顯得有些被動,所以布局人工智能對其來說總有一點押寶的意味,況且百度本來就是一家技術驅動型公司,在算法和數據方面有一些天然的優(yōu)勢,所以把人工智能作為未來主戰(zhàn)場也是很自然的選擇。

阿里雖然沒用很大力氣在媒體上宣傳其人工智能概念,但提起 阿里云和 YunOS 所有人都不會陌生。其實阿里的人工智能屬于阿里DT體系,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在整個電商網絡下共生。所以雖然很少聽到“阿里人工智能”這個詞,但實際上,我們反而能見到不少落地產品。

2015年,阿里巴巴聯合富士康向軟銀旗下的機器人公司 SBRH 戰(zhàn)略注資145億日元,SBRH公司的代表產品之一就是前兩年在各大科技展會出盡風頭的情感機器人 Pepper。同樣是在2015年,在你手機的支付寶App中,阿里的機器人客服也悄悄上線了,據說服務效率可以達到人工客服的60倍。

2016年,一方面因為有了產品底氣更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工智能的概念再次被媒體炒熱,阿里巴巴的AI產品開始高調亮相。3月,在 Alpha Go 戰(zhàn)勝李世石后,阿里語音識別產品在2016年會上公開挑戰(zhàn)世界速記大賽亞軍姜毅,并以0.67%的準確率優(yōu)勢獲勝。4月和6月,人工智能程序小 Ai 、阿里媽媽圖像團隊的 OCR (圖中文字識別)也都分別搞了個大新聞。隨后阿里推出了擁有智能語音識別、圖像視頻識別、情感分析等技術,號稱是“20年后馬云的接班人”的 ET 機器人。

2016年杭州云棲大會,阿里巴巴提出了包括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的“五新概念”。在10月15日舉辦的“智在 Yun 端——YunOS Intelligence 專場”分論壇上,阿里談得更多的是人工智能的商業(yè)應用。我們曾多提提到阿里巴巴是一家戰(zhàn)略驅動的公司,Yun OS + IoT 是阿里巴巴近期的重點布局,而 IoT 則是未來幾年里最可能讓人工智能走向商業(yè)化的領域之一。

而以產品為導向,以社交+游戲為主要業(yè)務的騰訊雖然沒把人工智能當做重要發(fā)展方向,但在公眾視野外也有不少的動作。除了海外投資外,騰訊人工智能研究項目包括WHAT LAB(微信-香港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優(yōu)圖實驗室、微信模式識別中心、智能計算與搜索實驗室等多個部門,更高規(guī)格的騰訊人工智能研究院也將組建。

雖然騰訊本身暫時沒有什么落地的人工智能產品,但多年來的數據積累和無可比擬的用戶量級都將成為其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底牌。同時,財大氣粗的騰訊也投資了不少人工智能公司,比如剛把人工智能當做重點發(fā)展方向的搜狗等等。

除了BAT等巨頭,以及科大訊飛等以語音識別入手的人工智能公司之外,在視覺、操作系統、生物信息、虛擬現實等領域,國內也都有不少初創(chuàng)公司。中國的人工智能起步并不晚,在技術、人才等方面也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許多媒體都稱中國將在這一領域實現對美國的“彎道超車”。不論這一說法是否言過其實,人工智能都將在不遠的將來為我們帶來更多機會。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7-02-10
AI風口將臨 國內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做了啥?
提到人工智能,人們總是會想到機器人,其實這兩者并不是一回事。機器人可以作為人工智能的載體,但不是所有的機器人都具備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有時候需要應用到機器人上,但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