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客網·極客觀察(朱飛)5月11日 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最新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汽車產銷完成347.4萬輛和367.2萬輛,同比分別下降45.2%和42.4%。對于此次大幅度下滑,業(yè)界人士似乎并沒有表示出過多的驚訝,除了疫情帶來的影響之外,凜冬將至的說法一直在傳統(tǒng)汽車行業(yè)流傳著。早在2018年,中國汽車市場就出現28年來的首次市場下滑。到了2019年,汽車市場下滑幅度進一步擴大。再加上乘用車近年來連創(chuàng)新低,汽車行業(yè)似乎陷入了低谷。
同時 ,互聯網日益滲透日常生活,消費者對于汽車的要求更加多樣化,在舒適度,便捷性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要求。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順勢而生,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新四化”進展并不順利,受到技術,資源、配套設施等因素限制,前路尚不明朗。
日前,華為聯合一汽集團(一汽紅旗、一汽奔騰、一汽解放)、長安汽車、東風集團(東風乘用車、東風小康)、上汽集團(上汽乘用車、上汽通用五菱)、廣汽集團(廣汽新能源)等車企構建“5G汽車生態(tài)圈”,旨在啟動5G技術在汽車產業(yè)和應用創(chuàng)新,加速5G技術在汽車產業(yè)的商用進程,助力車企打造消費者可以感知的5G汽車。面對“陰云密布”的汽車行業(yè),5G堪稱一劑“強心劑”,它真的是汽車的正確打開方式嗎?
5G+汽車=?
2019年以來,每個人嘴里都談論著5G,不少人認為5G正在塑造未來。5G具備大帶寬、低延時、廣連接、高可靠等特質,這意味著它將在提供更快速度的同時,還可提供更高的可靠性,帶來更多體驗上的新可能。隨著5G部署的不斷完善,我們似乎可以試圖勾勒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時代。這其中,除了手機產業(yè)以外,最熱切期盼5G落地的就有汽車行業(yè)。
據了解,華為聯合一汽集團(一汽紅旗、一汽奔騰、一汽解放)、長安汽車、東風集團(東風乘用車、東風小康)、上汽集團(上汽乘用車、上汽通用五菱)、廣汽集團(廣汽新能源)、北汽集團(北汽新能源)、比亞迪、長城汽車、奇瑞控股、江淮汽車、宇通(客車)、賽力斯、南京依維柯、T3出行等首批18家車企啟動“5G汽車生態(tài)圈”,將運用不斷成熟的5G網絡解決方案,將5G技術與汽車產業(yè)深度相結合,通過各種創(chuàng)新型應用為消費者帶來不同于以往“聯網汽車”的5G汽車新體驗。那么,5G究竟能為汽車帶來哪些不同以往的優(yōu)勢呢?
5G的大帶寬、低延時、高可靠會讓汽車更加智能,為智能網聯、智能交通、自動駕駛、車聯網等場景打開更多的想象空間。一方面,5G能夠大幅提高通信速度和容量,將汽車及周邊環(huán)境連接起來,使得汽車能夠對周圍的行人、車輛以及道路情況進行快速檢測,并及時做出最優(yōu)化的判斷。另一方面,5G還可以大大提升邊緣計算能力,大部分數據可以直接在終端完成操作,不用必須將其傳送到云端進行計算與反饋,進一步優(yōu)化汽車的反應速度,保障安全。
這兩方面的能力,使得5G汽車不同于以往“互聯網汽車”這種形式單一的概念,不再僅僅是與網絡連接從而完成一些低級需求,而是聯入一整套智能系統(tǒng),宛如為汽車裝上了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大腦”。
同時,隨著5G的加入,汽車的本質將真正發(fā)生轉——從一開始的代步工具逐步轉變?yōu)闀粋€可以滿足消費者各種需求的可移動的多功能住所,比如可以提供私人住所、辦公地點等功能。而車載信息娛樂系統(tǒng)會作為信息服務的主要入口,借助5G極高的數據吞吐量、低時延和更高的可靠性,將給汽車帶來更加豐富的信息服務。
總之,5G汽車帶來的功能性、操作性,以及交互性上的綜合性提升,將會成為汽車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熱點和戰(zhàn)略制高點,打開一個全新的5G汽車時代。
新合作生態(tài)
盡管作為啟動“5G汽車生態(tài)圈”的牽頭人,自身技術儲備也足夠多元和深厚,但華為對自身的定位十分明確,只是將自身定義成為汽車增量部件提供商。華為的創(chuàng)始人任正非曾很清楚地表示,華為不“造車”,只是為造車領域“賦予生命”。此次華為聯合眾多車企聯合啟動“5G汽車生態(tài)圈”正是順應之前的發(fā)展策略,和各車廠、上下游合作伙伴各司其職、各展所長。
對華為來說,長期的重科研投入使得該公司不僅在ICT網絡基礎設施領域遙遙領先——特別是5G一騎絕塵, 更使得其在云計算、人工智能、智能終端、芯片/模組等各個領域均大有建樹,這使得華為能夠在智能網聯、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和云服務等多個領域向主機廠提供產品和服務,成為面向5G汽車炙手可熱的增量提供商。
