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這個時代,我們必須隨時更新對中老年人業(yè)余愛好的理解。三分鐘不學習,輕松就被爸媽和若干長輩們的思路甩出三條街外。不瞞你說,保不齊你才是全家最跟不上時代的一個。
比如說,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現(xiàn)在大爺大媽們已經不流行組團去游輪吃海鮮,或者去澳門凹絲巾造型,去歐洲刷爆免稅店了。
如今流行的畫風是這樣的:街坊某大爺出國旅游,什么九宮格美食機票都不發(fā)。臨回來“咔”發(fā)朋友圈一張照片,懸崖古堡加落日,配一句葉賽寧或者克里斯蒂娜·羅塞蒂的詩,加個中歐某國的定位(可能定位都沒有)。
然后下面齊刷刷亮堂堂,好幾十個回復都是倆字:“大片!”。
其中產生的成就達成之愉悅,顯然不在江湖中是難以識其一二的。可是這里有個問題出現(xiàn)了:攝影學或許有嚴苛的審美標準,但是代表著購買力的大爺大媽們顯然并不關心。他們心心念念要拍出來,震驚整個廣場舞社區(qū)的大片,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中老年攝影江湖的終極奧義背后,隱藏著更宏大的命題:在今天中國,最有閑暇時光、金錢和執(zhí)念去享受攝影帶來樂趣的一群人,他們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攝影快感?高速發(fā)展的手機攝影技術,能夠滿足大爺大媽們的偉大理想,成為單反的夢魘嗎?
以目前業(yè)界公認攝影最強的華為Mate 20 Pro為技術坐標,我們帶著以上問題,走訪了三個中老年攝影社群,采訪調查了400多位“民間攝影家”。希望能夠弄懂大爺大媽們的“大片江湖”,究竟如何用科學來解釋。
江湖上流傳的“大片夢”
為了搞懂身受民間攝影群體喜愛的“大片”到底是什么,我們采取潛伏進了三個不同地區(qū)的攝影愛好者社群。這三個群都以“中老年”“業(yè)余攝影愛好者”“旅游攝影”為主要標簽,其中不乏部分專業(yè)攝影人士。
三個群中一個主要活動在北京,一個坐標西安,還有一個由個人發(fā)起匯集了全國的攝影愛好者。參與訪問調查者總計462人,其中男女比例大約為七比三、45歲以上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
我們采取投票調查的方式,對“大片”這一概念進行了幾輪分析。
讓我們先來梳理一下得到的結果:
第一個問題:哪種作品最符合大片的定義。
這個問題中我們放了比較多選項,進入前三名的是:
A、朋友圈點贊最高的那張就是大片;
B、使用特殊的拍攝技巧:比如長焦距、大廣角拍攝等;
C、有特殊的拍攝對象:比如擁擠的人群、日出、豪華宮殿、特殊天氣等。
雖然我懷疑第一名獲獎原因是它比較逗樂,但這也可以看出,攝影愛好者們對于社群認可是有非常清晰期待的。并且認為高超的攝影技巧,某種程度上勝過拍攝對象。當然,這三者其實都是大片作品中不可或缺的。
第二個問題:大片應該拍什么?
在這個問題中,得到認可最多的拍攝對象是風景,獲得接近70%的總票數(shù)。而花草/動物為列第二;人像排名第三。采訪當中,很多受訪者都認為日常生活中拍人像是最麻煩的,要處理很多問題,一般不喜歡嘗試。而拍攝風景可以與旅游聯(lián)系在一起,是最主要的攝影種類。
第三個問題:請選出一張合格的大片。
我們通過列舉作品和投票,在三個受訪群中,分別選出了一張被認可的“大片”。
分別是這樣的:
這樣的:
和這樣的:
至此,我想我們可以對消費者喜愛的“拍大片體驗”下個定義了。
手動拍大片,基本要經歷這樣的公式:拍風景為主,有特殊光效和天氣加分,在視覺沖擊力、空間感,以及色彩沖撞中,三者至少要占一項,最好全占。這樣拍出來的照片,是最可能獲得朋友圈高票點贊的。甚至可能一舉奠定江湖地位,開始向老鐵們傳授經驗。
歸其根本,是民間攝影愛好者開始追求視覺沖擊帶來的直觀審美。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R·L·格列高里曾經提出,人類視覺的一個普遍特點,是會優(yōu)先接受大腦未事先準備過的信息。在消費者開始普遍追求攝影所帶來視覺愉悅的時候,能否幫助消費者拍出一張大片,也就成為了攝影設備的主要工作。
然而這里還有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大片江湖”里,并不是一個誰重誰有理的世界。
拍一張半個社區(qū)點贊的大片,到底有多難?
