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強腦科技創(chuàng)始人、CEO韓璧丞:不走馬斯克的路,腦機接口市場會更大

2024年,距離德國醫(yī)生漢斯·貝爾格首次從病人頭部測到腦電波,已經過去100年,腦機接口作為連接人腦與外部設備的“科幻”發(fā)明,正在飛速蝶變。

近日,馬斯克宣布旗下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已經可以讓首例受試者“意念控制”電腦鼠標,讓侵入式腦機接口備受關注,但據公開資料,目前在全球市場中占86%份額的,是無需開顱手術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

2月2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話BrainCo強腦科技創(chuàng)始人、CEO韓璧丞。作為除Neuralink外,全球唯一融資達2億美元的腦機接口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韓璧丞在采訪中多次提到“真實世界”,并建議政府給予企業(yè)更多資源研發(fā)產品和技術,以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為導向。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侵入式腦機接口很酷,但非侵入腦機市場更大

NBD:強腦科技作為全球領先非侵入式腦機接口公司,怎么看待這兩類腦機接口產品?

韓璧丞:侵入式和非侵入式是腦機接口的兩個重要的技術路徑。在腦機接口研究實驗室,約有70%以上的是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的研究,30%是侵入式腦機接口研究,而且大多數是在老鼠、豬、猴子等動物身上做研究,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在人身上研究的。

這兩類腦機接口的目標是一樣的,即提取大腦信號,干預、改善大腦,并使用這些信號對外界進行控制。但侵入式腦機接口需要做開顱手術,把電極插進去大腦,患者付出的代價更大;非侵入式腦機接口不會破壞人體身體和組織,在頭皮表面采集極其細微的大腦信號。這兩種技術各有難度,侵入式腦機接口需要減少手術過程的創(chuàng)傷性,非侵入式腦機接口則需要對抗大量的噪音。

而且,這兩類產品解決的問題完全不同。侵入式腦機接口解決的問題是重度的腦疾病。比如說帕金森,比如說癲癇,比如說漸凍癥(ALS)這種重度的這種神經類退行性疾病;在自閉癥、多動癥、殘疾人康復、老年癡呆干預,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睡眠焦慮,都可以用非侵入式方法治療。

NBD:聽起來侵入式腦機接口更酷,強腦科技為什么選擇做非侵入式腦機接口?

韓璧丞:因為我們覺得,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的市場,可能比侵入式腦機接口大無數倍。

到目前為止,醫(yī)療相關花銷中有30%與大腦和神經相關,但很多腦疾病并沒有根治藥物。Neuralink的腦機接口想要幫助重度癱瘓人群用意識控制鼠標鍵盤,讓失明人士恢復視力,但只有少數人有意愿和財力接受開顱手術。

在哈佛大學腦科學中心學習時,我發(fā)現實驗室里神經科學的樣本量很小,使用人也很少,但這項技術能對人類產生非常大的變革作用。所以強腦科技的定位是關注真實世界影響,比如改善10億人不同情況的大腦狀態(tài)。

WHO(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提出全球約有10億人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類問題,倒不能說10億人有精神病,但問題確實存在,而腦機接口是一個有效的精神疾病治療方式,所以我們會選擇這種又痛(痛點明確)又大(規(guī)模大)的人群去開發(fā)產品。

讓殘疾人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國內大部分仍需自費購置

NBD:公司目前產品涵蓋康復、健康和教育三大領域,代表產品有哪些?國內外市場定價和推廣現狀如何?

