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馬駒橋,那些過年不回家的人

北京馬駒橋,那些過年不回家的人

距離春節(jié)還有10天,北京馬駒橋勞務(wù)市場吸引了「最人物」的目光。

前不久的一則視頻,有拍攝者探訪了春節(jié)前的馬駒橋勞務(wù)市場。不少找務(wù)工機會的人仍然聚集在此,還沒有踏上回家的路,有人甚至沒打算回家過年。

馬駒橋是外來務(wù)工人員集中地,它不僅是一個地標(biāo),甚至已成為一種現(xiàn)象。這里容納了無數(shù)正在打拼的北漂者,他們與馬駒橋相互依偎,抱團取暖。

越是春節(jié)臨近之時,人與人之間的擁抱和連接越是珍貴。視頻里,拍攝者還記錄了工友們排隊領(lǐng)著白象的公益贈面,“出門在外也比較辛苦,吃碗面暖和一下”,這何嘗不是老百姓之間相互溫暖、彼此打氣的濃縮圖景。

北京馬駒橋,那些過年不回家的人

北京馬駒橋,那些過年不回家的人

背后是“馬駒橋零工市場”的招牌,眼前是貼滿招工啟事的廣場,視頻里的人站在那里,眼神落在遠處,仿佛能穿越人群看到家人,有人說:“電話鈴聲一響,就想著是家里打過來的。”

北京馬駒橋,那些過年不回家的人

在這里,成百上千的日結(jié)工,無不為孩子和家庭在拼盡全力。

干保潔的艷玲(化名)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在江蘇讀大學(xué),小女兒還有一年高考,成績上游。這天,艷玲重復(fù)了好幾次,自己學(xué)歷不高,沒讀過多少書,但兩個女兒很爭氣,是全家的驕傲。

與任何人談話時,她都聲音高亮,充滿生機。說起兩年沒回家聲調(diào)也亮堂堂的,她覺得值得。

凌晨5點,北京的天還黑的。艷玲從地鐵口出來,順著人潮趕往馬駒橋商業(yè)街尾的十字路口。

每到年根,家家戶戶保潔的需求格外旺盛,年前排不上的客戶也接受年后打掃。一些保潔公司人手不夠就會到勞務(wù)市場招臨時工,工資也比往常高不少。“日常收入是200多元,現(xiàn)在有時候全天接房屋大掃除,一天收入可能近千。”

馬駒橋沿街是大大小小的勞務(wù)公司,艷玲看也不看,她不想為了圖輕省,被勞務(wù)公司抽走“油水”。“一會兒收押金一會兒收交通費。”在路邊接活,很多都是老板直接招人,日結(jié)工資更可觀。

北京的冬天很冷,艷玲的手臉皸裂,一邊等活一邊咧著嘴抹藥膏。她不太覺得自己很苦,有些瞬間她會有這種感覺,但不會沉浸在這個情緒里,對她來說,天氣越冷,人力越緊缺,工資會被推得越高。

艷玲有兩個包。雙肩包是小女兒淘汰的舊書包,粉色的,里面裝著清潔工具。還有一個奶茶袋子,里面裝著她的三餐。為了獲得這個袋子,她專門點了杯奶茶,給店員備注希望能用大袋子打包。奶茶袋子保溫,早上帶出來的包子到了中午不至于太冷。袋子最底下是一碗泡面,是她的晚餐。

早上7點,晨光越過地平線,光柱照在街口每一個人的臉上,影子拉得老長,填滿了人與人之間所剩無幾的空隙。艷玲如愿找到了合適的老板,坐在金杯面包車?yán)?,向著北京更深的脈絡(luò)中駛?cè)ァ?/p>

她不挑活,兩三個人打掃一間房子,她總是出現(xiàn)在廚衛(wèi),成為補丁一般的存在,自我調(diào)侃是“斜杠阿姨”。

時間趕著時間,工作趕著工作,艷玲和工友一天干了三家。晚上9點,她翻出包里的白象老母雞湯面,跟客戶借了熱水,坐在樓梯間里等待面條變得軟爛。

大女兒約摸著時間打電話過來,接起電話,除了鼓勵孩子之外就是問生活費夠了嗎。遠遠聽著,艷玲的笑聲不斷,關(guān)于女兒成長中的種種往事,都讓她感到幸福和榮耀。

她用肩膀夾著手機,掀開泡面蓋子,碗里冒著與生活短兵相接之后的熱氣騰騰,把傷風(fēng)感懷的矯情泡成了咸鮮滋味。

北京馬駒橋,那些過年不回家的人

視頻里有一位60歲的大爺,雷鋒帽的一邊飛起,眼鏡片厚到看不清目光,但沒有人會懷疑他面對鏡頭時的坦誠:“錢拿到手就是最開心的事。”

