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使知識的獲取和認知發(fā)生了深刻變革,科技創(chuàng)新帶動的產業(yè)變革正在日新月異地改變著人類的發(fā)展軌跡。
作為深耕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企業(yè),核桃科技始終緊跟科技發(fā)展步伐,致力于將越來越豐富的AI能力融入各種應用場景中。為了讓AI科技更直接地觸達青少年群體,核桃編程在“和大師對話”第二季活動中,邀請了諾貝爾獎得主愛德華·莫澤 (Edvard Moser) 及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童行書院創(chuàng)始人、科幻作家、第74屆雨果獎得主郝景芳蒞臨直播現場,兩位學者對現場提出的諸多問題給予了獨到的見解,不但解開了小創(chuàng)客的疑惑,更對大眾的科學素養(yǎng)提升極具借鑒意義。
去年就做客核桃編程“和大師對話”第一季活動的路皓森,雖然只有11歲,但提出的問題就已經具備一定的深度。通過對人工智能的學習,他對于AI究竟能否代替人類的大腦進行思考和記憶產生了興趣。在愛德華·莫澤 (Edvard Moser)看來,讓AI像人類一樣獨立思考,徹底實現AI取代人類大腦這條路目前還很難實現,但并不排除未來能夠出現擁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機器人。這也是路皓森的期待,研發(fā)出可以自主思考,并能幫助人類過得更好的機器人。
高培淇同學也是長期學習AI的愛好者,他提出了人工智能用于解決氣候變化等自然問題,乃至AI被應用于整合人類生活的構想,得到了愛德華·莫澤 (Edvard Moser)的認可與期待。
最后,愛德華·莫澤 (Edvard Moser)針對自己在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經驗,及今年諾貝爾獎授予了量子糾纏領域的趨勢,發(fā)表了自己對神經科學與其他學科交互發(fā)展的見解。在愛德華·莫澤 (Edvard Moser)看來,腦科學仍然是一門非常年輕的科學,它在上個世紀才發(fā)展起來,所以相較對比物理學要年輕的多,物理學逐漸進入神經科學領域,或有更多的學科交互,量子糾纏的研究有一天也會和神經科學相遇,未來的AI將是一門復雜的科學。
在與郝景芳的互動中,有著3年AI學習經驗的初三學生曾宇翔,提出了如人工智能是否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郝景芳認為,人工智能當前只能作為工具,對這些重大的決策提供參考,但因為各方的標準不同,要完全實現自動化調整會有一定的難度。
另一位參與者張祥佑,對于開發(fā)人工智能的目的是讓科學幻想成為現實產生了疑惑。對此,郝景芳認為人工智能作為服務人類的工具,應該始終圍繞著讓人類更幸福的方向去努力,要以技術造福人類和地球為導向。
人工智能自誕生以來就一直爭議不斷,尤其是人工智能帶來的弊端被人們深刻地關注著。在郝景芳看來,人工智能的弊端主要分兩方面,即人類自身的異化與被控制,過度依賴人工智能會造成人類會逐漸喪失獨立思考及被其監(jiān)控泄露隱私等問題。
對于人工智能實現人類永生問題的暢想,郝景芳指出人工智能在實現身體與精神永生上的不同,人工智能在醫(yī)療上的優(yōu)勢在于讓人類更延年益壽,而意識的永生實際只是拷貝人的意識,所以人工智能并不能實現人類的永生。
最后,針對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可能的破壞性打擊,郝景芳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她認為個體化和群體化人工智能的兩大場景下都有可能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人工智能與人類關系的維護設置。目前的人工智能實際上是相對“封閉”的,暫時沒有對其自主選擇權進行設置,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間也是無法交流的。我們可以將人工智能的水平劃分為人類幼童的水平,短期內很難形成對人類的威脅。
通過此次對話交流,青少年們展現了他們對于未來科技發(fā)展的思考,而大師們也通過深度解讀,將他們對科技未來的發(fā)展趨勢一一呈現。通過搭建青少年與大師對話的橋梁,核桃科技將不斷努力打開青少年們對于人工智能發(fā)展格局和趨勢的新認知,并提供一個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思維潛能的創(chuàng)新平臺。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