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有機器人形象的電影出現至今已過去接近一個世紀,但現實生活中機器人的發(fā)展,卻并未達到或接近銀幕上那些機器人角色的水準。不過那些科幻電影描述出了機器人未來發(fā)展的趨勢,并一代一代根深蒂固地印在人們的意識中,因此從情感上,觀眾對未來會出現《終結者》中施瓦辛格所扮演的T-800那樣的機器人,并無絲毫懷疑。
不知道70年代的機器人電影編劇們,是否預見到了之后幾十年信息科技和虛擬數據技術的爆發(fā),反正要按上世紀90年代之前那樣的模式發(fā)展機器人產業(yè),是永遠也出不了T-800的。機器人行動范圍和動作的敏捷度,以及動作的準確度,目前看來單靠機械裝置和傳感器是不夠的,靠固定編程控制更不靠譜,要讓機器人像人一樣動起來,唯有依賴信息科技。
整個上世紀最末的30年,在機器人制造方面走在前列的國家分別是,瑞典、瑞士、德國、韓國、日本等,這是個不出意外的名單。人口少且勞動力昂貴的瑞典和瑞士等歐洲國家,對于使用機器人來替代人類部分勞動,有強烈的需求。但在21時機到來之前,這些國家生產并投入實用的機器人,只能算是某種機械裝置,我們在汽車組裝工廠中看到的那些上下翻飛的機械手臂,就多出自這些國家之首,它們也被算作機器人。
但機器人從未來學家的筆下出現的那天起,本來就該是智能化的,具備人類的思維和邏輯,知道不機械地去做事,遇到意外情況可自主排除等?;趥鹘y(tǒng)理念生產出來的工業(yè)機器人,并不具備這些特征。在一條長達300米的循環(huán)式汽車組裝生產線上,一個地方的機器人出現錯誤或延時,滿盤皆錯,工業(yè)化時代的機器人,就是這樣的。
信息科技發(fā)展這么多年,現在已走入一個節(jié)點,那就是不滿足于將數據以文字、圖片和聲音等多媒體形式呈現出來,而是將其導出為行動指令,將其變?yōu)榫唧w的行動。某種意義上說,馬路上的交通違章攝像頭在拍攝到違章信息后直接傳輸處罰指令,更符合機器人的發(fā)展理念,如果攝像頭背后的系統(tǒng)可以自動完成這一切而無需人工干預的話,那就太完美了。
假設人類已解決了機械裝置的靈活性,機器人外表的高度擬人化,數據傳輸的快速高效等問題,剩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數據的匹配和交互作用生成指令,再由機器人對數據指令進行快速反應并加以執(zhí)行了。當然,按目前的發(fā)展水平來看,這其中涉及的數據量是驚人的,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融入,更是讓操縱一臺機器人所需的數據達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但我們還是要以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問題的,想想20年前什么樣的數據量會被稱之為恐怖吧,再想想當前一部尋??梢姷腄VD電影需要1995年時幾乎10臺電腦的存儲量吧,這些在未來一定不會是個問題。
機器人本身也不能只是一臺數據接收和指令執(zhí)行裝置,也要具備相當程度的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正在發(fā)展的人工智能技術,未來會在機器人身上找到很好的落腳點,模仿人的思維和邏輯,會讓機器人的行動更為順滑自然,更接近于人類。這其中,首先要解決好的一點是語義識別,即機器人如何理解和識別人類語言,之后才能逐漸過渡到機器人像人一樣思考和行動。
把信息技術運用到機器人身上,已是不言自明的趨勢,這里面還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邏輯和語義分析等技術。機器人的大腦可以是以互聯網為基礎,機器人也可以隨時從自己的大腦中搜索出答案,并落實為實際行動。以現有的技術,對信息的搜尋可以縮短到毫秒之內,但信息結果的執(zhí)行需要多久,取決于該領域研究的發(fā)展速度,這可能是個相當漫長的研究過程。
就趨勢來看,機器人的制造業(yè)重心是在向中國發(fā)展的,未來10年市場需求量將會大增,尤其是與日常生活有關的高度智能化機器人,股市中已有30多只機器人概念股,未來中國有可能會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制造中心。但未來的這個機器人制造中心,是仍舊像智能機時代一樣成為蘋果手機的代工中心,還是成為機器人生產和研發(fā)中心,是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如果過去瑞典等國所做的機器人可以被稱作工業(yè)時代機器人的話,未來市場需要的,是信息時代機器人。而當前又恰好處于這兩種產品輪換交替的關口,類似于2007年手機領域功能機與智能機的升級換代。諾基亞被蘋果和三星成功搶去飯碗并掀翻在地,這意味著格局的顛覆和生產及經濟權力的轉移。
中國的信息技術雖然并不領先于美國,但在這個領域并非不可為之。中國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和低廉且高效的勞動力,也具備廣袤的市場,百度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領域的不懈開拓,也給中國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信息時代機器人,增添了更多勝算。這些有利條件,對于中國而言,相當于千載難逢的機遇,不抓住就太可惜了。
信息時代機器人的研發(fā)與制造,標志著真正的機器人時代即將來臨,這不僅會極大改變人類生活,也是信息技術進一步落實到現實世界的一個前景。而這個前景,將會使得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阿里獨家合作,亞馬遜“親測”代言,雷鳥創(chuàng)新打造 AI 眼鏡新標桿,媲美 Meta !
- CES 2025 搶先揭秘:XR領域新品爆料,AI眼鏡成焦點
- 2024 XR年度大事件TOP 10
- 先誅蘋果,再滅Meta?三星、谷歌、高通組“失敗者聯盟”,能否贏得XR領域終局之戰(zhàn)?
- Meta高端AR眼鏡Orion全揭秘:五年內上市,或無緣國內市場,大概率撞車蘋果
- 庫克進軍游戲圈?蘋果Vision Pro與索尼達成合作 后者發(fā)行游戲剛拿下TGA年度最佳
- 2024年VR/AR行業(yè)年終盤點之融資篇
- 三星首款AR眼鏡全揭秘:目前我們所了解的一切
- 萬花筒 | 2025年AI/AR眼鏡這些看點值得期待:Android XR商用、羅永浩入局
- 萬花筒 | 這七大特性,有望出現在Meta明年發(fā)布的頭顯產品上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