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增加“最近一月可見”,背后有何邏輯依據(jù)?

文/李東樓

近日,微信更新了一個小版本7.0.4,主要更新了視頻動態(tài)功能。除此之外,還更新了一個不起眼的小功能,即“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圍”,在原來最近三天、最近半年和全部的基礎,又增加了“最近一個月”的選項。

出乎意料的是,“視頻動態(tài)”這樣的“主菜”功能基本上在用戶群中沒有引起什么反響,反而是“允許朋友查看最近一個月朋友圈”這樣的“配菜”功能,引起了不小的關注。為何會這樣?

“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圍”功能看似微小,影響卻極大

根據(jù)騰訊公布的2018全年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躍賬戶數(shù)增至約10.98億,每天平均有超過7.5億微信用戶閱讀朋友圈的發(fā)帖。

這意味著,微信朋友圈實際上是一個日活躍超過7.5億的社交媒體,這樣的活躍度遠遠超過曾經(jīng)的第一社交媒體平臺:新浪微博。根據(jù)新浪微博2018財年年報顯示,2018年12月平均日活躍用戶數(shù)(DAUs)達到2億。

因此,這個不起眼的“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圍”的小功能的變動,影響的是超過7.5億微信用戶的使用體驗。

回顧兩年前,微信剛剛增設“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圍”這一小功能時,當時就在用戶群中引起極大的反響,人們在朋友圈、知乎等平臺紛紛吐槽這一功能的弊端,當時就有不少用戶提出,三天和三個月這樣的時間跨度太大,兩者之間應該有中間選項。

并且,還有很多人吐槽自己的好友設置了三天可見,這使得自己完全無法了解朋友的動態(tài)和信息。筆者在朋友圈就看到有人吐槽,如果有人設置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等同于屏蔽自己的朋友圈,就會將這位朋友刪除。當然,這也不難理解,畢竟如果看不到朋友的朋友圈,那么就幾乎無法了解到這個人信息和動態(tài),這樣的好友關系形同虛設,不要也罷。

因此,微信在時隔兩年之后,才進行更新,增加了“最近一個月”這一選項,必然是經(jīng)過大量的數(shù)據(jù)調查和聽取用戶反饋的結果。

人們?yōu)楹螣嶂栽O置微信朋友圈查看范圍?

很多人也許不解,朋友圈不就是讓人來看的嗎?為何還要設置查看范圍?更有人難以理解竟然有那么多人選擇朋友圈查看范圍僅三天可見?其實,設置朋友圈查看范圍這樣的功能看似微小,其實是用戶剛需。在我看來,用戶設置朋友圈查看范圍主要有三大訴求:

1、創(chuàng)造新人設

對于很多人來說,微信現(xiàn)在是一個基社交、生活、工作于一體的綜合性社交平臺,也因如此,微信好友列表的組成既有家人、同事等這樣的熟人,還有一些房產(chǎn)中介、快遞小哥、健身教練等這樣的半熟人,更有很多不知道在什么場合加上來的從未謀面的陌生人,比如同事介紹的合作伙伴,朋友圈介紹的相親對象,以及無聊時隨機添加的陌生人等。

在這種情況下,朋友圈所面對的人群更為廣泛,這就意味著它無法成為一個完全的私人領地,更多的是一個公共空間。

在公共空間當中,人們必然建設自己的公共形象,即所謂的人設。這就意味著,用戶發(fā)出的每條朋友圈狀態(tài)基本上都是策劃和設計過的信息。

不過,在社交網(wǎng)絡上,一個人的人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當一個人的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比如工作變動、戀愛結婚、失戀分手等等。這時原有的朋友圈內容可能就不太符合其人設,人們就需要對朋友圈內容進行調整,以適應新人設。

顯然,如果全部刪掉之前的朋友圈,一方面操作麻煩,另一方面可能一些美好的記憶或重要的信息也會隨著丟失,這時用戶就需要通過有選擇性的顯示自己的朋友圈內容來重塑自己的新人設。從三天到一個月,再到半年,無疑可以增加用戶選擇人設的靈活度。

2、謹防被“挖墳”

正如前面所言,正因為朋友圈是公共空間。也就意味著,自己曾經(jīng)發(fā)過的信息和動態(tài),很可能被人關注過,甚至還被截圖過。

如今,很多明星和名人的朋友圈往往成為媒體的第一信源,很多人的第一發(fā)聲渠道就是在朋友圈。

不僅僅是明星和名人,在這個社交即媒體的時代,每一個普通人都是自媒體,都可能突然站到話筒前,站在聚光燈下,然后被大眾用放大鏡審視。

這時,你曾經(jīng)在微博和朋友圈所發(fā)布的信息和動態(tài),就成為了人們了解你的一個窗口,而一些不合時宜的言論和措辭,很可能成為人們攻擊和指摘的對象。君不見,現(xiàn)在不少名人一旦出點啥事,當事人幾年前的朋友圈微博都能夠全都被翻出來?

