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于當?shù)貢r間9月8日傍晚時分離世,這個消息在極短的時間內經由電視、互聯(lián)網等媒介傳遍了全世界。
我想,所有得知這一消息的人都有一種相同的感覺,那就是他們親歷了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發(fā)生。許多人在網絡上參與相關話題的討論、表達自己對該事件的看法,寬泛地講,他們都是這一歷史事件的參與者。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媒介形態(tài)無比豐富的今天,地球上的大多數(shù)人,只要他們愿意,他們可以隨時了解到世界上每個角落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甚至參與其中。然而這一切在互聯(lián)網出現(xiàn)之前都是不可想象的。在人類的歷史上,還沒有哪一種媒介像互聯(lián)網那樣,對世界的影響和塑造更為深刻。
而在互聯(lián)網誕生之前的很長一個時期,處于核心地位的媒介則是電視。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電視在西方家庭普及以來,它就逐步成為了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同時對意識形態(tài)的塑造施加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電視的出現(xiàn)改變了二戰(zhàn)之后世界的格局和走向。
很多人知道,伊麗莎白二世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有史以來首位訪問中國的英國君主。不過,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她還是首個允許電視——這個在當時尚屬一種新媒介的電子產品——參與直播加冕儀式的英國君主。
在1952年6月2日加冕儀式到來之前,英國女王要求加冕典禮首次由電臺和電視同步實況直播。為了一睹女王的真容,英國老百姓掀起了購買電視機的熱潮,有數(shù)據(jù)顯示,慶典前一周時間內,英國的電視機銷量猛增50萬臺,大大推動了電視這一當年的新興媒介在英國的普及。
而在此之前,大多數(shù)英國人只能通過廣播、報紙、雜志等媒介了解女王的動態(tài)。通過電視這種聲色并茂的媒介形態(tài),英國老百姓對這個至高無上的君主有了一種更加直觀的認識。
與此同時,長期籠罩在君主身上的神秘性也被驅散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高高在上的女王也不過是和我們一樣的血肉之軀罷了。用馬克思·韋伯的話來說,這是一個“祛魅”的過程。盡管從歷史意義上來講,電視對世界的祛魅不及文藝復興對蒙昧狀態(tài)的掃除,但前者對世界文化的沖擊來得更加猛烈和徹底。
當1952年6月2日,伊麗莎白二世加冕儀式的畫面通過電視呈現(xiàn)給英國老百姓時,在同為君主立憲制的日本國內,第一臺電視機還沒有問世,直到1953年,夏普公司才推出了日本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與此同時日本第一家電視臺正式成立。
在此之前,絕大多數(shù)日本人也和曾經的英國人那樣,對他們的君主既熟悉又陌生,既深信不疑又“一無所知”。1945年8月15日,當日本天皇通過廣播宣讀所謂“終戰(zhàn)詔書”時,絕對大多數(shù)日本人第一次聽到天皇的聲音,不久之后,天皇又在電視畫面中現(xiàn)身,從此,在日本人的心中,天皇長期以來刻意維持的“天神”形象徹底崩塌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電視這一全新媒介形態(tài)的出現(xiàn),對于當時的世界而言意味著什么。同時也足以見得,伊麗莎白二世當年主動打破籠罩在其身上的神秘光環(huán)和神權象征的勇氣。
對于英國人民來說,電視直播加冕儀式代表了一種信號,即為了鼓舞和推動新技術的發(fā)展,這個國家至高無上的人愿意犧牲一些對自己來說十分重要的東西。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和鼓舞了當時英國國內的科技創(chuàng)新精神。
盡管電視的出現(xiàn)的普及,極大拓展了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豐富了人們的業(yè)余生活,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對電視存在的意義持正面看法。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就對電視深惡痛絕。
在1982年出版的《童年的消逝》一書中,尼爾·波茲曼直言不諱地宣稱電視導致了一種幼稚、膚淺的弱智文化,人類的文化精神因此逐漸枯萎。
在1985年出版的《娛樂至死》一書中,尼爾·波茲曼進一步指出: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體育、商業(yè)和任何其他公共領域的內容,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xiàn),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而人類無聲無息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互聯(lián)網在世界范圍內初步普及的1992年,尼爾·波茲曼又在其著作《技術壟斷》中指出:互聯(lián)網是比電視的危害更大,它導致文化向技術投降。計算機世界對信息的依賴,將導致知識和智慧的逐漸消失。
尼爾·波茲曼對電視和互聯(lián)網的尖銳批評,雖然在學術界引發(fā)了激烈和廣泛的討論,但在科技大發(fā)展和由此引發(fā)的媒介形態(tài)劇變中,卻如同石入大海一般,僅僅濺起了微不足道的小浪花。
在尼爾·波茲曼首次向電視開炮的同一年,1982年,被譽為“歐洲互聯(lián)網之父”的英國計算機科學家Peter Kirstein正式采納TCP/IP協(xié)議,與此同時英國與荷蘭、丹麥、瑞典正式組建了“歐洲互聯(lián)網”。
而這位對歐洲互聯(lián)網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的Peter Kirstein,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則有著一段難解的淵源。
1976年3月26日,女王在英國皇家信號與雷達研究院發(fā)出了人生第一封電子郵件,她由此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電子郵件的國家元首之一。而她所使用的賬號“HME2”正是由Peter Kirstein事先為其準備好的。Kirstein事后回憶說:文案是事先準備好的,考慮到郵件的主題,這是可以理解的,盡管這是歷史性的一步。
這封電子郵件進一步將伊麗莎白二世與人類科技發(fā)展的標志性事件緊密捆綁在一起,由此,伊麗莎白二世成為人類通信技術發(fā)展史上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而她致力于推動科技進步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形象也進一步得到塑造。
關于伊麗莎白二世如何懂得利用媒介,還有一個重要事件不得不提。1997年,王妃戴安娜意外離世,正在巴爾莫勒爾宮消夏的女王卻遲遲沒有返回倫敦主持全國的哀悼活動,鋪天蓋地的質疑和批評隨之而來,并由此引發(fā)了一場針對伊麗莎白二世本人乃至整個皇室的輿論危機。
直到戴安娜王妃舉辦葬禮的前一天,女王終于再次拿起了電視這一媒介武器,面向全國公眾舉辦了她上臺以來的第二次電視直播講話,她在講話中稱贊了戴安娜,最終平息了危機,并維護了皇室的尊嚴和權威。
在PC互聯(lián)網時代,女王通過建立網站、開通播客等方式,向外界傳遞著自己和皇室的動態(tài)。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女王直到2014年才發(fā)布了自己的第一條推特。有人說女王到底還是跟不上時代潮流了。但要知道,那一年她已經是一個88歲的老人了。
伊麗莎白二世的一生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媒介發(fā)展史,在不同的時代階段,女王與不同的媒介形態(tài)結下了不解之緣。她懂得如何利用媒介,為她自己、皇室以及英國做一些有益的事。她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媒介玩家”!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