自2019年4月發(fā)布全球首款5G車載模組MH5000以來,華為已經向生態(tài)圈伙伴與眾多車企提供了5G車載模組MH5000、5G車載終端T-Box平臺等產品和技術,支撐5G汽車以及5G+C-V2X智能網聯的應用創(chuàng)新。一年來,眾多國際國內車企基于華為5G車載通信產品與解決方案,展開各種自動駕駛、智能網聯、信息服務的創(chuàng)新,讓消費者逐漸感知到5G技術在汽車上的價值。
對各大車企來說,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這“新四化”幾乎已成過去數年來的發(fā)展共識。這其中,除電動化相對屬于比較獨立的技術范疇之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實現均需要包括5G、AI、云在內的ICT基礎設施的深度參與,才能面向消費者提供向智能手機一樣智能智慧、功能多元、應用豐富的新汽車體驗。
換句話說,在增量時代,汽車廠商的關注重心不應再是傳統(tǒng)的“三大件”等機械層面的重大提升,而是如何利用最先進的聯接及計算技術,讓汽車真正朝著“新四化”方向不斷邁進。這就要求整車廠商一方面要與領先的ICT基礎設施提供商緊密合作,積極為汽車引入先進技術及解決方案;另一方面要組織和對接好廣大應用開發(fā)商,不斷為汽車增加創(chuàng)新應用及場景化體驗。
基于此,“5G汽車生態(tài)圈”建立正當其時。當前,新基建的浪潮正在翻涌,在國家規(guī)劃中,已經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明確為重要工程,標志著這些支撐技術將在各行各業(yè)加速滲透和普及。此番“5G汽車生態(tài)圈”的成立,不僅能夠構建汽車行業(yè)新型的合作共贏生態(tài),還可借“新基建”東風,在政府、城市運營管理者和運營商的大力支持下,讓人、車、路的智能網聯協(xié)同發(fā)展,將5G汽車這把火越燒越旺。
用戶感知是關鍵
當然,5G汽車想要快速進入大眾視野并不容易,由于傳統(tǒng)汽車的形象深入人心,消費者對于“互聯網汽車”“智能汽車”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加之在5G到來之前,聯接和計算能力都未得到真正釋放,因此很多人還認為這些創(chuàng)新只是噱頭。如何打破消費者對5G汽車的認知屏障?用戶感知是關鍵。
用戶感知是消費者與汽車智能系統(tǒng)之間互動過程中的“真實瞬間”,是影響客戶體驗感的直接來源。如何使汽車改變原有的孤立的機械物體的刻板印象,將其逐步打造成為一個“像智能手機一樣”的智能終端,發(fā)揮多種功能,與消費者保持良好的互動性,是整個汽車產業(yè)需要突破的重點和難點??上驳氖?,此次“5G汽車生態(tài)圈”啟動的一個關鍵點,就是要如何重新利用5G等創(chuàng)新技術帶來的能力,使得用戶在出行體驗、出行安全、出行效率等感官體驗上產生一個質的突破。
這方面,在智能手機等終端領域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華為消費者業(yè)務已有一套成熟的見解和實踐,其面向消費者的1+8+N的全場景戰(zhàn)略(其中“1”指手機,“8”包括PC、平板、TV、音響、眼鏡、手表、車機、耳機八大業(yè)務,“N”則包括移動辦公、智能家居、運動健康、影音娛樂及智能出行四大板塊),正是通過+號的通信連接構建各細分場景的優(yōu)質體驗,并致力于打破設備之間的壁壘,達成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
基于1+8+N全場景戰(zhàn)略,順應消費者對汽車安全性、操作便利性、娛樂等越發(fā)全面的訴求,華為正在打造人、車、家、萬物互聯多場景的協(xié)同和互動,力圖打造真正的用戶無縫的體驗;通過全新的駕駛體驗,全新的娛樂體驗,以及帶來人、車、家的跨場景一體化服務,為5G汽車帶來更多更驚艷的消費體驗,從而贏得消費者青睞。
對于車企來說,面向5G時代,如何探索與打磨出真正有價值的5G汽車應用,讓消費者最終能夠享受5G汽車帶來的超級體驗,是擺在他們面前的首要任務,而華為面向消費者的1+8+N的全場景戰(zhàn)略——特別是其中面向車機和智能出行的部分,毫無疑問將為5G時代的車企及新汽車生態(tài)帶來莫大的啟示和助益。
結語:
回顧智能手機行業(yè)的成功經驗可以發(fā)現,除了自身硬件和通信技術上的突破外,海量的應用和優(yōu)秀的體驗是其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侶”的關鍵?!八街梢怨ビ??!币恢睒税駷橄乱粋€移動終端的5G汽車,當以智能手機行業(yè)為參照,借鑒智能手機生態(tài)圈的組織和創(chuàng)新模式,通過“5G汽車生態(tài)圈”長期合作、交流互動、各展所長,共同探索有價值的5G汽車應用,打造可感知的5G汽車,推動汽車朝著智能網聯、無人駕駛的高階方向邁進!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