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始人張璐:Soul只是看起來小眾,但其社交邏輯是最大眾的

社交平臺Soul發(fā)布的《Z世代社交報告》顯示,超過7成Z世代認為自己的社交圈子狹窄,近9成人希望通過社交軟件拓展朋友圈。Z世代作為獨生一代,生活中面臨學業(yè)和工作壓力,缺乏與外界溝通的機會,有著比其他人更強的社交需求。

Z世代也是網(wǎng)生一代,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到豐富的資訊和文化內容,興趣廣泛,個性鮮明,因此也更加看重社交關系中的精神契合度。但在傳統(tǒng)社交軟件中,年輕人需要顧及現(xiàn)實中的關系,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理想中的人際關系難以建立。

因此,一個立足精神交流、獨立于傳統(tǒng)社交網(wǎng)絡以外的平臺,成為Z世代的剛需。如今,Z世代有近3億人,這3億人的巨大市場,就是中文社交行業(yè)當下正在醞釀的新機會。

在這一背景下,Soul走出一條迥異于傳統(tǒng)社交產品的路徑,切中年輕人消除心理孤獨的精神需求。Soul的社交匹配以興趣、性格等精神特質為標準,千人千面,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同時采用去中心化的分發(fā)機制,讓每個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都得到關注。這種強調心靈匹配和平等交流的機制,使用戶能更真實地表達自我,獲得更高效的匹配、更有趣的體驗、更深度的聯(lián)系。

截至目前,Soul累計用戶過億,日活近千萬,Soul面向Z世代打造的創(chuàng)新社交網(wǎng)絡,開辟了心靈社交的藍海,為下一代社交產品的發(fā)展方向揭示了新的可能。

近日,Soul創(chuàng)始人張璐接受見實科技采訪,分享了Soul創(chuàng)立4年來在戰(zhàn)略和業(yè)務上的深度思考。

張璐表示,Soul創(chuàng)立的初衷就是解決人的孤獨感。Soul快速增長的背后,是當代人對解決孤獨感的剛需,因此,Soul只是暫時看起來小眾,但其產品邏輯是服務大眾的。

在商業(yè)模式方面,Soul的變現(xiàn)一直很克制,但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對此,張璐稱,Soul商業(yè)模式的核心是盈利和用戶量共增長,更希望通過產品而不是吸引流量實現(xiàn)盈利,只有不斷提供滿足用戶需求的功能和增值服務,才能讓平臺生態(tài)持續(xù)健康運轉。

未來,張璐希望Soul的社交網(wǎng)絡不只是點對點的關系,而是呈現(xiàn)出網(wǎng)狀的關系,基于用戶畫像和AI技術,向每個人精準分發(fā)關系和內容,最終成為一個充滿認同感的社交平臺。

見實:我們看到數(shù)據(jù)說,Soul的日活快千萬了?

張璐:我們的增長確實很快,但是具體數(shù)字暫時不方便說。

見實:你們也下載第一了。興趣社交過去幾年,是重新進入黃金賽道了嗎?你們當時對于興趣社交是如何判定的?

張璐:之前的社交產品都用了單一的社交畫像,比如說自拍、年齡、職業(yè)等A面信息。但Soul的綜合社交畫像是多維度的,其底層邏輯是基于用戶社交畫像,去推薦他們喜歡的內容和聊得來的人,從而讓他們得到情感共鳴。

Soul其實是微信的一個補充。微信作為即時通信工具,其核心是維系已有的熟人關系。但用戶還希望去拓展新的社交關系,在新圈子里與人交流,從交流中獲得更多信息,同時也可以進行自我表達,從反饋中獲得更多的認同感,治愈孤獨感。這是社交的一個底層需求,也是目前線上沒有充分被滿足的需求。

見實:但微信本意也是解決用戶孤獨感。

張璐:其實孤獨感會貫穿于每個人的一生。區(qū)別可能在于不同人在同一個時間段,或者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段,感受到的孤獨感強烈程度和時長有所不同。

見實:不管是微博還是朋友圈,或是圖文和短視頻,社交中的表達產品一直很多。

張璐:第一,很多人認為用戶表達自我的場所非常多,而且很輕松,但事實并不是這樣。因為隨著微信上平均好友關系數(shù)量的增加,在微信上發(fā)布生活化的內容需要承受越來越大的社交壓力。特別對于年輕人來說,微信上可能有自己的父母、親戚、同學、同事等熟人關系。

