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文化里,除了輕功和內力之外,最著名的一個奇思妙想大概要屬“傳音入密”。
這手功夫的意思是說,武林高手可以用獨特的方法發(fā)出聲音,只讓特定的某個人聽到,其他人則完全蒙在鼓里。一般在主角臨危之時得到高人指點,都是靠這招來推動情節(jié)的。
筆者曾經研究過,“傳音入密”在清末民初的武俠小說里基本是種“魔法”,需要靠符咒和口訣來實現。到了金庸這里已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科學化”,比如《神雕俠侶》里的“千里傳音”是靠深厚內功來驅動的。
把幻想一點點科學起來,最終變成現實,大概是人類發(fā)展史中的主線任務。到了21世紀,同在一個房間里卻能聽見不同房間的“傳音入密”終于誕生了,也就是所謂的定向音頻技術。
這項技術其實并不算多么新穎,在我們的生活里也偶爾能看見,但好像一直沒有成為消費電子中的常態(tài)。
否則的話,打游戲的時候不用戴耳機,一邊聽著特震撼的音效,一邊還能監(jiān)控著家長來了趕緊關電腦,豈不是美滋滋?
在技術成熟到商業(yè)運用之間,定向傳播聲音的音頻技術到底碰到了什么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從麻省理工大學媒體實驗室研發(fā)的著名技術“音頻聚光燈”(Audio Spotlight)中一探究竟。
麻省理工的聲音黑科技:音頻聚光燈
說到縱橫江湖三十幾年的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在科技圈可謂久負盛名的“黑科技工廠”。這個什么都研究、什么都能鼓搗出來的神秘地方,已經在悄然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比如智能手機中觸屏控制的很多技術解決方案都來自那里,而他們研發(fā)的點子墨水技術,直接造出來了亞馬遜的kindle。
但在音頻領域,MIT媒體實驗室黑科技的代表作之一——音頻聚光燈,似乎沒有享受到前兩項技術的關注與掌聲。
早在1998年,MIT媒體實驗室就啟動了對定向傳聲技術的探索。研究人員利用超聲波的直線發(fā)射性,將聲音約束在一束很窄的通道中。從而達到讓聲音朝著某一方向傳播,其他方向的人卻聽不到的效果。但人類其實是無法聽到超聲波的,所以接下來研究者又開發(fā)了系列微型揚聲器技術,從而在空氣中扭曲超聲波達到讓人聽到的效果。
這種技術被MIT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音頻聚光燈,即可以把聲音像一道光束那樣投射出去,照在特定的方向和區(qū)域。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到2010年音頻聚光燈技術宣告研制成功。與其他定向音頻技術相比,MIT的技術傳聲更加精準,傳輸效果也更強。在超市、游樂園等喧鬧環(huán)境中進行聲音定向輸出的測試中,音頻聚光燈被普遍認為是目前完成度最高的同類技術。
2012年,隨著這項技術的創(chuàng)始人由學而商,音頻聚光燈也開始了它的商業(yè)化之路。但問題也就來了,為什么六年都過去了,這種名副其實的黑科技我們卻依舊沒有感受到呢?
