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4 月 26 日晚,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籍華裔信息學家,美國伊利諾依大學(香檳分校)Beckman 研究院圖像實驗室主任黃煦濤教授(Thomas S. Huang)于 2020 年 4 月 25 日夜(美國東部時間)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逝世,享年 84 歲。云從科技創(chuàng)始人周曦于4月27日寫下這篇《我的老師——追憶Tom》。
老師Tom走了,在師母Margaret離開后的3個月。
坐在辦公室里,回憶著過去的點點滴滴。
1.伉儷情深
60年的婚姻,60年如一日。Tom和Margaret從來沒有一天分開過,他們相扶相依,走過這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Tom一生奉獻給學術,從MIT到Purdue,再到UIUC。Margaret一直在Tom身后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有一次大家在實驗室里感慨:我們這些學生,沒有任何人的學術成就達到了Tom的十分之一。大家開玩笑說,關鍵區(qū)別就在于Margaret照顧得太好了。Tom在家從沒洗過一次碗,也沒倒過一次垃圾。而我們的idea,常常是在洗碗的時候被水沖走、在倒垃圾的時候不幸倒掉了的。
UIUC的冬天特別冷,有一次下著大雪,我從實驗室出來,準備去停車場開車,正好看到Margaret開著車在樓門口等Tom。我相信她一定是怕Tom去停車場太遠特意來等他的。我看到Tom打開了副駕駛座的車門,卻沒有坐進去,而是繞到駕駛座,打開車門,有些顫巍巍地扶著Margaret下車,把她送到副駕駛座坐好,幫她系好安全帶,輕輕地合上車門,再慢慢回到駕駛座去開車。10年過去了,這個畫面在我的腦海里就像昨天一樣清晰,這是我能想到伴侶之間最樸實無華的愛情。
Tom這輩子無論到任何地方出差,Margaret總是陪伴在他的身邊。2013年,我在中科院的研究中心建設得初具規(guī)模,他很高興,計劃好和Margaret一起來重慶看我們。Margaret小時候在重慶生活過,我們還興致勃勃地找到了Margaret從前呆過的地方,準備到時候去看看。遺憾的是,臨到快成行的時候,Tom告訴我,Margaret的身體出了點小狀況,暫時不能出差。
沒想到,從此他再也沒有出過差了。我知道,他是在用這后10年的時間,悉心照顧和陪伴著Margaret,一如她前50年對他的愛。我知道,正是這份愛,一直支持著他堅持到最后,先送走了Margaret,再去天堂和她繼續(xù)相伴。
2.化繁為簡
Tom總能夠化繁為簡,能把人世間看似復雜的問題,一步一步地拆解開來,那么地云淡風輕。每個人和他相處都覺得如沐春風,我想這是能力、境界和愛心的完美結合。
2006年大年初一的清晨,一打開電腦就收到了最好的新年禮物——Tom給我的第一封郵件。內容簡單樸實,告訴我UIUCoffer我一個ResearchAssistant的機會,問我愿不愿去。后來我才知道,MingLiu師兄打印好我的簡歷并向Tom推薦我之后,Tom用郵件問了我在微軟研究院的導師Frank Soong:“Howis Xi Zhou?”,F(xiàn)rank也同樣簡潔地回復:“VeryGood”,然后他就給我發(fā)了Offer。我就這么神奇地加入了Tom的實驗室,就因為這兩位化繁為簡的大師。
在實驗室里,Tom經常告訴我們再復雜的算法也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如果描述不清楚,那就是不理解算法的本質。每當我們陷入算法細節(jié)爭論的時候,他就會讓我們講一講這個算法回歸到圖像處理的基礎步驟,首先輸入一張圖,然后一步一步在上面操作。我理解這種對于復雜算法的抽絲剝繭,同樣適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各種難題,至今都一直影響著我。
Tom很自信,也很幽默,常能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完美融合。2007年,Tom帶著我們去Washington D.C做重大科研專項中期匯報。由于前面的人演講超時,而我又是第一次代表實驗室做匯報,心里一直在打鼓,覺得的時間不夠不好把握。我剛講了一頁,Tom就站起來說:今天時間不早了,讓我來SpeedUp一下。他就用那么幾句話把我的報告重點給講清楚了,然后就讓我翻翻翻,一直翻到材料的最后一頁對我說,你接著報告吧。就這樣,在臺下的一片歡笑中我快速而又成功地完成了演講。我想,科學就應該是這么簡單而直接吧。
