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公眾號:laohushuokeji或老胡說科技)
熟悉電商行業(yè)的人們都知道,從凡客到紅孩子再到維棉網等等,眾多細分垂直電商相繼倒下,淪為先烈。其中很多是倒在了從“小而美”的垂直電商向“大而全”的綜合電商擴張路上。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雖然,失敗者眾多,但作為當下最火熱的垂直電商——生鮮電商領域,照樣有玩家走上了“高大全”的平臺化運作道路。最近,垂直生鮮電商被平臺注資的消息不斷,順豐旗下的生鮮電商順豐優(yōu)選也自行開啟了平臺化道路。
今年5月初,順豐優(yōu)選銷售的品類從生鮮食品擴充到3C、百貨等,在自營食品品類的同時,開始推出開放平臺,通過原嘿客商城開放平臺引入更多第三方的商品。
我們可以看出,垂直生鮮電商的打法正悄然生變:從原來的追求小而美垂直,到借助平臺或推出開放平臺逐步滲入到“高大全”的綜合電商之路。
1、兩種平臺化模式
眼下,眾多垂直生鮮電商玩家都想做平臺,或跟綜合平臺合作,或被綜合平臺所投資,順豐優(yōu)選則選擇了自己開放。具體如下:
可以說,選擇自己做開放、擴張品類的這種模式,也成為順豐優(yōu)選的差異化突圍之法。就是順豐有用戶、有流量,有物流,有資本,可讓更多的商家進入自家的電商生態(tài),借助更多的第三方的力量,完善自我,打一場依靠廣大人民的戰(zhàn)爭。
平臺化后,順豐優(yōu)選自營的優(yōu)勢將更加凸顯,同時在商品品類和服務上更進一步提升,線上電商與順豐嘿客(升級改名為順豐家)的合作更緊密,實現線下對線上的引流,助力順豐優(yōu)選的快速發(fā)展。
2、支撐點:為何選擇這條路?
核心的問題是,是什么來驅使順豐優(yōu)選走了這條平臺化道路?
首先,消費者對多品類電商購物有著天然的需求,因為這樣更方便。順豐優(yōu)選憑借之前聚焦于細分的生鮮食品市場,滿足了用戶個性化需求,與消費者產了情感上的交互,從而獲得別的綜合平臺難以復制的忠誠用戶,自然可順勢拓展品類。加上,受制于季節(jié)性影響,非標準化的生鮮無法常年供應,順豐優(yōu)選通過平臺化擴充品類才能形成規(guī)模。
其次,此舉對順豐優(yōu)選的成本進行了一定攤薄。眾所周知,流量和冷鏈物流是生鮮電商玩家最昂貴的成本,通過擴充品類,走開放平臺路線,可讓自己花錢買來的流量轉化率更高。比如,原來用戶過來轉化成購買生鮮后就流失掉了,現在品類豐富了,會順道購買更多的東西,單價更高。
最后,生鮮電商領域在新一輪圈地、營銷大戰(zhàn)后,行業(yè)整體陷入虧損泥潭,以舊有的思維和邏輯已很難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行業(yè)環(huán)境迫使順豐優(yōu)選尋求模式上的突圍。于是,憑借自身物流冷鏈和順豐線下門店的優(yōu)勢,做自有的平臺化,就成為順豐優(yōu)選突圍的第二個發(fā)展階段。
其實,順豐優(yōu)選的這一做法也是眾多電商大塊頭的打法。以今日綜合電商巨頭京東為例,其就是從垂直領域3C起家;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也起家于細分品類圖書。他們都是在相對細分的垂直領域積累了用戶和口碑之后拓展品類,向著更高的目標進發(fā)。
3、有了良方還需看具體如何下藥
不過,有不少的垂直電商在一個領域做的很成功,但在擴張后不久,就被迫重新退回到原來的領地。因為垂直電商往往是為某一類人群量身定制的,一旦要踏出這個圈會產生很大的困難。
如凡客、紅孩子等眾多的垂直電商卻遭遇到了阿里、京東等綜合性的電商平臺的蠶食,擠出效應下生存唯艱。順豐優(yōu)選的擴張之路是否會成為一劑良方?
這就需要回歸到另一個問題的本質:
垂直電商包含兩類:一類是品類的垂直,如化妝品的聚美優(yōu)品,這類重在產業(yè)鏈整合,將標準品類做出特色,非標準品類做出品牌效應;另一類是目標人群的垂直,可通過挖掘特定人群的核心需求,進行品類擴張,滿足用戶綜合購物。
在老胡看來,垂直電商平臺化擴張需要慎重,比較穩(wěn)妥的做法是:慢慢尋求突出自身資源優(yōu)勢的方向、在關聯性強的品類或者人群上的擴張機會。順豐優(yōu)選便是利用了順豐門店、物流資源給予的服務支撐,3C、百貨和生鮮人群也有強關聯,能便于直接進行購買順延。
從這點來看,眼下,順豐優(yōu)選平臺化的差異運營是一劑良方。但能否有大成,難有定論。畢竟,先行者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典型。
不管如何,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如何真正給用戶帶來價值,服務好來之不易的用戶,才是決定平臺化成長空間的關鍵。
------------------------------------------------
本文作者系老胡,轉載請務必注明作者和自媒體(自媒體公眾號:laohushuokeji或老胡說科技)你的關注和分享是我最大的動力。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于東來的“爹味兒”,把胖東來從“風口”推向“浪尖” ?
- 讀懂了vivo的用戶腦、產品心,就讀懂了國產第一如何煉成
- 蘋果手機iPhone 16一到2025年就降價,這次還會有人“上套”嗎?
- 2024年度VR產業(yè)回顧:混合現實頭顯成為主流;國內VR大空間強勢崛起
- 阿里獨家合作,亞馬遜“親測”代言,雷鳥創(chuàng)新打造 AI 眼鏡新標桿,媲美 Meta !
- CES 2025 搶先揭秘:XR領域新品爆料,AI眼鏡成焦點
- 2024 XR年度大事件TOP 10
- 先誅蘋果,再滅Meta?三星、谷歌、高通組“失敗者聯盟”,能否贏得XR領域終局之戰(zhàn)?
- Meta高端AR眼鏡Orion全揭秘:五年內上市,或無緣國內市場,大概率撞車蘋果
- 庫克進軍游戲圈?蘋果Vision Pro與索尼達成合作 后者發(fā)行游戲剛拿下TGA年度最佳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