第二,用戶發(fā)布體驗并不好,比如用戶的朋友很少,其互動的可能性僅局限于有限的朋友當中。除微信以外,其他的社交產品更中心化。

所以,我們更看重每天活躍的用戶中有多少人發(fā)布內容 ,即發(fā)布內容的人數(shù)/日活躍人數(shù)。Soul的DAU(日活躍人數(shù))中的發(fā)布比例比較高,如果以MAU(月活躍人數(shù))來衡量的話就更高了。這個數(shù)據(jù)背后反映的是產品能否促進用戶自由表達自我,并且能否可獲得良好的反饋體驗。

見實:我看一份用戶調研報告,共有23%用戶認為微信沒有滿足其社交需求。23%意味著用戶群體的規(guī)模被明確,那Soul的邊界在哪里?最大空間會到什么樣子?

張璐:這些調研是有局限的,比如你去問安卓手機用戶是否滿足需求?其實可以滿足大部分需求,但當有一定差異化體驗的蘋果手機出現(xiàn)時,一些人會去選擇這樣的產品,這個行為的背后并不是需求沒有被滿足。

社交是一個永恒的需求,任何產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代際也是始終存在的,只有年輕人占比高的產品才會持續(xù)增長。年輕人希望被產品帶領著去玩,換句話說,產品是走在需求前面的。產品體驗聚攏用戶,吸引他們加入這個派對和群體中,在更好的游戲規(guī)則中玩。

因為這個產品滿足的是最底層的需求,你想做多大都是可以的。

見實:其他一些社交產品在爆發(fā)前很長一段時間里都默默無聞,但在某個時間段就爆發(fā)成為行業(yè)新興勢力。你有沒有想過Soul爆發(fā)的臨界點在哪里?或者某個關鍵數(shù)據(jù)達到一定階段就會爆發(fā)?

張璐:我覺得應該和兩個關鍵數(shù)據(jù)有關:

第一個是設備滲透率(設備覆蓋率)。即手機裝有Soul的設備在人群中的占比。比如在某一人群有40%的設備保有量可能就會迎來一個爆發(fā)的機會。

第二個是用戶的關系密集度。可能DAU(日活躍用戶)當中的人均深度關系數(shù)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fā)。

見實:社交產品有一個“魔法數(shù)字”,比如Linkin中新用戶增加5個職場好友就會留存并活躍,Soul有這樣的“魔法數(shù)字”嗎?

張璐:我們目前還在找這個點。因為陌生人關系和熟人關系是不一樣的,熟人關系肯定更strong(穩(wěn)定),偶爾維護一下就行,不需要每天去激活。比如,微信作為即時通訊工具,其關系深度和強度更大,即使當月沒有聊天,但下個月可能就會因為某事交談起來。

我剛說到的活躍用戶關系,都是當月的深度關系且被激活的,包含聊天和瀏覽用戶主頁等行為。

見實:Soul的關系會分為souler和soulmate等不同類型,其中用戶可能需要溝通半年時間才可能成為soulmate。在Soul中成為親密好友(soulmate)的門檻,相比其他社交產品有多高?

張璐:相對于陌生人社交產品而言,Soul建立關系的門檻和成本非常低。而相對于熟人社交產品來說,就會比較差一點。所以,我們其實也在想如何進一步去突破關系密度。

見實:在關系方面,你們會把用戶引到哪些方向上?是熟人關系,還是純粹的興趣方向?

張璐:我覺得興趣肯定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因為興趣是以獲得資訊信息為目標,帶有工具型價值。比如,我想咨詢買一個包包,可以在群里去問相關的專家,并與他們保持聯(lián)系。熟人方向則是另一個維度。

見實:記得你是做咨詢出身,應該很少接觸產品開發(fā),怎么會關注到年輕人這么窄小的一個需求?當時是什么故事?