有意思的是,雖然采訪中能夠發(fā)現(xiàn),攝影愛好者對于拍出大片感作品,普遍都有著非常強烈的期待。但是在是否已經拍出過滿意的大片級作品上,很多人卻認為,并沒有。
這是什么情況?在消費升級氣息異常激烈的中老年旅游江湖里,難道拍照還是很難以契機的一種體驗嗎?
讓我們繼續(xù)問卷數(shù)據(jù)。
第四個問題:什么器材是拍大片的最好準備?
A、多臺設備+三腳架;
B、一臺單反相機;
C、手機。
有意思的是,這個問題獲得最多認可的答案是A,支持率約占50%。而排名第二的是C,手機拍照獲得30%多的認可,最后一名竟然是我們傳統(tǒng)意識上認為很專業(yè)的單反。
事實上,今天很多攝影愛好者已經認可,沒有三腳架和多鏡頭幫助的單一單反,能夠發(fā)揮效用的地方相當有限。然而其重量卻令跋山涉水尋找風景的老法師們心力交瘁。這種情況下,反而更傾向于手機作為拍照選擇。
而有意思的是,雖然大部分受訪者都認可多設備、多鏡頭和專業(yè)三腳架,是最容易出片的裝備,但卻很少有人真正用過。顯然經費是一方面原因,重量和技術要求也是重要的限制。這樣看來,在旅游舒適度越來越重要、跨國旅行愈發(fā)普遍的今天,單反的重量和攜帶感正在成為巨大的制約。
第五個問題:你不能拍出大片的原因是什么?
這個問題下排名最高的答案依次是:
A、設備操作太復雜,效果總是不如別人的好;
B、拍攝過程太辛苦;
C、缺少合適攝影對象,比如風景、靜物、模特等。
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普通消費者對單反和一些手機、運動相機的操作感可謂望洋興嘆。如何能夠簡單直接地拍出專業(yè)大片效果,這是普通攝影愛好群體的另一個痛點。
總結整個對攝影愛好者“拍大片”體驗的調查,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張叫好又叫座的朋友圈大片,拍攝時必須具備六大要素:
1、旅行經歷與時機、靈感;
2、設備的舒適度和便攜度,可以穿越復雜地形;
3、抓拍能力;
4、熟練使用復雜設備的能力;
5、色彩還原能力、變焦能力、夜景和逆光,合稱四大絕技;
6、塑造一個視覺反常識點,比如超廣角鏡頭、微距鏡頭等。
綜合而言,手機的體驗強在前四項,單反強在后二項。
而隨著近兩年手機攝影能力,開始借助攝像頭、傳感器影像系統(tǒng),甚至AI技術的長足發(fā)展,開始向著原本陌生的最后兩個技能瘋狂試探。
讓我們回到Mate 20 Pro中,會發(fā)現(xiàn)大爺大媽們的“拍大片”意愿,已經開始被手機攝影中的北極星撥開迷霧。
手機中的北極星,是否已經穿越了“大片迷霧”?
