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福布斯》網站今天發(fā)表評論文章稱,中國對于電動汽車生產的補貼引來大量非汽車制造商進入這一領域,鑒于目前市場尚未成熟,這些企業(yè)的涌入將加深人們對行業(yè)產能過剩的擔憂。
對于剛剛發(fā)布新車的蔚來汽車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市場一旦產能過勝,任何一家廠商的發(fā)展都將受到嚴重影響。
眾所周知,中國政府正在通過補貼推動更多電動汽車上路,這一舉措催生了一場偏離市場實際情況的生產競賽。
當下,中國政府正試圖通過對電動汽車生產和使用進行補貼來治理環(huán)境污染?;谶@一背景,一些沒有汽車行業(yè)經驗的本土企業(yè)紛紛涌向新能源汽車領域。
由于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這些企業(yè)的核心業(yè)務發(fā)展減速,因此只好轉投新能源領域尋求發(fā)展。不過,這些公司的涌入進一步增加了人們對該行業(yè)產能過剩的擔憂。
最近一家公開宣布加入生產電動汽車行列的是總部位于廣東的格力,這家企業(yè)主營家電,空調是其最著名的產品。格力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在5月的一個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該公司希望通過收購總部位于珠海的銀隆公司進軍新能源汽車。
據銀隆網站上的數據,該公司去年銷售3189輛電動汽車,凈利潤為4億元人民幣,營收為30億元人民幣。
根據格力6月6日的最新公告,就被收購標的銀隆公司的各項盡職調查工作正在加緊進行中。當天發(fā)布的相關股票交易文件顯示,格力的營收去年下滑了30%,至977億元人民幣。
格力并不是唯一一位試圖通過生產綠色汽車為公司重新注入活力的企業(yè)。2015年,方大特鋼收購了電動汽車制造商江西特種60%的股份。同年,礦業(yè)公司西部資源對電池制造商以及電動車初創(chuàng)企業(yè)投資19億元人民幣。金屬交易商中國動力控股在2014年完全退出其核心業(yè)務,全身心投入到電動汽車研發(fā)中。
在這企業(yè)的背后是充滿激情的當地政府,其紛紛斥資幾十億美元建設電池工廠和電動汽車生產線。根據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網站的信息,在過去的18個月中,已經有逾30個電動汽車項目上馬,總投資額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例如,中國東部浙江省湖州市在今年2月份宣布將投資108億元人民幣打造產業(yè)園生產電動汽車電池。
分析師稱,市場尚未為即將涌現的產能做好準備。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稱,中國去年只銷售了33萬輛汽車,而汽車總銷量達到了2.46億輛。據咨詢公司麥肯錫稱,中國政府對于個人購買本土生產的電動汽車進行的補貼超過了150億元人民幣。不過,大部分消費者還是不愿意購買電動汽車,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充電設施。
騙取補貼的行為猖獗。據新華社旗下的瞭望智庫稱,為了獲得政府的補貼,一些當地企業(yè)生產從不進行銷售的低質電動巴士和汽車。報道稱,生產每輛汽車的成本約為4.5萬元人民幣,而補貼高達6萬元人民幣。
企業(yè)戰(zhàn)略咨詢公司Solidiance合伙人皮拉?迪爾特(Pilar Dieter)表示:“這么多電動汽車項目,投資額都上數十億元人民幣。鑒于目前中國市場不成熟的狀態(tài),這些企業(yè)未來將如何生存?”
高風咨詢公司董事總經理羅威(Bill Russo)表示,隨著市場成熟,大量硬件公司在未來數年中將消失,格力這樣的企業(yè)成功的概率非常有限。
然而,電動汽車仍有相當數量的堅定支持者。中國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百度以及騰訊正在與本土汽車制造商合作研發(fā)“聯網”電動汽車。在他們看來,未來可以通過導航、電子商務以及視頻流媒體等車內服務創(chuàng)收。
上海咨詢公司Automotive Foresight董事總經理張豫表示:“當這些公司帶來核心的互聯網技術時,汽車制造商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安全問題。兩到三年前,互聯網公司非常自信,但是現在他們知道汽車市場有非常高的門檻?!?/p>
- 小米召回SU7標準版車型,春運低價票來襲,12306客服回應,你怎么看?
- 智譜管理層變動引關注:兩名高管離職,公司未來走向成謎
- 特斯拉召回超120萬輛汽車: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 小米召回SU7標準版車型:OTA升級解決,這次為何小米首度召回?
- Anthropic推出全新API:AI信息驗證之戰(zhàn)再掀波瀾
- 未來解碼:英偉達引領機器人技術產業(yè)融合,智造新篇章
- 網易云下架SM娛樂版權歌曲:數百萬用戶將受影響,版權之爭再起波瀾
- 百川智能全新模型Baichuan-M1:顛覆醫(yī)療循證模式,三大推理能力引領全場景深度思考
- 武漢阿里巴巴總部即將亮相,共繪數字產業(yè)新藍圖
- iPhone 16在禁令后苦盡甘來:蘋果即將與印尼達成協議,解禁在望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