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消息(安迪)市場研究公司IDC全球手機市場季度跟蹤報告初步數(shù)據(jù)顯示,2019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688億部,同比下滑1.1%。整體出貨量下滑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國市場出貨量增長疲軟。
IDC數(shù)據(jù)顯示,排名2019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前五的分別是:蘋果、三星、華為、小米、OPPO。
蘋果2019年第四季度出貨量為7380萬部,市場份額20%,位居全球第一。iPhone 11系列在歐美等發(fā)達地區(qū)表現(xiàn)尤為搶眼,iPhone XR則在全球受到普遍歡迎。對iPhone 11的廣泛需求加上成功的以舊換新、分期購機政策,使得更多消費者可以買到這款新手機。展望未來,IDC認為,如果蘋果真如傳言所說推出新款“SE”,并且價格合適,其在新興市場的份額還會繼續(xù)增加。
三星2019年第四季度出貨量為6940萬部,市場份額18.8%,位居全球第二。IDC認為,三星第三季度出貨量就已趨于峰值,所以第四季度被蘋果超越也是意料之中。A系列表現(xiàn)保持良好,但由于較少推出新款,5G手機的國內出貨量也有所下滑,且國際出貨量的增長還需時日,導致三星總出貨量增長有所放緩。最新的Galaxy S系列和下月即將推出的折疊屏手機將會給三星2020年第一季度的增長提供遲來的助力。此外,IDC預計更加平價的A系列也會推出5G版手機,其價格將遠低于S系列和Note系列。
華為2019年第四季度出貨量為5620萬部,市場份額15.2%,位居全球第三。IDC認為,華為在2019年第三季度累積了較高的庫存水位,第四季度出貨量出現(xiàn)了預期當中的下滑。華為國內市場面臨庫存消化的問題,而Mate 30系列的定價更成為了另一個限制因素。但不管如何,國內渠道商仍愿意與華為合作,因為華為在國內的品牌價值要高于主要競爭對手。再加上渠道商可以享受融資支持獎勵,華為仍然能夠不斷向渠道出貨。但在海外市場,華為仍然面臨重重困難。華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際市場發(fā)布了Mate 30系列,但因為沒有預裝谷歌移動服務,出貨量受到嚴重影響。
小米2019年第四季度出貨量為3280萬部,市場份額8.9%,位居全球第四。IDC認為,自小米市場重心轉移到海外以來,印度已經連續(xù)第二季度成為其最大的市場。排燈節(jié)期間的網購節(jié)支撐著2019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印度市場的業(yè)績。網購節(jié)之后,Redmi 8/Note 8系列繼續(xù)保持增長勢頭,支撐了小米年度總出貨量。但小米也面臨不少挑戰(zhàn),如渠道管理問題、在印度與印尼市場遭遇realme的激烈競爭等。在國內,小米推出了配備一億像素攝像頭的CC9 Pro,但量級并不大。
OPPO的2019年第四季度出貨量為3060萬部,市場份額8.3%,位居全球第五。IDC指出,OPPO也將市場重心轉移到海外,并且首次出現(xiàn)國內出貨量占比低于全球總出貨量50%的情況。2019年第四季度國內出貨量主要來自于A系列,新推出的A11系列以四攝像頭為針對低端市場的主要賣點,其Reno 3系列也加入到了中國手機企業(yè)的5G爭奪戰(zhàn)之中。然而,OPPO總體業(yè)績還是受到了華為競爭和整體市場放緩的影響。在印度,OPPO強調其高端品牌形象,重點宣傳Reno系列,此舉鞏固了其在400-600美元價位細分市場中的地位,而一加在印度的這一細分市場也擁有很高的市場地位。在印度尼西亞,OPPO計劃擴大生產設施。與印度市場不同, OPPO在印尼市場被定位為中端品牌,Reno系列在印尼市場也表現(xiàn)疲軟。
- 萬通發(fā)展:終止收購索爾思光電60.16%股份
- 聯(lián)特科技預計2024年凈利潤同比增長220.96%—334.25%
- 有方科技預計2024年凈利潤同比增長365.41%
- 800G和400G高端光模塊銷售大增 中際旭創(chuàng)2024年凈利潤增長111.64%—166.85%
- 亞信安全:預計2024年實現(xiàn)扭虧為盈
- Arm發(fā)布芯粒系統(tǒng)架構首個公開規(guī)范,加速芯片技術演進
- 中國鐵塔擬新購一套應急無人直升機空中基站
- 427780臺 中國鐵塔啟動智能維護攝像機產品集中招標
- 規(guī)模267904臺 中國鐵塔啟動2025年自研邊緣網關合作伙伴招標
- 國家數(shù)據(jù)局聲明:未授權任何“數(shù)據(jù)要素×”相關有償活動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