張璐:Soul背后的需求并不是通過咨詢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的,而是來自身邊的一個洞察。故事就是我想發(fā)一個東西,發(fā)在微信朋友圈邊可能不太合適,發(fā)微博上沒有人回我,最后發(fā)在了QQ空間,并且僅對自己可見。因此,我感覺有一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比如,自由發(fā)布內容,且有人跟我互動。

這個需求其實非常樸實。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就是想發(fā)什么就立刻發(fā),想表達什么就立刻表達,而且很快就有人來互動。所以,我當時就覺得,如果可以隨時隨地、毫無壓力地發(fā)布一條內容,而且有人在五分鐘之內得到一些回復,最后我會跟他們聊聊這件事。我其實是從一個純個體角度出發(fā),希望看到一個能夠滿足這個樸實需求的社交工具。

于是,我在Soul中用兩個維度去滿足這個需求:一種是發(fā)布內容的方式,第二種是直接匹配聊天的方式。這兩種方式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也是Soul最底層的邏輯。

Soul建立社交關系的兩條路徑可分為兩種:第一,公開發(fā)布內容——收到互動——建立關系——更多人follow(追隨);第二,一對一分享——通過匹配建立關系——吸引對方關注。這和微信是同一個邏輯,只是微信上的關系是通過線下導入的,Soul是通過大數(shù)據(jù)去分發(fā)關系和內容,讓用戶獲得一個快速被交互的體驗。

因此,我希望Soul未來不只是點對點的關系,而是呈現(xiàn)出網(wǎng)狀的關系,基于用戶畫像和AI技術,最后成為一個充滿認同感的社交平臺。

見實:這種所謂的網(wǎng)狀關系和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圈層化有什么差別?在最早一對一的點狀關系下,圈子的氛圍又是怎么成長起來的?

張璐:我們是一個社交平臺,現(xiàn)有的圈子都是用戶自發(fā)產生的。為什么會產生不同的圈子?

第一,通過系統(tǒng)推薦。雖然現(xiàn)有的推薦算法對語義的理解還沒有達到一個理想高度,但是已經可以用較為粗糙的顆粒度,通過內容幫用戶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并產生交流。

第二,用戶公開發(fā)布內容時,可以為自己打標簽。其他用戶通過點擊標簽或搜索標簽,可以看到更多相關的內容,進而產生交流關系。所以,在點對點交流的情況下,依然有用戶在微信上拉興趣群。

比如,一個資深用戶找到法國斗牛犬標簽下的樓主,然后把他們挨個加到微信群中。我們目前還沒有做群,但接下來社群一定會成為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見實:我們當時在騰訊內部討論數(shù)據(jù)時,發(fā)現(xiàn)90%以上的用戶標簽都是愛美食、音樂、旅游等大同小異的內容。換句話說,大部分用戶很少打出真正個性化的標簽。你們是如何將不同的、個性化的標簽抽離出來的?

張璐:我們從來都不依賴用戶的自我標簽,因為用戶在設置和維護標簽方面,并沒有他們在維護“瞬間”,或平臺上的其他行為頻次高。所以我們掌握的社交標簽并不是靠用戶自己打上去的,而是從用戶行為中挖掘出來的。

見實:你剛提到一個小現(xiàn)象,用戶會說加微信聊。其他做社交的產品人非常害怕的一件事就是用戶問“你的微信號、QQ號是多少?”,這意味著你在為這幾個產品打工,你們有過這樣的擔心嗎?

張璐:目前我們在沒有群聊的情況下,每個DAU(日活躍用戶)發(fā)出的消息依然很多。即使有一些人轉移到微信上,Soul上面依然有很多私信聊天。

Soul和微信的私聊體驗不一樣,Soul更容易出現(xiàn)生活化場景的私聊體驗,而且更利于關系的深入累積。所以,在維系好友關系方面,微信可能要更主動,但是Soul在比較被動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維系好友關系。

見實:通常社交關系會從兩個方向走,一個方向是沉淀下來變成強關系,另一個方向的弱關系就很容易被放棄,用戶轉而去尋找新的興趣點。從產品運營角度來看,如何去吸引用戶來持續(xù)經營自己的關系?同時,如何讓用戶在Soul上的活躍度保持在一定的可控范圍之內,而不是轉移到微信等其他產品上?

