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顛覆還是破局?哈啰攜“超連網車機系統(tǒng)”重構電動車產業(yè)?

3月26日,行業(yè)年度盛會天津展,隆重開幕。對于電動車行業(yè)而言,天津展是每一年產業(yè)發(fā)展的風向標,是一窺今年產品外觀、技術等發(fā)展趨勢的重要平臺。每年各大參展的整車品牌,也都會在天津展上推出最新的產品或技術。

是顛覆還是破局?哈啰攜“超連網車機系統(tǒng)”重構電動車產業(yè)?

但參展一天下來,卻發(fā)現今年的天津展值得記憶的新品實在是寥寥。電動車產業(yè)自發(fā)展以來,本身就充斥著大量的模仿與跟風。雖然曾經繁雜的產品線,在新國標的推進下得以精簡,但或許是受去年一年殘酷的價格戰(zhàn)影響,整車品牌似乎都將產品的重心放在對市場價格的把控與比拼。

是顛覆還是破局?哈啰攜“超連網車機系統(tǒng)”重構電動車產業(yè)?

雖然隨著工藝的進步與配件技術的提升,今年的電動車產品有著更遠的續(xù)航,更靚麗的烤漆,但大量產品依然還處于以堆配套、造概念來打噱頭,靠拼價格、跟大牌來走銷量。價格戰(zhàn)的影響,讓今年行業(yè)的產品越發(fā)側重于價格與性價比,難有質變,以價格為核心的同質化競爭依然難以改變。

同質化嚴重,是任何一個產能過剩的產業(yè),都會發(fā)生的“通病”。那如何打破這二十余年的僵局?還是得從產品本身出手。

出行領域的產品發(fā)展有兩個方向:

一是堆配置,這也是行業(yè)眾多企業(yè)在做的事,通過堆砌優(yōu)質的配套件來提升整個產品的競爭力與差異化,但難點是行業(yè)配套“你有我有大家有”的現實,以及高效率的模仿跟風,往往某品牌的一款新車剛上市,用不了多久,市場就會充斥著大同小異的同類產品。

另一個方向就是用軟件驅動硬件,也就是目前眾多汽車廠商的產品思路,依靠車機系統(tǒng)來重新定義產品,讓車輛更智能、更聰明。不過這是目前電動車行業(yè)所不具備的。

是顛覆還是破局?哈啰攜“超連網車機系統(tǒng)”重構電動車產業(yè)?

但是,日前哈啰出行官方網站上更新了一張海報,令人嗅到一絲這個方向的氣息與變化。整張海報雖然不過寥寥數個字,但隱藏著極大的信息量,讓我們注意這張海報的一些重要關鍵詞,“車機系統(tǒng)”、“超連網”、“新賽道”、“首創(chuàng)”、“進化”,這些關鍵詞,足以形象的體現哈啰接下來的動作,或是以“汽車+互聯網”的思維,來打造全新的電動車出行方式。

什么是“車機系統(tǒng)”?保時捷的Connect Plus、寶馬的iDrive 、奧迪的MMI、奔馳的MBUX,還有不是造車企業(yè),但卻專門為汽車提供整套全場景互聯解決方案的阿里的斑馬智行等第三方車機系統(tǒng)。

隨著5G技術的快速普及,萬物互聯的時代正在飛速降臨。而車機系統(tǒng),就是未來智慧出行的重要趨勢與市場的一大核心競爭點。如今,在哈啰出行的推動下,屬于電動車行業(yè)的首個“車機系統(tǒng)”已經如箭在弦。

是顛覆還是破局?哈啰攜“超連網車機系統(tǒng)”重構電動車產業(yè)?

相信很多人都了解汽車“車機系統(tǒng)”的眾多功能,如在語音操控下實現高效導航,打開空調、音樂,遠程控制車門、車窗、車燈、空調等。如阿里的斑馬智行,除了以上提到的功能還能通過手機端APP提供智能車況控制、智能出行提醒、線上養(yǎng)車服務等功能,甚至還能接入淘寶、支付寶、釘釘等更多生態(tài),賦予車機系統(tǒng)更多功能。

那么哈啰電動車的“超連網車機系統(tǒng)”對比汽車“車機系統(tǒng)”,是否也會具有類似的功能呢?例如騎車時,能語音控制車輛的解鎖上鎖。騎行中來首嗨歌,代替手機成為聰明的騎行導航,或者騎行中電話進來,可以選擇接聽電話?

是顛覆還是破局?哈啰攜“超連網車機系統(tǒng)”重構電動車產業(yè)?

同為出行工具,電動車本身的技術發(fā)展與工業(yè)發(fā)展,多少都會借鑒汽車制造業(yè)的工藝與技術,更何況汽車領域的產品發(fā)展本就有著明顯的技術高度,所以“車機系統(tǒng)”的概念與技術,是能夠在電動車領域得以實現的。哈啰電動車“超連網車機系統(tǒng)”的公布,或將讓“車機系統(tǒng)”這個概念正式開始在電動車產業(yè)蔓延。

無論是5G時代的到來,物聯網的高速發(fā)展,系統(tǒng)平臺的功能革新,還是智慧生態(tài)的全面發(fā)展,“車機系統(tǒng)”都是未來出行領域智能化、智慧化的大勢所趨。

作為專業(yè)的移動出行平臺,擁有數億用戶基礎的哈啰出行,一直是行業(yè)與時俱進的重要典范。也正是因為它不是傳統(tǒng)整車制造品牌,所以不拘泥于傳統(tǒng)市場的市場營銷與產品理念。此次“超連網車機系統(tǒng)”,是否能成為電動車產品的“進化劑”,真正推動電動車產品的變革與進化,實現產業(yè)的重構?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來源:電動車頭條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