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看走眼蘋果少賺了幾百億美金,你看不懂瑞幸很正常!

互聯(lián)網時代,你看得懂的商業(yè)之地都幾已成焦土 ,看不懂的地方才有機會之羽的閃光。

文/陳紀英

反常識的養(yǎng)成路徑,是所有顛覆性創(chuàng)新者的共性——這是它在巨頭陰影下得以逆襲的機會,也必然招致如影隨形的誤讀和爭議,成為不可避免的宿命與陣痛。

瑞幸也不例外,過去一年間,瑞幸成為中國咖啡行業(yè)的兇悍鯰魚,它把20年未興波瀾的咖啡江湖攪得翻天覆地,一年超越COSTA中國躍居行業(yè)老二,明年打算超越星巴克中國成為中國市場的老大。星巴克1月24日最新公布的季度財報中,中國區(qū)交易單量下滑了2%,瑞幸沖擊波似乎正在搖動市場的格局。

瑞幸如何成為瑞幸,它會是下一個星巴克嗎?

01 誤讀是宿命

批判瑞幸似乎成了一種不問因果和來去的流行。

對于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人們總是會走向兩個極端。

一是恐懼迷信,盲目崇拜,古代對各種自然異象的神秘性解讀,以及各種圖騰崇拜,大抵如此——這來源于人類的不自信。

二是傲慢的批判、拒絕、打壓,就像魯迅筆下的九斤老太,口頭禪是“一代不如一代”——源于盲目自信。

很難分得清哪種態(tài)度更理性——在人人都能發(fā)表意見的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人們總是能通過簡單的搜索,就能盡知天下大事,評論一切就成為了人人得以享之的特權。

我本人當然也不例外——比如,在炒股這件事上,我曾自信的以為,自己不會是愚蠢的接盤者,結果到了2016年股災,我虧得血本無歸。

這不可恥,連投資大神巴菲特也會看走眼,蝸居于小城奧馬哈的巴菲特,幾乎錯過了整個硅谷紅利——2013年,他說自己絕不會投資蘋果,結果2017年,他投入了120億美金,他也錯過了亞馬遜,后來他說亞馬遜是個奇跡。

“奇跡”亞馬遜之所以被巴菲特看走眼,是因為這家公司連續(xù)虧損了20年,直到AWS的云計算業(yè)務讓其開始盈利。

所以,虧損不虧損不重要,重要的是,虧損是否換來了未來能長期釋放價值的資產、品牌、用戶、產品、服務?

02 鯰魚狂飆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瑞幸一年虧掉8.7億,換來了什么:2000家門店,1254萬的消費用戶,9000萬杯咖啡。

2000家門店和上萬臺頂級設備到底值多錢?有個現(xiàn)成的案例可以作為類比。

全球第二大咖啡連鎖店Costa,全球范圍擁有4000家左右的門店。去年, Costa以51億美金的價格賣身給了可口可樂。而瑞幸12月B輪融資2億美元,投后估值22億美元,如此算來,其實投資人也認可,一家瑞幸門店和一家Costa門店的價值相差無幾,而到2019年,瑞幸再開2500家新門店,門店數(shù)量超過4500家,其門店數(shù)量就等同于Costa全球,那時候,瑞幸估值會不會再翻番?

瑞幸咖啡CMO說:“開個玩笑,今天如果某個企業(yè)家說我手里有2000家直營店賣8個億,我相信中國企業(yè)家都會打破頭要的,因為這絕對是非常劃算的一筆賬?!?/p>

瑞幸高管之言,真未必是賭氣。

再來看用戶,8億多虧損,截至到2018年底,換來了1254萬的消費者——瑞幸1月1日開始試運營,5月8日正式運營,換句話說,只花了不到八個月,就拿下了1254萬的消費者,注意,不是注冊用戶,是真實有效實現(xiàn)了轉化的用戶,平均下來,一個拉新成本大概60元出頭。

這個拉新成本貴不貴?

不妨橫向對比一下,瑞幸模式本質上是電商,可以先和電商對比一下。根據財報測算,某自營電商巨頭的獲客成本早就超過300元,連銀行信用卡的單個獲客成本也高達兩三百元,互聯(lián)網金融、二手車電商更是高達數(shù)千元。

隨著移動端的流量越來越稀缺,拉新成本肯定會越來越貴,所以,晚虧不如早虧,而且,8億的虧損,其實還遠低預期——瑞幸咖啡創(chuàng)始人兼CEO錢治亞在溝通會上透露,原本計劃拿出10億元教育用戶,結果錢還沒花完,普及咖啡消費的小目標,就提前完成了。

1200萬的用戶消費了9000萬杯咖啡,復購率還算不錯,這意味,大部分用戶對瑞幸咖啡還算認可,變成了長期客戶——唯有長期客戶,才意味著前期投入的資本,未來有回本盈利的可能。

用戶很挑剔,但比用戶還挑剔的,可能是各大企業(yè)的白領——瑞幸已經打入許多企業(yè)內部,比如奔馳、唯品會、今日頭條總部等,你能說瑞幸沒市場嗎?

