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第二屆奇想獎·戴森球征文大賽中文賽區(qū)正式啟動。本次征文大賽由中文在線集團旗下奇想宇宙科幻平臺主辦,面向全球科幻內容創(chuàng)作者,其中中文賽區(qū)共設置奇想獎10部作品,獎金稿酬10萬元/部,英文賽區(qū)即將上線。
據悉,奇想宇宙是中文在線于2021年推出的科幻平臺,致力于科幻作品的IP變現(xiàn)和海外輸出。2021-2022年,中文在線舉辦了首屆全球元宇宙征文大賽,而首屆“元宇宙獎”得主東心爰憑借《卞和與玉》一書接棒“元宇宙之父” 尼爾·斯蒂芬森,斬獲全球科幻領域獎金額度最高的百萬大獎。未來,奇想宇宙將繼續(xù)跟隨科技發(fā)展的步伐,將人類最新的科技進展與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科幻想象相結合,打造新型科幻IP。
中文在線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童之磊為百萬大獎獲得者東心爰頒獎
本次奇想獎·戴森球征文大賽的想法來自雨果獎得主劉慈欣和奇想宇宙總編唐風多年前的共同策劃,如今得以公開征文,中文賽區(qū)評委團大咖云集,包括著名科幻編輯姚海軍、著名科幻作家韓松、著名科幻作家何夕、“華語科幻星云獎”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董仁威、著名科幻學者三豐、未來學家鄭軍、未來事務管理局合伙人李兆欣(兔子瞧)、“八光分文化”創(chuàng)始人楊楓。
本次征文的征稿日期截止至2023年8月31日,編輯團隊會在大賽進行過程中持續(xù)評審稿件,入圍作品將于十月底起在公眾號奇想宇宙陸續(xù)展出,并于2024年1月底公布獲獎名單。所有獲獎作品會優(yōu)先推薦出版和其他形式的IP孵化;部分優(yōu)秀作品會翻譯成英文,由海外合作機構負責孵化。參賽作品需要符合科學領域戴森球理論的概念和特征,包括其用途、大小、構造等相關基礎設定,并在故事中加以體現(xiàn)和拓展。作品篇幅5-20萬字,只接受完稿投稿。
此外,為了保證科學理論的嚴謹,大賽還邀請到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杰森·懷特,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物理化學教授烏戈·巴爾迪,藍色彈球空間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雅各布·哈奇,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斯圖爾特·阿姆斯特朗等多名科學家擔任顧問。
在選擇今年“奇想獎”的寫作主題時,劉慈欣的首任責編、奇想宇宙總編輯唐風提出了“戴森球”這一極具陌生感的概念。唐風表示,“科幻的意義在于陌生感。”科幻要大膽,要突破,就要有扎實的理論和肆意的想象。
資料顯示,“戴森球”理論由美籍英裔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和作家弗里曼·戴森于1960年代提出,根據前蘇聯(lián)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的文明分級論,“戴森球”是典型的二級文明,以人造外殼包裹恒星,完整捕獲恒星能量。對于尚處在0.75級文明的當今人類而言,“戴森球”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未來。
唐風表示,戴森球未來將在科幻史上享有不亞于賽博朋克的文學地位,戴森球文明是未來科技發(fā)展的必然。戴森球內部生態(tài)圈豐富多樣,想象空間巨大,相關科幻作品也非常適合進行電影、游戲等的衍生開發(fā)。
為了幫助參賽作者更好地理解戴森球,奇想宇宙在官網上提供了大量可供參考的“奇想”設定。基于科學家顧問的專業(yè)意見,奇想宇宙暢想出“中央恒星”“電噴泉”“浮空森林”“冰火山”“垂天瀑布”“濃湯湖泊”等一系列詞條,用以描繪戴森球的環(huán)境,又有三條堪比“機器人三定律”的“戴森球憲章”,幫助科幻寫作者快速錨定這個陌生的世界觀。
訪問奇想宇宙官方網站,了解戴森球征文大賽更多信息:
https://www.scifidea.com/contest/dysonSphere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