張璐:其實,這些弱關系始終都在消亡的過程中。一方面,這樣的過程會降低維系關系的成本;另一方面,建立一個新關系的成本也會很低,所以如果他們無法形成自己的強關系,就會開啟新的關系,這是一種長期狀態(tài)。

因為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獲取的資訊和好友關系已經足夠多了?,F(xiàn)在的年輕人的感知觸角是放開的,他們不只是關注眼前的生活,還想要更多的新資訊,觀察其他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帶著好奇心去社交。Soul提供的正好是這樣的一個社交平臺,讓他們可以不斷獲取新的資訊,尋找到更多的新關系。

見實:你怎么會把它定義為是生活化呢?

張璐:生活化更多是去中心化的朋友圈內容,話題可以包括電影、游戲、音樂、體育、日記、寵物等趣味性內容,但很少有工作、熟人、炒股或者自媒體屬性的內容。

見實:在產品方面,Soul和微信、QQ相比,有哪些完全不同的出發(fā)點?

張璐:弱關系是有利有弊的。弊在于關系不是很穩(wěn)定。利則在于社交壓力小,社交更生活化,也更容易擺脫圈層的限制,在線上找到興趣相投的人,進而產生深度關系。

比如,熟人的深入對話大部分時候都是在線下發(fā)生的,線上朋友圈的交流可能就會比較淺。但弱關系因為沒有利益沖突,也不怕別人泄露秘密,從而更容易在線上深度溝通。

見實:年輕人擴展好友圈的需求確實非常強烈,但你們走到現(xiàn)在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一旦用戶到達什么樣的年齡或階段,就不再屬于soul?

張璐:現(xiàn)在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了。包括很多80后和之前的70后、60后都很不一樣,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越來越開放,開放的前提是他們很愿意去關注自己世界以外的人事物。

甚至很多70后或者年齡更大的一些人群,有時也會去分享,并希望獲得反饋。因為,這種社交需求是非常樸實的,甚至老年人也同樣很需要。所以,Soul還可以做的更大眾化一些。

見實:年齡大的人怎么玩Soul?和年輕人差別大嗎?

張璐:他們跟年輕人也差不多,刷廣場的內容,然后自己發(fā)布內容。比如,一個70后就在廣場經常發(fā)布自己總結的各種冷知識。

因為孤獨感其實是貫穿人生始終的,普通人有大把的時間,而且沒有什么存在感,所以他們都需要去獲得一種存在感。但這種存在感不可能從刷內容中獲得,他們需要在表達和交互中尋找。區(qū)別可能在于表達能力的強弱,但不管是私聊還是公開表達,他們都需要一個表達和交互的渠道。

見實:Soul現(xiàn)在3年半了,回過頭看,有沒有哪個功能讓用戶新增和提升得非???大概分為幾個階段?

張璐:其實沒有,Soul的底層邏輯從一開始就是這樣,隨著用戶量逐步變多,后期的功能拓展還是圍繞底層邏輯,同時也讓用戶能夠獲得更好更優(yōu)質的體驗。無限優(yōu)化這個點是最有效的,也是最難的。

我們作為社交產品和內容型產品不一樣,內容型產品可以通過控制內容去控制人的體驗。而我們是C2C的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體驗),也是最難控制的體驗。所以,社交是很難做增長的一個品類。

見實:比如星球板塊的“群聊派對”、“靈魂匹配”等功能的推出,是否會吸引更多的用戶來使用?

張璐:這些功能都只是輔助型的功能迭代,并不像發(fā)“瞬間”和聊天的量級這么大。它們都是圍繞我剛才說的底層邏輯,方便用戶獲得更高效率的表達,更快的交互,只不過是切入的場景有所不同。社交產品很難出現(xiàn)用戶暴漲的情況,但群聊有可能是提升活躍層級的一個功能。

見實:后續(xù)你們的發(fā)展方向會是什么樣?

張璐:一是剛才提到一些。第二是,大的方向是往開放式的社交平臺角度去發(fā)展。用戶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和想要交往的人,把功能冷啟動扎的更快更準,推薦功能的效率變得更高。

見實:Soul在不投放的情況下每日自然新增多少用戶?

張璐:我們的增長速度確實很快,但具體的數(shù)據(jù)不方便寫出去。

見實:新注冊用戶在體驗產品引導時,流失率大概是多少?給用戶打標簽的時候還有沒有更高效的策略?比如推薦算法?

