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永輝
當互聯網金融僅僅只是一味地撮合借貸雙方成交,而忽略了風險管控的時候,所謂的互聯網金融或許早已不屬于金融范疇,而是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互聯網物種。既然是互聯網物種,它的迅猛發(fā)展必然有一個支撐,那就是互聯網紅利的存在。一旦互聯網紅利不再,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必然會走向落寞。互聯網金融市場泡沫的破滅為我們完美詮釋了這一點,尋找互聯網金融的接棒者成為那些依然試圖通過科技手段改造金融行業(yè)的玩家必然面對的課題。
金融科技便是在這樣一個時刻被推到了前臺,它規(guī)避了互聯網金融單純進行撮合帶來的弊端,從更深層次來尋找金融行業(yè)更加貼合實際的邏輯。這種更加顛覆性的方式讓人們看到了互聯網金融之后的新機會,一場更加徹底的進化開始上演。的確,相對于互聯網金融以撮合為導向,金融科技更加在乎的是對金融行業(yè)的改造,并以此來找到金融行業(yè)更多的屬性以及更多的發(fā)展可能性。這種方式顯然比互聯網金融要徹底得多,同樣,我們可以找到金融行業(yè)更加多元的發(fā)展模式。
在我看來,金融科技與互聯網金融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互聯網金融關注的是對C端用戶進行深度改造,而金融科技則更加關注的是對B端用戶進行升級。互聯網金融改變的是C端用戶的金融行為和習慣,而金融科技改變的是B端用戶的金融流程和環(huán)節(jié)。從這個角度來看,金融科技似乎更加切中要害。因為金融行業(yè)之所以出現痛點和難題最為根本的原因在于金融行業(yè)本身的運作機制出現了問題,最終讓金融行業(yè)難以再度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01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是通過去中間化的方式,讓我們繞過金融行業(yè)的痛點和難題,借助互聯網的手段把金融產品和服務帶來了人們面前,它并未真正改變金融行業(yè)的痛點和難題。因此,它的發(fā)展必然是在流量紅利依然存在的時候有效,一旦流量紅利不再,互聯網金融必然面臨新的挑戰(zhàn)。這是互聯網金融行業(yè)之所以出現暴雷、跑路等亂象的根本原因所在。
真正改變金融行業(yè)的運作機制,才是金融行業(yè)真正獲得長久發(fā)展的關鍵所在。金融科技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互聯網技術的本質決定了它無法與金融行業(yè)的具體流程和環(huán)節(jié)產生聯系,而僅僅只是進行最表層的改變。尋找新的,能夠深度影響和改變金融行業(yè)流程和環(huán)節(jié)的新技術,成為金融科技之所以能夠快速發(fā)展的關鍵所在。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qū)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的興起為我們打開了這樣一種全新的可能性,相對于互聯網來講,這些新技術更加底層,因此,他們可以給金融行業(yè)帶來更多新的改變。
我們看到金融科技的玩家?guī)缀醵荚趯l(fā)展的重點聚焦在對新技術的研發(fā)和落地上。有些時候,金融與科技兩種元素之間的界限正在彌合,金融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金融,科技則是有了更多金融的影子。對于廣大的用戶來講,金融科技并不僅僅只是簡單地進行投資和理財,而是更多地和人們的生活聯系在一起。這個時候,金融正在成為生活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并且開始更加深度與人們的生活聯系在了一起。
這才是金融科技之所以避免陷入到互聯網金融的根本原因所在。在我看來,互聯網金融之所以會出現諸多問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互聯網一味地放大了金融行業(yè)的功能和屬性,忽略了金融行業(yè)與實體經濟,特別是人們的生活之間的聯系。在人們的生活開始變得科技化的大背景下,以金融科技的方式讓金融再度回歸人們的生活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轉型。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金融與科技結合的逐漸緊密,特別是隨著金融生活化程度的不斷提升,我們還將會看到金融科技并不僅僅只是金融行業(yè)的范疇,而是將會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聯系。
或許正是因為金融科技為我們打開的新機會,所以,才會有如此多的玩家會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金融科技的洪流里。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巨頭還是以銀行、證券、保險為代表的金融機構都在將金融科技看成是重要的布局方向。那么,真正決定未來金融科技發(fā)展的究竟是什么呢?金融科技又將如何才能跳出互聯網金融地發(fā)展怪圈呢?