北京馬駒橋,那些過年不回家的人

來馬駒橋,每個人的答案都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毛佳(化名)是人堆里少見的年輕面孔,他對這里的規(guī)則十分熟悉,來這里的目的也只有一個,賺錢。

他提起了他的情況,簡單幾句話包含了大山深處的家和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他想多做一份兼職,盡量減輕父母的負擔(dān)。

馬駒橋緊挨著幾家物流公司,京東蘇寧順豐,都在這里。毛佳最常干物流分揀。“自由,還能天天見錢。”他不僅春節(jié)在這里,大部分法定節(jié)假日和電商大促節(jié)點,他都要來這里找活,不為別的,只為更高的時薪。

他用下巴指了指路邊的招工啟事:“招快遞分揀300元/天,物流裝卸500元/天”“小件快遞350/天,日結(jié),不押工資”“春節(jié)不停招,法定假日三倍工資”。

這個數(shù)字大概是平時的兩倍,“過年人手少,干得多賺得就多”。

見到毛佳時已是中午,前一天晚上他剛在一家物流中心干了通宵。跟著他在小巷子里七拐八拐就到了一個小吃攤主聚集的地方。他知道哪家肉多,哪家味道好,怎么用最少的錢,變著花樣讓自己吃飽。

他算過一筆賬,馬駒橋的一天,只吃飯,30塊錢就能吃得很舒服了。

他在一家小吃攤前花9塊錢要了一碗蓋飯,坐在攤前的馬扎上吃起來一邊吃一邊說:“你看一碗魚香肉絲蓋飯還不到10塊錢,多劃算!”

身后的老板見他是熟面孔,抬起聲音說,最后一天了,明天就回家過年了。臨近幾家小吃攤主也跟著附和,他們也都準(zhǔn)備歇業(yè)回老家了。"回家有什么意思!"毛佳假裝不理解的樣子。

明天的飯怎么解決?毛佳有自己的辦法。買一袋五連包的泡面,再背上碗和保溫壺。“一天的成本不超過15塊錢。”他計算著吃泡面的費用,仿佛能夠清楚地來丈量自己與過去、與未來之間的距離。

到了下午四五點,馬駒橋又迎來一批中巴、金杯,與早上不同,下午四五點的工作大多是夜班,工資會比早上多10—30塊,有的包一頓晚飯,還有的提供夜宵。毛佳嘴甜,見誰都喊大哥,小跑著找活兒倍兒有勁兒,他說這比在床上躺著有意義多了,很有奮斗感。

不知是誰在路邊扔出一把摔炮,嘭嘭叭叭的炸裂聲給馬駒橋添了些年味。摔炮聲立時被招工的喇叭聲掩蓋,毛佳對著聲音消失的方向喊道:“新年賺大錢!”

北京馬駒橋,那些過年不回家的人

在視頻里,每個接受采訪的務(wù)工者嘴里說著,同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誰也不會專門為鏡頭停留片刻。一個拿著簡歷排隊的中年男人說:“不干,躺下就沒意思。”

北京馬駒橋,那些過年不回家的人

彼時是上午,并不是在馬駒橋找工作的最佳時間。早晨的客車將務(wù)工者一輛一輛拉到北京各地,一般八點之后,來拉活的車就很少了,仍逗留在此處的,是被“挑剩下的人”。

老劉是其中之一。短寸頭,微笑時,會露出幾顆被煙熏的牙齒。肩上掛著一個綠皮外殼的帆布式挎包,包體磨損嚴(yán)重,邊角處用針線縫合,碩大的保溫杯裸露在外。透過一個缺口,可以看到包里的物件,是一些沾滿了水泥和油漆的螺絲刀、剪刀和扳手等工具。每走一步,包內(nèi)物品的撞擊聲都會和他的喘息聲發(fā)出共鳴,“叮當(dāng)叮當(dāng)。”