只能在博物館玩耍嗎?音頻聚焦技術的應用場景與產業(yè)現狀
目前音頻聚光燈技術,正在美國被一家名叫holosonics的公司進行商業(yè)化推廣。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約瑟夫·龐貝博士(Joseph Pompei)同時也是音頻聚光燈技術的主要開發(fā)者,這很符合MIT媒體實驗室一貫的實用主義風格。但有意思的是,約瑟夫·龐貝并不僅僅是走了象牙塔到創(chuàng)業(yè)公司這條路,而是年少時就已經在音頻產業(yè)里成名:16歲就成為了音箱巨頭Bose的史上最年輕聲學工程師——這大概就是所謂天生為某產業(yè)準備的人吧。
到目前為止,音頻聚光燈的商業(yè)化也不能說不順暢,只是很難與電子墨水等“同窗”相提并論。到今天,音頻聚光燈技術已經被超過100萬家客戶使用,但如果仔細看一下客戶名單就會發(fā)現,使用這項技術大部分是在博物館和展覽館。
當然,音頻聚光燈可謂天生就是給博物館準備的。展品前播放音頻介紹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策展手段,但在展品比較多的情況下,多個音頻源相互打擾是非常煩人的,讓每個游客戴上耳機又會效率太低。這種情況下,用音頻聚光燈來把聲音集中在展品正前方的觀眾身上,似乎是唯一正確的解決方案。
今天我們在很多國際知名博物館和展覽館中,都可以見到holosonics的音頻聚光燈設備,在國內也有很多博物館使用了類似技術,比如去年剛剛開館的湖南省博物館新館。
但僅僅在博物館里玩,似乎也不是長久之計。音頻聚光燈目前主要希望推動的客戶是超市。在大型賣場中,每天都要在不同區(qū)域播放不同的打折信息。但這些聲音顯然會相互干擾,如果把音頻聚光燈安裝在特定區(qū)域的天花板上,就可以僅僅針對很小區(qū)域播放特定信息,甚至不同貨架前的聲音都會不同。
同樣的應用場景,可能還有醫(yī)院病床、機場候機廳,甚至公共交通系統中。確實這些應用場景也在陸續(xù)接受音頻聚光燈這類的技術,但對成本的擔憂還是主要阻力。目前這項技術的產品形態(tài)并不便宜,壞了也比較難修理。而且安上倆黑色方塊,也多少有點影響美觀。
一個潛力巨大的但很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市場,藏在音樂舞臺上。在比較寬敞的演出環(huán)境里,傳統揚聲器由于空間太大導致波長散亂,很容易丟失聲音強度,而且會造成距離音箱設備近的觀眾音量太大的問題。在音頻聚光燈下,這些矛盾很容易解決。因為其可以長距離投擲聲波,所以觀眾聽到樂器聲等聲音的質量會更加出色。多角度安裝音頻聚光燈之后,整個演出的聽眾體驗可以有效提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型場地中安裝揚聲器設備本來就造價不菲。所以,音頻聚光燈的成本壓力也就并不顯得嚴重了。
而作為普通消費者,大概最關心的問題并不是音頻聚光燈在公共場景中如何使用,而是這東西到底能不能搬回家里,讓我打游戲看電影的時候爽一爽?
確實holosonics和不少同行都表示,他們的終極目標是淘汰掉那個被稱為“耳機”東西。
真能取代耳機?醞釀消費級產品的困擾
其實在今天,無論是音頻聚光燈的家用音箱版,還是其他同類公司的音箱產品,都已經把定向音頻技術給縮小化,并且支持用戶帶回家。
比如2016年holosonics就推出了弧面音箱,可以讓用戶在家中體驗定向聲音。
但類似產品卻并沒有獲得充分的市場認可。首先還是因為太貴,一個這樣的音箱要數百美金,但給用戶帶來的實際價值卻并不充分。而且縮減版的音頻聚光燈,由于音箱材質和體積都進行了縮水,導致無法有效解決聲音衍射問題,會有漏音、音波雜亂等情況出現,體驗并不足以說服市場,更遑論替代耳機。
而這個行業(yè)另一個解決方案,是搭配電視墻的“大個”音箱。類似產品在形態(tài)和規(guī)格上都跟展覽館用的差不多,只是尺寸略小了一號。
但問題也來了,看電視的時候真的需要我旁邊的家人聽不見電視聲音嗎?至少這很難說是一個剛性需求,需要花費一筆購置費和安裝費來解決,而且開啟了之后人必須坐在特定角度看電視,其實有點違反人性。
另一個“電視音響+音頻聚光燈”的問題是,如果你家客廳不夠大的話,音波會在你背后的墻上形成反彈。這樣體驗也不會很好。
綜合來看,技術成本和場景限制,都讓定向音頻技術走進千家萬戶變成了奢望。在今天更多購買類似產品的用戶,還僅僅是因為它夠酷,夠黑科技。但僅僅酷,是很難打動大眾的。
或許真正能讓定向音頻走入百姓家,需要的是聲音傳輸不只能限定方向,還可以隨著我們的移動讓聲音來跟隨移動,用聲音把用戶包裹起來。今天在很多聲音實驗室中都有類似實驗,基本解決方案是不同的定向音頻輸出設備同時工作,分別傳聲和抵消聲音。這需要房屋中有大量傳感系統,還需要AI來估算聲音和人的結合模型。
顯然,想做到徹底不用耳機單獨聽到聲音,還是非常非常遙遠的一件事。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