02
玩家的特質決定了流量和資本將不再是決定金融科技未來走向的關鍵要素,新科技以及新科技對于金融行業(yè)的改造才是決定未來金融科技究竟可以走多遠的關鍵所在。這里所說的新科技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方面,新科技主要是由金融行業(yè)衍生而來的數據以及由這些數據蛻變形成的新科技。從本質上來看,金融行業(yè)的本質其實就是數據,通過金融行業(yè),我們可以知道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東西,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看到有如此多的玩家會把自己正在從事的金融科技定位成為數字科技,京東金融改名京東數科正是這樣出于這樣一個原因。
所以,我們這里提到的新技術并不僅僅只是代表金融本身衍生而來的數據,同樣包括由這些數據衍生而來的新科技。大數據、云計算是這一方向的突出代表。我們現在看到的傳統金融機構布局金融科技幾乎都是按照這樣的邏輯來實現的,即深度挖掘金融行業(yè)本身的科技元素,在用這些科技元素衍生出更多新的科技類型。
第二方面的含義就是以傳統意義上的科技巨頭為代表的玩家通過布局新技術來實現對傳統金融機構的深度賦能。這類玩家主要是以阿里、騰訊和百度為代表,他們通過不斷布局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qū)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來尋找與金融行業(yè)本身的聯系。
賦能是這些玩家改變金融行業(yè)的主要方式。通過對傳統金融機構進行深度賦能,我們可以找到衍生于金融行業(yè)本身的發(fā)展新機會。這其實與當下正在進行的如火如荼的產業(yè)互聯網有著緊密的聯系,因為產業(yè)互聯網的目標對象就是那些在互聯網時代尚未被深度改變的上游產業(yè)。同衍生于金融行業(yè)本身的新技術不同,賦能的方式從由外而內來改變金融行業(yè)本身的,憑借巨頭們在互聯網時代進行的積累以及對新技術進行的研發(fā),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將會改變那些沒有能力自己進行新技術研發(fā)的金融機構,從而讓金融科技不僅僅只是頭部金融機構的專利,對于任何一個想要在金融科技時代掘金的玩家來講都是一個新機會。
想要真正把握金融科技的風口僅僅只是有了新技術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何將這些新技術應用到金融行業(yè)當中,并且改變金融行業(yè)的運行機制才是關鍵所在。雖然以BAT為代表的科技巨頭在新技術的研發(fā)和應用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但是,如果僅僅只是有新技術的研發(fā)能力,在落地這些技術的時候一味將金融和科技兩種元素進行簡單地拼接,并不能夠帶來任何本質上的改變。只有真正把這些新技術應用到金融行業(yè)當中,并且讓這些新技術與金融產生深度聯系,才是頭部科技巨頭真正能夠在金融科技時代掘金的關鍵所在。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真正決定金融科技未來發(fā)展的是新技術以及新技術與金融行業(yè)的深度融合。如果我們一味地強調新科技,但是,忽略了對新科技與金融行業(yè)的融合,那么,金融科技又陷入到互聯網金融的怪圈,所謂的金融科技僅僅只是金融和科技兩種元素的簡單相加,而缺少了兩者的深度融合,所謂的金融科技又淪為一種概念。因此,金融科技的驅動力源自于新技術,而關鍵則在于新技術與金融行業(yè)的深度融合。只有真正把金融與科技進行深度融合,所謂的金融科技才會變成一個新物種,而不是金融或者科技的衍生體。
當互聯網金融成為人們避之不及的對象,人們開始在反思互聯網金融的同時尋找金融行業(yè)新的進化可能性。金融科技在這個時候被推到了歷史前臺,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成為新舊勢力爭相加持的對象。盡管金融科技與互聯網金融相比有了新的進化,但是,并不代表我們只要聲稱自己是金融科技就代表我們把握了金融科技的風口。通過深度挖掘金融行業(yè)本身以及通過將新技術與金融行業(yè)進行深度融合來改變金融行業(yè)本身的運行邏輯,甚至衍生出以數字金融、智慧金融和普惠金融為代表都全新金融類型,才是金融科技真正能夠成為互聯網金融的掘墓人,真正進入到全新發(fā)展階段的關鍵是所在。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暢銷書作家,行業(yè)觀察者,特約評論員。長期關注行業(yè)研究,累計發(fā)表財經科技文章超400萬字。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