3.愛在學生
Tom一直淡泊名利,云淡風輕,從不爭什么,也無所求。他的辦公室還不到3平米,兩張書桌上摞滿了論文資料,幾乎要把他湮沒,這世界于他,好像就只有這方丈天地。
他平時不太愛“管”我們,幾乎是無為而治,就像一位大家長,就這么不加干涉地微笑著,看著一批批的孩子在這個友愛的大家庭里,互助互愛,合作成長。Tom和Margaret經常召集我們一起聚餐,只要有人回UIUC,他們一定要請大家聚會,一大家子齊聚一堂,其樂融融。Tom就像是爸爸,特別叮囑大家的學術發(fā)展,而Margaret就像是媽媽,關照著每個人的生活日常。他一直說,希望自己死在講臺上。就在他離開我們的時候,實驗室里還有10多位學生?,F(xiàn)在回頭想想,他們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和關愛,在這高高的紙堆里,為我們修建了一個修行的場所,帶領著我們各自領悟,一起修行。
2011年,在我計劃回國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Tom幫我聯(lián)系了國內的一眾大佬,一份一份地發(fā)郵件,并帶我去拜訪,給了我許多實質上的幫助。云從科技成立后,他也一直在支持著我,作為公司首席科學家,卻不求任何回報。我曾經問過他:如果公司發(fā)展好了,我能為他做點什么?他說他什么也不需要,只要我能幫助更多的學生,給他們ResearchAssistant機會去UIUC留學。我在公司網站的首頁寫上“源于計算機視覺之父”這簡單的9個字,以聊謝師恩!
佛放無限光,眾生憑緣受。桃李自成蹊,甘做擺渡人。
謝謝Tom!愿你和Margaret在天堂相伴相隨!
黃煦濤教授(Thomas S. Huang)簡介:
黃煦濤教授,1936年出生于中國上海,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Beckman研究院圖像實驗室主任。
1956年,黃煦濤畢業(yè)于臺灣大學電子系,之后赴MIT電機系學習,先后獲得碩士、博士學位。
1963年,黃煦濤博士畢業(yè)后,先后在MIT、普渡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IUC)任教。 在UIUC,黃煦濤教授建宗立派,為UIUC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鼎盛立下汗馬功勞。
1996年,黃煦濤成為UIUC第一位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專業(yè)的William L. Everitt杰出教授。
2012年起,他被任命為Swanlund主席,這是UIUC的最高頭銜。
在學術方面,黃煦濤教授主要從事信息和信號處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發(fā)明了預測差分量化(PDQ)的兩維傳真(文檔)壓縮方法,該方法已發(fā)展為國際G3/G4FAX壓縮標準;在多維數字信號處理領域中,提出了關于遞歸濾波器的穩(wěn)定性的理論;建立了從二維圖象序列中估計三維運動的公式,為圖象處理和計算機視覺開啟了新領域。此外,他的研究小組還實現(xiàn)了基于語音識別和可視手語分析以控制顯示的原型系統(tǒng)。
在IEEE慶祝50周年之際,黃煦濤教授被IEEE信號處理學會評選為這一領域的創(chuàng)始人(Pioneer)之一。
黃煦濤教授在UIUC Beckman研究院圖象實驗室成立了圖像形成和處理(IFP)小組,培養(yǎng)了許多碩士生、博士生和訪問學者,其中博士生超100位,桃李門生遍布計算機學界、產業(yè)界。
周曦、李飛飛、馬毅、張亞勤……這些華人AI界響亮的名字,都曾深受黃煦濤教授影響,視他為一生之良師益友。
他的桃李門生們,現(xiàn)在也已成為華人CV界的中堅力量:云從科技創(chuàng)始人兼CEO周曦、依圖科技CTO顏水成、華為諾亞方舟計算機視覺首席科學家田奇、文遠知行CEO韓旭、聯(lián)想集團CTO芮勇……都出自他的門下。
美國西北大學終身教授吳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院長陳長汶、羅切斯特大學教授羅杰波……均屬他的門生。
AI女神李飛飛的第一份教職也源自他的推薦。
華人計算機界稱他為“計算機視覺之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如今,泰斗隕落,實為CV領域一大痛事。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