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家天貓商家奔向IPO:新經濟造富神話背后的邏輯

這些天,螞蟻金服完成B輪45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600億美元的消息刷遍網絡,讓人們見識了依托于互聯網大數據及電商消費場景的新金融平臺的巨大Power。與此同時,有另一件大事或許更值得關注,那便是阿里生態(tài)系統下的50家天貓商家集體走到兌現新經濟價值的“最后一公里”:啟動IPO計劃,謀求上市。

4月26日起,多家媒體報道,應天貓平臺10大商家聯名建議,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天貓平臺宣布成立“協助商家上市辦公室”,幫助平臺上的商家與券商、交易所以及與其他已經上市或即將上市的品牌電商企業(yè)之間搭建溝通橋梁,協助它們完成上市。

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有逾50家企業(yè)在內部啟動IPO計劃,其中很多已經是電商消費者耳熟能詳的牌子,包括三只松鼠、匯美、韓都衣舍、裂帛、駱駝、御泥坊、韓后、十月媽咪、實創(chuàng)裝飾、小狗電器等。據悉,“天貓系”商家集體上市已大大刺激了券商的“腎上腺”,多家券商啟動了針對這一批電商上市的承銷爭奪戰(zhàn)。

新經濟的造富神話

時間回溯到2014年9月19日,隨著紐交所的一聲鐘響,阿里巴巴上市,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IPO產生。上市首日股價暴漲38.07%后,阿里巴巴市值來到了2314億美元,超越Facebook和亞馬遜,在全球互聯網企業(yè)中僅次于谷歌。

阿里的成功上市造就了“中國好老板”“中國好員工”的共富佳話,在阿里員工中造就了數十個億萬富豪和上萬名千萬富翁。坊間傳說,杭州房價快速上漲少不了阿里員工的功勞。

成功上市和集體造富神話的背后,是阿里代表的中國新經濟在世界范圍內得到高度認可,馬云路演時說的那句“今天你對我愛搭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也成為中國新經濟力量的最好注腳,一時激勵多少創(chuàng)業(yè)英豪。

果然,距阿里上市兩年不到,50家天貓系商家也吹響自己的IPO號角,踏上兌現新經濟價值的“最后一公里”。以三只松鼠為例,該企業(yè)于2012年6月19日在天貓上線,當年實現銷售收入3000余萬元;而2015年雙十一,其單日銷售額達2.66億;全年銷售額破25億人民幣。去年,完成D輪融資后的三只松鼠估值已達40億人民幣。作為建議阿里成立“協助商家上市辦公室”的10大商家之一,三只松鼠創(chuàng)始人兼CEO章燎原宣布,在阿里的幫助下,公司將正式沖擊IPO。

可以想象,隨著這一批企業(yè)陸續(xù)完成上市,代表阿里生態(tài)的開枝散葉,中國的新經濟體量和整體實力,也將邁上一個新臺階。

新生態(tài)的巨大魔力

時間回拔到今年3月21日,當天阿里巴巴宣布其2016財年即時零售交易GMV已突破3萬億人民幣,全財年數字將超越全球零售霸主沃爾瑪的年度銷售數字。當時,媒體最津津樂道的,是這兩大新舊經濟模式的對比——自采自銷的沃爾瑪從零到3萬億花費了54年,而“自身不賣一分錢貨物”的阿里零售平臺(包括淘寶、天貓和聚劃算)完成同等成績只用了13年,效率高下立判。

是什么造成了這一顯著區(qū)別呢?除了時代原因外,恐怕得歸功于阿里新經濟背景下的新生態(tài)模式。

在新經濟的典型代表電商業(yè)務上,阿里構建了全球最先進的技術、數據、金融和物流系統作為支撐,為生態(tài)運轉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與此同時,阿里8000人的“小二”團隊,以及為交易全流程服務的營銷、設計等第三方服務商,乃至廣大“剁手黨”(同時也可能是賣家),都是這個生態(tài)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果說這是“物質”層面一個生態(tài)系統應該具備的東西,那么阿里生態(tài)新在它還有精神層面的東西。就像馬云所說的,“阿里的生態(tài)不是靠某幾項技術創(chuàng)新,或者幾個神奇創(chuàng)始人造就的公司,而是一個由成千上萬相信未來、相信互聯網能讓商業(yè)社會更公平、更開放、更透明、更應該自由分享的參與者們,共同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熱情建立起來的一個生態(tài)系統?!?/p>

阿里這一新生態(tài)模式帶動的新經濟效應是巨大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阿里平臺的交易量已經能夠占到全國社會零售總量的10%,并帶來了超過1500萬的直接就業(yè)和超過3000萬的間接就業(yè),帶動了上下游產業(yè)新增納稅近1800億元人民幣。如今,50家天貓系品牌集體謀求上市,無疑是一次新經濟效益的集中綻放。

當然,這種新生態(tài)在引領新經濟發(fā)展、造富社會各方面的同時,作為開放平臺提供方的阿里也從這種生態(tài)中獲得不菲的價值。譬如開篇說到剛剛完成45億美元B輪融資、估值高達600億美元的螞蟻金服,已成為僅次于Uber的全球第二大未上市公司。另外,菜鳥網絡的估值也達到500億人民幣。

據悉,螞蟻金服B輪融資獲得的資金和資源,會主要用于海外和農村戰(zhàn)略,包括把支付寶及支付技術推向更多用戶及使用場景。這無疑會反過來助推阿里的零售生態(tài),讓農村淘寶和海淘這些新增長點加快成行,給生態(tài)系統內成員創(chuàng)造諸多機會。

必須承認,這種自我造血、相輔相成的生態(tài)魔力,恐怕才是阿里在新經濟發(fā)展道路上能夠實現自己和客戶雙贏、大贏的關鍵。

共享經濟的廣義樣本

羅馬非一日建成,阿里帝國也非一日成就。從上面的論述不難發(fā)現,走新經濟發(fā)展道路的阿里聚眾打造了一個可自我造血的新生態(tài)系統,這個系統讓阿里巴巴成為新經濟代表的同時,又即將“孵化”出一批新經濟領域的新星企業(yè),可想象屆時阿里的地位將上升到何種高度。

那么問題來了,這種新經濟造富神話背后,除了有點不負責任、有偷懶之嫌的“風口”論外,背后還有沒有什么深層次的邏輯呢?我想,最近很熱門的一個詞——共享經濟——或許可說明一二。

《連線》雜志創(chuàng)始人凱文·凱利(KK)曾說,“共享經濟就是使用權大于所有權。Facebook沒有自己的內容,阿里巴巴沒有自己的庫存,Airbnb沒有自己的房產,它們都是共享經濟。這里面的關鍵就是把產品變成了服務?!?/p>

是的,阿里巴巴沒有庫存,自己也不賣商品,但它把打造的技術、數據、金融和物流系統共享了出來,免除了重復建設,用標準化的服務改善了體驗、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最終實現了共享共贏,這不就是共享經濟——至少是廣義上的共享經濟嗎?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趨勢學家杰里米·里夫金援引尼爾森的一份針對60個國家30萬網民的調查報告稱,“中國人對共享經濟表現出了最大的熱情——在北美只有52%的人愿意和他人共享產品和服務,但是中國卻有94%的比例?!?/p>

老外都幫我們發(fā)現了自身的優(yōu)勢,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利用它們去獲得成功呢!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6-04-29
50家天貓商家奔向IPO:新經濟造富神話背后的邏輯
這些天,螞蟻金服完成B輪45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600億美元的消息刷遍網絡,讓人們見識了依托于互聯網大數據及電商消費場景的新金融平臺的巨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