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空調企業(yè)撤離中國,引發(fā)了業(yè)界對于國產空調核心技術是否受制于人的爭論,那么國產空調擊敗日本空調靠的是技術還是營銷呢?國產空調已在全球空調市場占有重要地位,技術或許需要得到進一步的關注。
一、日本空調被擊敗
日本空調企業(yè)曾是全球空調行業(yè)的王者,不過它們在中國市場卻不是中國空調企業(yè)的對手,早在1994年格力就在國內市場擊敗日本空調稱霸國內市場,此后連續(xù)20多年都是格力在國內市場稱霸。
近兩年國產空調另一強企美的崛起,有分析機構認為美的已超越格力成為國內空調市場的老大,不過也有分析機構認為格力仍然是國內空調市場的老大,那么國產空調是如何擊敗日本空調的?
在家電連鎖興起的時代,蘇寧、國美橫掃國內家電市場,諸多企業(yè)都向這兩家家電連鎖企業(yè)低頭,然而格力強硬對待國美,格力曾斷絕與國美合作數年時間,它的底氣就在于鋪遍國內的零售專賣店,雖然格力斷絕了與國美的合作,但是格力的銷量仍然在增長,此時業(yè)界才認識到格力在線下零售渠道的強大。
與格力一樣,美的在國內同樣遍布零售專賣店,這凸顯出它們在國內線下零售市場的強勢,相比起這兩家國產空調企業(yè),日本空調企業(yè)在線下零售渠道方面遠比格力、美的弱得多,零售渠道的弱勢導致日本空調企業(yè)在國內市場日益衰落。
日本空調敗給格力、美的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價格,松下空調算是日本空調當中較為便宜的了,然而1.5匹機仍然接近4000元,大金等日系空調的售價更是近6000元,而美的卻低于3000元,格力則在3300左右,其他中小品牌甚至低至2000元,如此的價格差距也促使消費者選擇國產空調。
二、空調技術的差距
國產空調擊敗了日本空調,不過業(yè)界普遍認為空調技術領先者還是日本空調企業(yè),這從變頻空調能效比較高的仍然是日系空調可以看出來,短視頻的興起讓一些視頻創(chuàng)作者喜歡上了拆空調,更是發(fā)現不少國產高端空調的空調壓縮機來自松下、三菱,進一步揭示了空調的核心技術掌握在日本空調企業(yè)手里。
業(yè)界人士指出日本的空調壓縮機工作效率更高,可以快速制冷,壓縮機的噪音也顯著比國產空調壓縮機低,這是諸多國產品牌在高端空調方面普遍選擇日本空調壓縮機的原因,特別是在5匹以上的空調中,空調壓縮機更是相當普遍選擇日本空調壓縮機。
說到空調壓縮機的技術,在汽車空調方面更能有所體現,汽車空調壓縮機的技術要求更高,因為汽車空調的工作環(huán)境更惡劣,需要更高效的壓縮機,畢竟汽車的隔熱效果非常差,需要制冷能力強大的空調壓縮機,而在汽車空調壓縮機市場則主要由日本企業(yè)占領,日本的電裝、三電合計就占有超過五成的份額,不過三電早兩年被海信收購。
至于溫度控制方面,日系空調采用自家的芯片結合高效的空調壓縮機,日本空調可以更穩(wěn)定地將溫度控制在用戶設定的溫度,溫度浮動幅度更小,讓消費者使用更舒適,這是高端消費者更歡迎的日本空調的原因。
這方面在富裕家庭更有所體現,富裕家庭普遍居住大平層、獨棟或是別墅,他們?yōu)榱嗣烙^和舒適更喜歡中央空調,在中央空調市場大金則占有大量市場份額,有分析機構認為大金在國內中央空調市場居于第一名,也有分析機構認為是國產空調占據第一名。
可以說國產空調在技術方面確實與日本空調存在一些差距,不過如今中國空調企業(yè)正在加快技術的升級,如海信收購三電之后大幅提升了壓縮機的技術水平,國產空調企業(yè)還開始進入芯片行業(yè),如此國產空調將逐漸在壓縮機和芯片方面都將取得主導權,技術與日本空調企業(yè)的差距在快速縮短。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 這里不止“羊毛月”,少年也在以電商助農
- 同仁堂醫(yī)養(yǎng)IPO: “三位一體”診療服務體系高效協同 “中醫(yī)+”健康服務未來可期
- 國產手機大勝,蘋果銷量大跌,難怪急哄哄降價千元
- 走出群山,長賽道“攀登者”vivo
- 三線結構光與升降LDS激光雷達 石頭自清潔掃拖機器人G30導航避障新里程
- 石頭科技閃耀CES2025 首創(chuàng)仿生機械手掃拖機器人
- TCL華星亮相CES2025,印刷OLED等創(chuàng)新顯示技術全球吸睛
- 科技云報到:從大模型到云端,“AI+云計算”還能講出什么新故事?
- 承載AI的云南花卉,正在盛開
- 打造個人辦公新范式,科大訊飛召開辦公智能體產品升級發(fā)布會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