所以,8億多的虧損花得值不值?

03 虧損是表象,顛覆才是真相

瑞幸一路狂飚,虧損只是表象——前端產品、服務、用戶體驗的創(chuàng)新,以及后端商業(yè)模式的顛覆才是真相。

在前端,最大的創(chuàng)新,是“無限場景”,是“人找咖啡”變成了“咖啡找人”。

體驗隨著規(guī)模效應和訂單密度的提升,持續(xù)改善,比如,外送時間從18分鐘降低到16分鐘左右,比如對0.4%的超時訂單進行100%賠付,比如99.6%的好評率。

咖啡找人為什么重要?高盛在關于瑞幸的研究報告中,給出了答案。

報告說,20~34 歲的中國人每天工作時間位列世界第三,人們重視便捷性也就不難理解了?!拔覀冋J為, 能夠將產品和服務帶到消費者身邊的企業(yè)將因此受益。 ”

中國用戶吃“外賣”已經成為了根深蒂固的習慣——美團48%的訂單被送到了居住區(qū),這意味著,人們在家也吃外賣,這一趨勢在年輕群體中尤為明顯——80后、90后貢獻了餐飲行業(yè)7成的營業(yè)額。

瑞幸咖啡找人的模式,自然更討年輕人歡心:瑞幸咖啡在 24 歲以下的消費者占據了用戶總體的 48%,而星巴克 相比之下僅有 22%。34 歲以下用戶,瑞幸占比達 90%,而星巴克為 70%左右——星巴克和阿里的合作,有望改善年齡結構。

我本人就是個資深外賣黨,就算外賣食品比起來堂食要額外支付幾塊錢的配送費,但我還是會繼續(xù)選擇外賣,不可能再倒退回只有堂食可選的時代。

估計星巴克也是這么想的——在瑞幸出現(xiàn)之前,星巴克在外賣業(yè)務上遲到了四五年,去年,星巴克也開始推出了外賣業(yè)務,而且還要把中國外賣模式帶回美國本土。

其次,瑞幸實現(xiàn)了成本結構的創(chuàng)新,租金占比大幅度降低,把更多錢花在產品品質和產品交付上,比如,性價比更高的咖啡產品,咖啡消費開始成為人人都能消費得起的普惠性產品。

只有基于創(chuàng)新的虧損才是可持續(xù)的——否則,補貼一完,用戶就跑了。

04 市場有多大?

看虧損值不值,還要看整個市場盤子有多大,未來的增量空間有多遼闊。

數(shù)據顯示,歐洲國家人均年消費咖啡750杯、美國人均年消費咖啡400杯。

不說歐美,連同屬亞洲的中國近鄰,日本和韓國,人均年消費咖啡量,也超過300杯。

中國的人均年消費咖啡量才5杯,不說和歐美相比了,就是和日韓相比,這個增量空間,起碼也有幾十倍吧。

是中國人沒有咖啡胃嗎?還真不是,看看肯德基吧。

2017年,肯德基中國的母公司,百勝中國營收71億美元,運營利潤是 7.85億美元,同比大漲23%——20年前,肯德基進入中國,估計很多人也吃不慣這漢堡味兒,但現(xiàn)在,擁有一億多名會員的肯德基,成為了中國人快餐的首選品牌。

咖啡消費過去不普及,癥結其實主要在供應端,基于兩大痛點,一個是定價不夠普惠,讓咖啡消費始終未能成為大眾的普及性消費;另一個是購買不夠方便——部分用戶視咖啡館為社交、辦公場所,咖啡并未回歸其“飲品消費”的本質。

瑞幸的出現(xiàn),恰好解決了這兩大痛點:性價比更高,人人皆可消費,咖啡有望從中產階級的飲品,變?yōu)榇蟊婏嬈?;“咖啡找人”,匹配無限場景。

未來,咖啡行業(yè)這幾十倍的增量空間誰能吃得下?誰進場早,誰反應快,誰能吃得下?