他是一個裝修工,靠著這份工作,在妻子早逝后獨自將兒子拉扯大。去年,兒子在在北京一家大型酒店找到了一份廚師的工作,年夜飯的生意紅火,兒子要留在北京加班。這些年,從來都是爺倆過年,所以這次老劉剛過元旦就從黑龍江老家來到了北京。

老劉有東北人特有的爽朗,哈哈地笑著說:“就當(dāng)來旅游啦,在家沒事干,想到北京長長見識。我沒出過遠門,這還是第一次坐火車。”

初來乍到的老劉沒有門路,到馬駒橋碰運氣,一碰就是半個月。

在體力活主導(dǎo)的馬駒橋,用工標(biāo)準(zhǔn)往往很簡單——年輕。“你今年多大”,是馬駒橋所有中介問老劉的第一個問題。老劉拿出身份證,中介對著證,再瞧一遍臉上皺紋的密集程度,嘴里不停換算,“1970年,今年55了,算了吧”。

老劉無奈之下,又退回等待的人群里,他心里不服氣,自己一身的力氣,并不比年輕人差,“扛水泥見過吧,年輕人根本干不了”。

這半個月,他開始學(xué)著用“前輩”的方式稱馬駒橋是“馬橋”,“在這里呆久的人都這么叫”,這是他揣摩到的扎根話術(shù)。遇到中介,他會宣稱自己一直都有活干,只是這兩天休息,順便找一個零工。

北京馬駒橋,那些過年不回家的人

“人只要奮斗,就有出頭之日”,老劉和視頻里那位樂觀的中年男人一樣,“多攢點錢,兒子還要買房、娶媳婦。”他一邊笑著,一邊伸著脖子尋找自己的目標(biāo),每次目光流轉(zhuǎn)都帶著對未來的無限期許。

北京馬駒橋,那些過年不回家的人

春運的火車轟隆向前,勞動力市場上新的號角照常吹起。對中國人來說,沒有什么比過年更重要,對工作了一年的人來說,年味是冬日里的暖意。

馬駒橋的工友們聚集在白象溫暖驛站,人們邊吃邊聊邊感受年味,熱氣和香氣交織出期盼和鼓勵,也是切實的撫慰。吃一碗面,攢一身力氣,看到這一幕就會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北京馬駒橋,那些過年不回家的人

馬駒橋的溫情,在于將一個個掙扎向上的人攬入懷中,讓人們可以更從容地奔赴美好,收獲如白象公益贈面一般質(zhì)樸的溫暖。

至此,「最人物」發(fā)現(xiàn),在馬駒橋之外,白象還在全國多個火車站、汽車站,如成都東站、洛陽火車站等,為返鄉(xiāng)旅客設(shè)立公益服務(wù)點“白象中國面溫暖驛站”。同樣為需要的旅客送免費泡面,還提供暖寶寶、口罩、醫(yī)藥箱等應(yīng)急物品。

或許,白象在春節(jié)前這個時點去馬駒橋給務(wù)工者送上一碗熱湯面,是因為和每個普通人一樣,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積極地、努力地在巖壁上鑿開一道光,為下一段生活蓄力。

從自身努力奮斗到惠及他人,白象也一次又一次讓人看到世界溫暖的模樣。

凜冬之中,普通人的蓬勃生機顯得更加可貴。吃完面,人們消散在人頭攢動的城市中,他們在生活中一點點地尋覓、積攢,即使暫時看不清前方,也堅定地邁出步子,不肯滯留在原地。

冬天的困惑與不安即將結(jié)束在時令的循環(huán)里,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人,和那些始終想著做出好產(chǎn)品和服務(wù)的企業(yè),都將迎來新一輪春光明媚的日子。

(免責(zé)聲明:本網(wǎng)站內(nèi)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zhǔn)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guān)資料的準(zhǔn)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zé)。本網(wǎng)站對有關(guān)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zé)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nèi)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chǎn)權(quán)或存在不實內(nèi)容時,應(yīng)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quán)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quán)屬證明及詳細侵權(quán)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guān)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或斷開相關(guān)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