韓璧丞:公司大概有七八種產品線,每個產品有不同的品類,都是解決人們非常痛的問題。在交互層面,人類最大的交互是通過手進行的,但中國殘聯(lián)的數據顯示,國內患有肢體殘疾的人群約有2400萬人,寫字、拿東西、用筷子吃飯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舉動對他們來說都是無法完成的想象。對于這一群體,神經控制假肢是一種可能。

它可以讓殘疾人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比如有很多失去手的用戶裝完假肢后,可以彈鋼琴、寫字、畫畫......現在公司里寫毛筆字最好的是一個沒有手的朋友,他裝上假肢去寫字。

圖片來源:強腦科技官網

但因為中外保險體系不同,產品的國內外定價策略也不同。以假肢產品為例,歐美國家的商業(yè)保險在殘疾人領域比較成熟,一位殘疾人士基本每四年免費拿到一款價值5萬美金的高性能假肢,所以你能經常在大街上看到很多穿戴假肢的殘疾人,很科幻地走來走去。

但在國內,商業(yè)保險在殘疾人支持方面還不成熟,大部分殘疾人士仍需自己花錢購置假肢,因此產品的性價比很重要。目前公司在國內市場售賣的假肢價格約為進口品牌同類產品的1/5—1/4,爭取讓更多目標客戶能夠使用到產品,這就是公司目前的定價策略。

NBD:在產品獲批方面,公司腦機接口相關產品是否因創(chuàng)新產品無先例而面臨難題?

韓璧丞:一定是這樣的,2022年,我們的BrainRobotics智能仿生手通過層層審查獲得了美國FDA認證,是國內首個拿到FDA認證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產品。

我覺得,這類醫(yī)療產品認證的嚴肅審查很有必要。因為它畢竟是一種創(chuàng)新產品,需要在審查過程中去完善流程;而且這類產品的生產極其復雜,我們的工廠里有一半的空間或流程是用于測試的。一個產品生產出來后,竟然有同樣大的空間是在測它好不好,這對于其他產品是很難想象的。

建議給予企業(yè)更多資源,解決真實世界問題

NBD:近年來,人工智能(AI)技術應用頻出,您是否觀察到腦機接口領域有一些融合創(chuàng)新方向?

韓璧丞:我覺得分三個階段。作為神經科學領域從業(yè)者,我之前沒覺得人工智能特別玄妙,更多地把它當作工具,但后期卻發(fā)現AI變成了生產工具,進入第二個階段。

比如,因為腦電采集過程非常復雜,需要昂貴、復雜的儀器,以前從人體采集的腦電數據量非常少,但訓練神經模型需要海量數據。我們便通過AI生成大量虛擬數據,借助這些數據訓練神經模型和算法,結果非常好。

第三個階段就是真實世界應用。殘疾人帶上神經控制假肢后,雖然可以靈活操作,但每個人需要用它解鎖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比如AI能讓一位佩戴假肢的殘疾人很快學會彈鋼琴,如果把他訓練完成的彈鋼琴模型上傳到云端,1000個殘疾人就可以在一夜之間下載并進入快速學彈鋼琴的模式,可能3天就能學會彈鋼琴,甚至有一些簡單模式比正常人學彈鋼琴還要快。所以AI在不同階段對我們的改變是挺不一樣的。

NBD:兩會將至,作為腦機接口領域資深從業(yè)者,您對國內腦機接口產業(yè)發(fā)展有何建議?

韓璧丞:國內“十四五”規(guī)劃第一次將腦機技術明確寫入需要攻關的重點技術品類,這至關重要。因為無論從國家技術儲備競爭的角度,還是腦科學探索的角度,腦機接口技術都應該引發(fā)廣大關注。

我們通常說二十世紀“人類三大工程”包括阿波羅登月計劃、曼哈頓原子彈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科技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這三大工程之后,啟動的另一國家級項目就是人類腦計劃,目前計劃期限長達10年,花費60億美元推動相關技術的產業(yè)化。在國內,“中國腦計劃”于2013~2014年開始醞釀,2021年時已正式啟動,這意味著大家也看到了腦科學的重要性,它不僅與人類腦疾病相關,還可能會影響人類下一代交互方式。

正值腦電圖發(fā)明和阿爾法波發(fā)現100周年,我建議政府給予企業(yè)更多資源。當然,對企業(yè)和產品的審查也要非常嚴格,只有這樣才能快速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