早入場,就能掌握主動權,就能定義行業(yè)。舉個例子,比如在口味上,講究一個正宗,什么叫正宗?來得早就是正宗,肯德基、麥當勞在中國普及度最高,就是最正宗的西餐快餐,用戶一旦習慣了,就很難再改口。瑞幸咖啡豆從12個國家的300多款咖啡豆中脫穎而出、獲得米蘭2018 IIAC 國際咖啡品鑒大賽金獎,質量沒問題,對于新入場的幾十倍增量咖啡用戶,就能定義何為“正宗”。

晚入場,等到市場瓜分完畢,再去搶蛋糕,就是零和博弈,就要“虎口奪食”,從其他品牌手里搶用戶,成本和難度都會大大提升——瑞幸現(xiàn)在入場虧8個億,同樣的門店數(shù)和用戶量,五年后再入場,也許虧得就是80億。

牢騷太多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05 不是星巴克,也不止咖啡

瑞幸最終不會是星巴克,甚至也不會止于咖啡。

有了4500家門店,有了幾千萬的用戶,供需通路連接起來了,瑞幸就成為了平臺,為什么只賣咖啡,賣點零食行不行,賣點輕食不好嗎?

其實瑞幸的高管也說了,瑞幸未來未必通過咖啡賺錢。

現(xiàn)在點開瑞幸App,除了咖啡外,還有各種經典飲品、Boss午餐、健康輕食、鮮榨蔬果汁等等。

這些新品類的銷量如何我不知道,反正我點開App,發(fā)現(xiàn)不少產品都搶光售罄了。

淘寶作為超級平臺,孵化了不少淘品牌,瑞幸有幾千家門店,幾千萬用戶,未來能不能孵化新品類品牌來?我看也不是不可能。

瑞幸現(xiàn)在已經初現(xiàn)了平臺雛形。

在會員體系上,去年12月,瑞幸推出了luckin企業(yè)API平臺全面開放——名字有些拗口,事實上就是瑞幸對接有會員及福利體系的企業(yè)和平臺,讓他們的會員和用戶用積分福利兌換咖啡——咖啡小額高頻、日常剛需,再合適不過了。

會員體系的打通,是“得品牌得天下”——無品牌,企業(yè)不敢和瑞幸合作。

而在產品的供應鏈上,瑞幸也在打造開放平臺。比如,瑞幸不生產任何食品類產品,主要是引入第三方的品牌供應商,比如英國百卡弗、美國百麥和中糧集團,做美食的搬運工。

供應鏈的開放協(xié)作,是“得渠道得天下”——幾千萬用戶在握,只做咖啡,既不能滿足用戶需求,也沒把用戶價值充分挖掘變現(xiàn),未免太可惜了。

所以,瑞幸未來要做得可不止是星巴克,也不會只局限于咖啡行業(yè),未來,瑞幸會是一個超級品牌、超級渠道、超級平臺。

從這個邏輯再回望今天的虧損,就能知道為何外界對瑞幸的虧損操碎心,瑞幸的高管反而很淡定了,甚至瑞幸的投資人還擔心瑞幸是不是過于保守了——因為相信,所以淡定。

我也樂觀預測一下,瑞幸2019年虧損率會大幅下降,為何這么說,基于兩大因素:

第一,規(guī)模效應凸顯。

年初瑞幸門店少,距離遠,用戶傾向于外賣,現(xiàn)在,2000多家門店已經覆蓋了一二線22個城市的核心區(qū)域,走五分鐘就有一家瑞幸咖啡,自提比例就從年初的35%提高到了61%——自提意味著配送費的補貼大幅下降,整體履約成本會大幅降低。

門店、用戶、訂單密度提升后,意味著平均配送距離、配送時長也會進一步降低,外賣訂單也有望大幅度降低配送成本。

第二,營收渠道的多元化。

咖啡未必賺錢,但各種新品類未必一直不賺錢,咖啡就像超市的花車,用虧損引流,最終靠其他品類賺錢。

此外,賣自制咖啡,瑞幸只能賺利差的錢。但未來,瑞幸還是渠道,還是平臺,賺錢模式就不一樣了,就跟阿里一樣,看似絕對營收比不上阿里,但凈利潤可比京東高多了。

說到最后,如果人人都能看得懂瑞幸,也許壓根就沒瑞幸什么機會了,看不懂的才是桑土綢繆的良機,都看得懂就只剩殘酷的零和競爭了。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極客網企業(yè)會員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9-01-31
巴菲特看走眼蘋果少賺了幾百億美金,你看不懂瑞幸很正常!
文/陳紀英反常識的養(yǎng)成路徑,是所有顛覆性創(chuàng)新者的共性——這是它在巨頭陰影下得以逆襲的機會,也必然招致如影隨形的誤讀和爭議,成為不可避免的宿命與陣痛。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