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了20多年的“化石費用”----國內手機長途和漫游費,即將迎來“終結日”。
繼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年內全部取消手機國內長途和漫游費后,國內三大運營商也一致表態(tài),定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將這一費用退出歷史舞臺。
這確實是令人振奮精神的好消息,但究竟什么是長途漫游費?以前是怎么進行收取的?今天就帶您回顧一下國內長途漫游費的“前世今生”。
1994年誕生,“漫游費”至今已有23歲高齡
1994年原郵電部發(fā)出《關于加強移動電話機管理和調整移動電話資費標準的通知》,《通知》規(guī)定,在漫游的狀態(tài)下,電信運營商公司需收取移動電話0.6元/分鐘的自動漫游費。
長途漫游費用進行調整
2000年后,隨著電信改革,國內電信企業(yè)針對用戶的差異推出各種資費套餐。
2005年,原信息產業(yè)部聯合發(fā)改委對包括漫游費在內的電信業(yè)務資費實行“上線管制”,預付費0.8元/分鐘,其他情況仍然為0.6元/分鐘。
2008年,工信部發(fā)布《關于降低移動電話國內漫游通話費上限標準的通知》,明確規(guī)定國內漫游費收費上限。重新將漫游費調整為0.6元/分鐘。
2014年,工信部下發(fā)通知,再次調整漫游費,主叫(打電話)漫游費0.6元/分鐘,被叫(接電話)漫游費0.4元/分鐘。
此外,三大運營商還會按照集團公司、省公司、市公司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手機漫游費的調整,推出相應的優(yōu)惠項目。例如,中國移動(微博)此前推出過“忙時”、“閑時”錯峰收取手機漫游費。早八點到晚九點為“忙時”,晚九點到次日早八點為“閑時”,“忙時”進行漫游通話的費用就要高于“閑時”。
取消長途漫游費的探索歷程
2009年,中國聯通(微博)首先推出了“長(長途)市(市話)漫(漫游)一體”的3G資費套餐。
2015年8月,三大運營商在京津冀之間率先取消漫游費。
2015年9月,三大運營商對云南省的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的通信資費進行了調整,取消了歸屬四州市的通信用戶在四州市之間電話互撥所產生的長途通話費、漫游費。
取消國內長途漫游費提上日程
2016年7月,中國電信(微博)集團董事長楊杰表示,中國電信將逐步取消長途漫游費,并將率先推行全流量計費,即電話、短信折合為流量,統(tǒng)一計費。
2016年8月14日,中國移動宣布,預計到2016年底,停止銷售所有長途漫游套餐,逐步推進全國一體化資費。
這里,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具體說明。就以我自己為例,2016年11月前使用的中國移動“神州行”5元/月資費套餐,“長途漫游費”的收取標準為主叫(打電話)0.6元/分鐘,被叫(接電話)0.4元/分鐘。而此后升級至8元/月的資費套餐后,不僅免去了“長途漫游費”,而且全國范圍內打電話0.19元/分鐘,全國范圍接電話不收費。
全面取消國內長途和漫游費只差“臨門一腳”
從實際操作來看,三大運營商核心主套餐目前都已取消長途漫游費,實行全國統(tǒng)一計費。但在推進過程中,因各家用戶規(guī)模不同,在網用戶仍有部分存在一定的長途漫游費,全面取消國內長途和漫游費只差“臨門一腳”。
而今年3月5日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恰好給廣大用戶吃了一顆定心丸:“今年網絡提速降費要邁出更大步伐,年內全部取消手機國內長途和漫游費。”隨后,在3月6日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三大運營商均表示,今年10月1日起將全面實施取消手機國內長途和漫游費。
砍掉“漫游費”是順勢而為
取消長途漫游費可以看做是順勢而為,是運營商與消費者互惠共贏的結果,同時也是創(chuàng)新聚財的良好契機。隨著4G的普及和5G商用化加速推進,未來流量經營勢必會迎來井噴式增長,昔日占據主導的手機語音通話地位逐漸下降,相應的國內長途漫游費終將成為消費大眾所拋棄的產物。
相關新聞:
漫游費真相調查(一):漫游費過去受了不少“不白之冤”
- 5G專網賦能,糯扎渡水電廠開啟智慧運營新時代
- Dell'Oro報告:2024年調整期結束 光傳輸設備市場將恢復增長
- Dell'Oro報告:2024年調整期結束 光傳輸設備市場將恢復增長
- 為什么要云轉型?企業(yè)邁向數字化未來的必由之路
- 受AI和混合云推動 分布式云網絡市場到2028年將達170億美元
- 商業(yè)航天產業(yè)不僅是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更是戰(zhàn)略常興產業(yè)
- 韋爾股份預計2024年營收創(chuàng)歷史新高 凈利潤預計增長五倍
- 郝文宇:我國商業(yè)衛(wèi)星應堅持自主發(fā)展 遵循產業(yè)規(guī)律
- 瑞芯微2024年預計營收創(chuàng)歷史新高 凈利潤增長超300%
- 上海移動“AI視聯網+明廚亮灶”賦能餐飲管理升級 讓年夜飯不僅溫馨也更放心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