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為深入人心的科技新民俗,最重要的還是要深刻了解中國人的生活,深刻了解中國人的生活,使科技和中國人的情感世界深度融合。
味道越來越淡的中國新年
“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fā)明,但如果論進化速度的話,還要屬第五大發(fā)明:手機紅包,尤其是手機拜年紅包。從2014年春節(jié)前微信推出微信紅包以來,在各大互聯(lián)網巨頭的努力下,這第五大發(fā)明不斷進化,從微信的最初版衍生出集五福搶紅包、黃金紅包、答題紅包、膨脹紅包等種種,而在剛剛過去的狗年春節(jié),最流行的則是快手短視頻拜年紅包,除夕夜和大年初一刷爆各大群和朋友圈。
在中國,手機拜年紅包為什么能夠不停的進化?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在表面上看,似乎是互聯(lián)網公司的產品力量和商業(yè)力量在驅動,而背后真正的“原力”,卻是強大的用戶剛需。過年,在中國上千年來都是一種幸福感的代稱,但隨著城市化以及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日益加快,卻產生了一種人民對過年幸福時光的期待與年味越來越淡之間的矛盾,亟待解決。
不是嗎?年假雖然還是那么長,年味卻是越來越淡了,這從春節(jié)前后北京交通的變化越來越小就可以看出了,在往年,北京這個時間都已經近乎空城了,但現(xiàn)在卻依舊熙熙攘攘,越來越多的“非原住民”都選擇留在大城市過年,但大城市現(xiàn)在連鞭炮都不讓放(比如北京從2018年開始重啟禁放政策),普遍三兩個人的家庭也組織不起上規(guī)模年夜飯,至于走親訪友拜年的流程其實也是不存在的,沒有了這些外在的形式感,年怎么還叫年呢?
想想我們小時候怎么過年,二十三,祭炤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殺雞;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去灌(買)酒;年三十,吃扁食(餃子),大年初一穿新衣戴新帽......這是一整套持續(xù)很多天的儀式,拜年、貼春聯(lián)、掛年畫、貼窗花、放爆竹、發(fā)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獅舞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和習俗,充滿儀式感,使中國人在忙碌中體會到過年的幸福。過年的核心其實是滿滿的儀式感,儀式感淡了,年味當然也就淡了。
這個時候,手機紅包這種科技新民俗就應運而生,成為拯救新年的一支奇兵。
新民俗成拯救新年的奇兵
現(xiàn)代文明對傳統(tǒng)習俗的摧毀力是巨大的,比如日本以前是過春節(jié)的,但明治維新之后,就基本上沒人過農歷新年了,民國初年廢除舊歷之后的中國也有類似跡象,但一系列新民俗的出現(xiàn),使我們的傳統(tǒng)新年得以繼續(xù)繁榮,從近一百年看,最主要的就是兩點,一是袁世凱時期正式確定農歷的第一天為“春節(jié)”,并規(guī)定了春節(jié)期間國民放假的習俗;其二就是從1983年開始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
而在傳播大變革時代,春晚地位弱化之后,來自互聯(lián)網業(yè)的新民俗開始頂上來,最初是與晚會同步進行的,在社交媒體上的集體吐槽,成為中國人過年新的儀式。最近幾年,則是手機紅包的崛起,經過歷次迭代,正在逐漸成為中國人新年中影響力最大的一項新民俗。
尤其是這次快手短視頻紅包拜年的推出,使人看到科技新民俗重塑新年儀式感的更多可能性。
所謂短視頻紅包拜年,是短視頻平臺快手春節(jié)期間推出的一項活動(也是產品),在2018年2月14日—2月17日春節(jié)期間,用戶可以在快手平臺上,通過快手短視頻的形式給家人、朋友送去春節(jié)祝福,同時快手會在視頻中隨機放入不同金額的紅包,收到祝福的親友除了看到拜年視頻,還能得到紅包。
在微信紅包推出初期,它實際上是過年發(fā)利是紅包這一傳統(tǒng)習俗的電子衍生品,意義比較簡單,但快手的短視頻紅包拜年卻通過紅包與拜年短視頻相結合,大大強化了新年儀式感,在送出紅包利是的同時,使用者還可以將拍攝的短視頻一并轉發(fā)出去。事實上,對于拜年而言,紅包是次要的,關鍵是送出的祝福,在傳統(tǒng)民俗中這表現(xiàn)為作揖、磕頭、頌詞等,溫情滿滿,但卻受制于時空限制,而視頻被用來拜年,卻能夠在千里傳情的同時,立體的呈現(xiàn)出你的表情、言語以及周邊的即時環(huán)境,所傳遞信息量幾何級倍增,相應的儀式感也大大增強??梢韵胂螅抑欣夏赣H肯定更喜歡看到異鄉(xiāng)兒子發(fā)來的短視頻拜年紅包,而非冷冰冰的紅包錢數(shù)。
相信在今年快手短視頻紅包拜年的第一次爆發(fā)之后,來年會掀起一股席卷全網的短視頻紅包風潮,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新民俗能夠在科技力的加持下應需而生,使中國人的新年重新熱鬧起來。
什么樣的產品才有可能成為科技新民俗
毫無疑問,成為科技新民俗是幾乎所有中國互聯(lián)網產品的夢想,但到目前為止,似乎也就手機紅包一項,短視頻紅包拜年今年雖然爆火,但能否成為新民俗還有待時間考驗,不過,其很多成功經驗依舊是值得總結借鑒的。
以超1億日活穩(wěn)坐國內短視頻APP頭把交椅的快手其實創(chuàng)造了很多流行語,最出名的大概就是“老鐵666”了,但在短視頻紅包拜年中,快手成功的核心卻是科技與溫情、風俗的融合,用喬布斯的名言說就是“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這是一次相當精準的卡位,真人不缺席,讓拜年更“走心”,同時也體現(xiàn)了企業(yè)的溫情和人文關懷。
相比于文字和圖片的祝福,短視頻拜年活動,不僅突破空間的限制,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更是降低了表達的門檻限制,爺爺奶奶看不清字,爸爸媽媽想看看兒女是胖了瘦了,這些都是剛需。
紅包拜年漸成套路,而短視頻拜年因為近在咫尺的看見和聽見,凸顯溫暖和溫情,更符合過年大團圓幸福洋溢的氣氛,這也是剛需。
短視頻拜年以短視頻作為新型傳播介質,實現(xiàn)了從文字、圖片到視頻的升級,增添了更豐富的社交元素,在春節(jié)這一典型場景的火爆,實際上反映出短視頻社交正在成為移動社交的一種趨勢。社交最初的形態(tài)就是face to face,本源也是心與心的交流。短視頻社交如果成為趨勢的話,實際上又反映出互聯(lián)網產品對社交本源的進一步回歸。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快手這次力推短視頻紅包拜年并非只打了一張牌,而是打出一套以“溫情”為核心的組合拳,比如返鄉(xiāng)列車“快手號”的推出,車身上的“記錄世界 記錄你”令人印象深刻,據(jù)說快手在春運期間,共在280輛列車上投放了廣告,覆蓋北京、上海、廣州等國內大多數(shù)城市;再比如從十一前夕一直延續(xù)到春節(jié)期間的“五百個家鄉(xiāng)”活動,都給快手的內涵附加上旅途、漂泊、回家、團圓、思念......等深具人文情感色彩的符號。
總而言之,要成為深入人心的科技新民俗,最重要的還是要深刻了解中國人的生活,深刻了解中國人的生活,使科技和中國人的情感世界深度融合。
所謂知易行難,這說起來簡單,真正能夠踐行的又有幾家?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