張璐:對,推薦算法會是下一步的核心,我們最終會走向大中臺化,用數(shù)據(jù)去驅動,可能會和今日頭條很像,包括用數(shù)據(jù)去加速某個功能的冷啟動。

我們認為用戶活躍是留存貢獻的,可以通過增加用戶留存,或者降低用戶流失,去提升整個用戶活躍度。因為,總的人群數(shù)量是有限的,只有無限的提高用戶瀏覽、互動、發(fā)現(xiàn)新關系、建立新關系和維護新關系的效率,才能不斷提高用戶留存。

見實:Soul目前的流失率大概是多少?

張璐:我們目前的流失率,要比微信之類的熟人社交產品高一些,但會比內容型產品更低一些。

見實:Soul的平臺上有很多才華青年,很可能會從中誕生出一些潮玩產品和創(chuàng)業(yè)項目,平臺是否有想過用戶這方面的需求?

張璐:有想過,不管是認知新品牌的需求、去中心化的需求,還是做生意的需求,都屬于用戶非常底層的需求,都可以結合在產品中。接下來,我們會有新功能上線,目前還需要做半年的灰度測試。

我們下一步要做的是差異化的品牌廣告和創(chuàng)意型廣告。不會接第三方和“黑五類”廣告,也不會去做CPM廣告。

我們會在新上線的產品中做類似測試,這個產品功能非常輕,有一點像小程序,目前行業(yè)里還沒有這樣的形式,但還需要做六個多月的灰度測試。

見實:你們會不會推動年輕人,在內容板塊成為博主或者自媒體?

張璐:我們主要是做社交平臺架構的,媒體和內容的基因其實不是特別好,目前還沒有專門去運營用戶的團隊。這個思路非常不一樣,我們不是靠吸引流量去賺錢,而是靠產品賺錢,我們主要是通過提供滿足用戶需求的功能和增值服務去賺錢。

平臺現(xiàn)在的大部分收入都來自增值服務,比如買道具,而且收入非常不錯,但很多新用戶可能都找不到充值入口。我們的商業(yè)模式核心是盈利和用戶量共增長。

見實:目前Soul每月的凈收入有多少?

張璐:我們是從去年十月份才開始做付費,在目前的DAU體量下,每個月收入確實很可觀,只是具體數(shù)字暫時不方便對外。

見實:灰度測試,用戶和市場的接受度是什么樣的?

張璐:灰度測試目前還只是在公司內部進行。

見實:Soul現(xiàn)在的核心目標是做用戶增長,你們和投資人制定過長期或短期的目標嗎?

張璐:其實投資人并沒有給我們制定目標,我們有自己的ROI模型,在知道LTV的前提下,可以算出自己可接受范圍的獲客成本,而且可以完全掙回來。這種情況下,只要我們能融到錢,就可以無限放量。

見實:從創(chuàng)業(yè)到現(xiàn)在的3年半,有過慌張或質疑自己的時候嗎?比如,問自己的產品靠不靠譜,能不能成。

張璐:其實我們團隊并沒期望Soul能不能成,因為我們團隊一開始就是一起做著玩的,只要好玩就行了。

Soul雖然看起來很小眾,但它的邏輯并不是小眾的邏輯,我們的產品也一直沒有變過。比如,2016年底的時候,我們去見投資人,有投資人看完BP就說我們的產品DAU不會超過10萬。

見實:他投了嗎?

張璐:沒,當時我們DAU大概有兩三萬,他覺得這個產品是最小眾的,未來一定不會超過10萬DAU。我們直到2017年3月份才拿到第一輪融資。但其實到現(xiàn)在,底層邏輯和需求都沒變過。

見實:Soul今天的日活和收入,通常會迅速引來巨額資本快速跟進。所以,很快會有大融資消息宣布?

張璐:我們數(shù)據(jù)很好,也會一直專注產品,服務好用戶,具體資本方面我們不方便對外公布,感謝大家的關注。

見實:拿到錢后你們會大量去拉新和推廣嗎?

張璐:不會,現(xiàn)在還沒有做,要再看一看。第一要看關系密度,比如推出一些新功能嘗試后有沒有形成網(wǎng)狀關系。第二要看推薦算法的效率夠不夠高。

見實:你們迭代速度看起來會有點慢,有沒有人催你們再快一點?

張璐:沒有,作為社交產品,我們已經做得夠快了。社交平臺是很難長大的,也快不了。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