所以,很多人選擇性的設置自己的朋友圈查看范圍,一個根本的訴求就是希望保護自己的私人空間不被隨意入侵。

還有的時候,很多人因為工作原因需要加很多陌生好友,但心理上并不希望陌生人窺探到自己的隱私。這個時候,當你選擇三天可見或者一個月可見這樣的短期信息披露時,無疑在一定程度上能能夠保護自己的一些隱私。

3、緩解社交壓力

在微信剛剛誕生時,人們把自己的手機通訊錄好友和QQ好友導入其中,那時的微信更多的是一個熟人社交的平臺。

而如今隨著微信的全面滲透,微信的社交邊界已經(jīng)模糊,人們的微信好友數(shù)量急劇上升,好友的來源也更加復雜,有同事,有家人,有朋友,還有更多的陌生人,這導致用戶的社交成本急劇上升。

如何降低社交成本?很多人選擇對好友分組,但是如果用戶數(shù)量達到千人以上,很難針對用戶進行詳細的分類,這時更多人選擇將開通另一個微信,將生活中的朋友和工作中的朋友進行區(qū)分。

這樣的需求不僅促使微信推出了一鍵切換微信號的功能,更使得不少安卓手機廠商曾經(jīng)將雙開微信作為一個重要的賣點。對于很多人來說,一個微信可以用來發(fā)生活動態(tài),則另一個微信可以用來工作,其互不打擾??梢栽谝欢ǔ潭壬先〉闷胶?。

但即使如此,很多人依然還是面臨著巨大的社交壓力。因為朋友圈作為一個自己最直接的對外展示窗口,相當于一個與人溝通的橋梁。

當你很久沒發(fā)朋友圈時,很多親近的朋友很可能會擔心你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而當你頻繁的發(fā)布朋友圈動態(tài)時,又擔心太過于占用公共資源,引起別人反感。

迫于這種公共輿論的壓力,很多人可能會發(fā)布朋友圈時會陷入糾結。但這顯然并不是微信愿意看到的,所以通過增加更多的查看范圍選項,無疑可以讓更多的人根據(jù)自己當前的社交狀態(tài)來進行時間設置,在降低用戶社交成本的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用戶的社交壓力。

設置朋友圈查看時間范圍的“科學依據(jù)”

另一方面,雖然用戶設置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范圍這個功能是剛需,但是微信提供的這四個時間選項真是用戶需要的嗎?有何依據(jù)?

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丁分校的心理學研究者們曾對871名在校大學生進行研究,并對社交網(wǎng)絡的人格進行了分類,分為自我型(Me Now)、無我型(Non-self)、自我監(jiān)控型(Self-Monitor)、社交型(Social)。

在我看來,這四類人格其實正好與這微信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四個時間范圍相對應,其實滿足的是不同網(wǎng)絡人格的社交需求。

首先,自我型主要是分享自己的即時動態(tài)和心情,這類用戶顯然更傾向于將朋友圈設置為最近三天可見。因為他們更需要一個沒有壓力、自由表達的輿論環(huán)境。

而傾向于分享如新聞,音樂,文章等于自己無關的信息的無我型用戶,可能更傾向于將朋友圈設置為最近一個月可見。因為他們的目的主要是分享信息,并不需要有太深入的互動。

對自己的社交形象要求更高自我監(jiān)控型,則很可能愿意開放自己最近半年的狀態(tài),因為他們對于自己以往發(fā)布的信息和內容嚴格審核,這使得內容能夠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所以他們很可能愿意開放自己的朋友圈時間范圍更長時間。

最后,經(jīng)常在社交媒體上提及自己的朋友和社會活動,并在自己的狀態(tài)中提醒朋友查看的社交型用戶,顯然更傾向于將自己的朋友圈全部開放,因為他們的朋友圈不僅僅是輿論場,更是一個社交場,開放全部朋友圈有利于其取得朋友們的信任,從而結交更多的朋友。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wǎng)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極客網(wǎng)企業(yè)會員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chǎn)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9-05-07
微信朋友圈增加“最近一月可見”,背后有何邏輯依據(jù)?
回顧兩年前,微信剛剛增設“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圍”這一小功能時,當時就在用戶群中引起極大的反響,人們在朋友圈、知乎等平臺紛紛吐槽這一功能的弊端,當時就有不少用戶提出,三天和三個月這樣的時間跨度太大,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