既然單反已經在先天上暴露出了劣勢,那么壓力就來到了手機一方。根據(jù)我們上邊得出的大片共識和必備六要素,一款能夠滿足消費者核心攝影需求的手機,就必須要穿越三層原本并不擅長的迷霧:
1、把專業(yè)模式變得簡單,解決單反的核心痛點;
2、可以與頂級設備比拼的色彩還原能力、變焦能力、夜景和逆光;
3、視覺反常識點的營造。
讓我們回到目前被諸多國際主流評測媒體,公認為拍照能力最強的華為Mate 20 Pro,來看一下這三層障礙是否已經一躍而過。
搭載4000萬像素廣角攝像頭+2000萬像素超廣角攝像頭+800萬像素長焦攝像頭的新徠卡三攝鏡頭解決方案的華為Mate 20 Pro,首先繼承了自Mate 10以來在移動AI層面的探索。搭載雙核NPU的麒麟980,幫助Mate 20系列升級了智能攝影大師2.0,并且加入了智能攝像大師的新功能。
移動AI在于攝像頭的結合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把原本復雜的調參工作省略掉,智能識別所拍攝場景、拍照意圖和用戶期待效果,兼顧AI防抖、智能對焦等智能功能。
換句話說,移動AI的加入以及在Mate 20系列當中完成的進一步升級,令手機與單反的大片戰(zhàn)爭中,最膠著的設備操作性問題產生了答案。用智能之眼觀察萬物,讓大爺大媽們停留在享受拍照樂趣的那個環(huán)節(jié),隨手一拍都成大片,可謂功莫大焉。
攝影師范英爽
攝影師程斌
攝影師于震
進一步要穿越的,是更加復雜的影像關卡。
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華為P20 Pro創(chuàng)造的很多手機攝影記錄,在今天依舊沒有其他品牌嘗試超越,只能依靠Mate 20 Pro來“自我超越”一下。
主鏡頭采用以底大著稱的IMX600,繼承了P20系列手持超級夜景、HDR能力,以及優(yōu)化升級版的徠卡色彩,Mate 20 Pro在逆光、夜景與色彩等領域持續(xù)著華為手機的領先地位。
攝影師方忠麟
攝影師顧奕瑋
搭配多鏡頭以及3-5倍光學無損變焦和10倍混合變焦的多焦段,讓Mate 20 Pro在變焦上展現(xiàn)出了新的能力,遙遠鏡頭也能輕松捕捉,Mate 20 Pro可謂是做到了“多鏡頭多焦段,一機走天下”。
從多種角度看,Mate20 Pro都被專業(yè)攝影師稱為具備世界頂級水準的攝影器材,尤其在消費級攝影上絕對能夠滿足用戶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Mate 20 Pro穿越過的這幾個攝影迷霧當中,或許它并不是唯一一位行者。在色彩還原等領域,iPhone XS等旗艦機也有不俗表現(xiàn),雖然夜景等能力依舊為Mate 20 Pro所獨擅。
但在大片體驗的最后一層沙漠里,今天卻只有Mate 20系列一位探索者孑然獨行——讓手機攝像頭去觸碰人眼難以觸達的地方。
大片的最后一塊拼圖,在人眼不能抵達的地方
通過調查不難發(fā)現(xiàn),攝影向用戶對于手機能拍大片,有個終極的檢驗標準,就是能否達成視覺沖擊力。
而視覺沖擊力究竟從何而來?從視覺心理學的角度上看,最容易達成視覺沖擊的方式,就是那些與人眼觀察習慣不同的影像。
這也就是為什么職業(yè)攝影玩家,要隨身攜帶著各種攝像頭。利用廣角、微距、長焦這些手法,讓圖像產生與人眼的異化,是攝影作品沖擊力的根本來源之一。
然而普通消費者怎么辦呢?單反加若干鏡頭的方案未免奢侈,而且太過臃腫難以旅行。街坊王大爺玩攝影真正需要的,是隨手一拍,廣角盡顯。
攝影師顧奕瑋
在Mate20 Pro中,攝影領域最大的升級就是利用全新的三攝攝像頭方案,探索到了手機攝影方案中廣角與微距拍攝的頂點。16mm徠卡超廣角鏡頭,讓用戶在拍攝風景、建筑物,甚至人體動態(tài)時,可以輕松完成捕捉那些人眼難見的角度,大片感悄然降臨。
攝影師程斌
而2.5cm微距拍攝,則從近處讓Mate20 Pro得以見人眼所不能見。要知道,手機連專業(yè)的微距攝像頭,一般也就是達到2cm微距。換句話說,Mate20 Pro以技術承載力,將專業(yè)設備裝進了自身的原裝攝像頭里。
補完了“肉眼難見”這最后一個能力,今天的智能手機頂端,應該說已經在最廣闊的消費級市場,已經可以向專業(yè)攝影器材全面開戰(zhàn)。就連獨屬單反的最后陣地,也被華為Mate 20系列在攝像頭、影像系統(tǒng)、AI系統(tǒng)的合力驅動下打破。
然而手機攝影并不是停滯不前的,未來的終極究竟何在,人類攝影的樂趣是否也隨之無窮?或許明年的P30會更加徹底地論證這一點:拍大片,上位朋友圈攝影大佬,相信華為就對了。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