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特朗普政府加強對華為的制裁,9月8日,韓國三星和SK海力士宣布將停止向華為提供半導體零部件,其中不僅是存儲芯片,就連5G、移動通信等系統芯片也將無法供應,這會讓華為的手機業(yè)務乃至整個消費者業(yè)務都將受到波及。接下來,華為的“代芯”之路將更為艱辛。
不過,也有很多媒體注意到,就在9月1日,華為云推出鯤鵬云手機正式公測的活動。這一消息讓很多人莫名振奮,有人認為“這是華為找到應對手機芯片困局的一個方法”,甚至有人給出“華為云手機推出,讓光刻機變廢鐵”的觀點。
但是喧囂之后,我們也看到很多反駁的觀點出來:“華為云手機的技術和產品早已有之,根本不是應對這次芯片危機才提出的”,也有人認為“華為云手機只是針對企業(yè)客戶,還無法應用在消費者領域,高端麒麟芯片短缺暫時無解”。
對于“云手機”這一并非新鮮的概念,前者的觀點的確太過“樂觀”,而后者的觀點雖然比較務實,但對于云手機的發(fā)展看得并不全面。云手機,在當下確實不能成為解決高端芯片危機的直接方案,但從長遠來看,云手機的進化使其可能成為一種擺脫高端芯片依賴的全新的云端融合的消費級解決方案。
看懂云手機的當下發(fā)展和未來可能,也許能有更多新的發(fā)現。
云手機的“不用芯片”傳說
云手機,這一概念對于很多人來說已經并不陌生,在業(yè)內也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在云手機之前,其實早已有“云電腦”的概念,其原理和模式相當接近。
電腦上云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90年代,甲骨文提出的Network Computer(NC)概念,但受制于時代技術限制,其最早的原型誕生在十幾年后。谷歌在2011年時候,就推出了一種叫“Chromebook”的網絡電腦筆記本產品,能夠在線提供完整的電腦應用服務。這一思路就是用戶只需要一款配置很低的筆記本電腦,確??梢月摼W,并能運行谷歌的Chrome瀏覽器即可,然后用戶就可以連接到云端,獲取像文檔編寫操作和存儲等服務。
但是這一“上網本”太過超前。大部分用戶仍然需要功能齊全、可以在本地安裝專業(yè)軟件的高性能筆記本,同時Chromebook對于網絡要求非常高,一旦網速不好或者脫網,Chromebook基本就與板磚無異。Chromebook網絡筆記本從產品定位到用戶體驗,可謂是非常尷尬。
好在Chromebook所呼喚的“云端計算”的概念,隨著云計算時代到來而實現了?,F在的云電腦模式,就是通過開放式的云終端和傳輸協議,把應用軟件、硬件資源以按需服務、彈性分配的服務模式提供給用戶。用戶也就無需單獨配置性能昂貴的硬件設備,也無需安裝本地應用,只需要一個可以聯網的終端,連接顯示器、鍵盤、鼠標等輸入輸出設備,就能訪問和使用一臺完整電腦的所有服務。
云電腦與傳統電腦相比,不用配置單獨的CPU、內存和硬盤,這些硬件都由云端的數據中心配置完成,通過集中部署、管理和維護,具有極好的可擴展性和彈性分配資源的優(yōu)勢,降低了整體計算成本,也能更好保護數據安全。
云手機,同樣類似于云電腦模式,基于云服務器,虛擬出原生安卓操作系統和原生手機應用,原本必須用手機終端才能提供的計算能力,都改由云端的服務器來提供算力。也就是,云手機就是一種云服務能力,任何一個云手機實例是不用單獨的芯片,但它們本身還要依靠數據中心服務器的芯片來提供計算的。這才是云手機“不用芯片”的傳說的真實面目。
從用戶體驗來講,你可能并不需要一部實體手機,就能來使用手機上的一些應用和功能,比如通過一臺電腦或者平板,通過云服務器端賬號登錄之后,就可以訪問你在云服務器上的手機應用和數據。
更具未來感的形態(tài)就是,也許你只需要一個極簡的屏幕終端,有網絡模塊能夠高速聯網,就可以聯接云手機,享受同高配置手機一樣看高清視頻、玩高品質游戲、存儲大文件等功能。
這也是很多人誤認為華為能夠擺脫芯片封鎖的原因之一。很顯然,這種設想現在還做不到,這種能夠擺脫高端芯片又能高速連接云端的移動終端還沒出現。當前甚至未來幾年,無論是硬件廠商也好,還是大部分消費者也好,都在盡可能地追求更高性能的手機終端。
而華為這次推出的“云手機”,并不是面向消費者用戶,而是主要面向企業(yè)客戶,在一些特定行業(yè)中主要用于智能托管、云手游、眾播互娛、移動辦公等場景。
在搞清楚云手機的概念和能力之后,我們接下來看下云手機在當前的應用情況。
云手機的現在時
盡管云手機概念也早已出現,但當時這一概念太過超前。一方面4G網絡、云計算、邊緣計算等技術還在逐步成熟期,另一方面智能移動手機終端還在沿著摩爾定律的速度快速進化,云手機本身還沒有迎來屬于自己的發(fā)展期。
雖然這幾年,一些專注云手機的創(chuàng)業(yè)型公司正在崛起,阿里、華為、百度等大廠也都在積極布局云手機,但這個行業(yè)仍然處在發(fā)展的早期階段。2018年云手機市場規(guī)模達3億元,比2017年增長200%。預計2020年云手機市場有望達到6億元。相較于百億千億的云計算市場,份額確實很小,但是對比陷入增速下滑甚至倒退的智能手機市場,則是增速明顯。
目前,云手機主要需求來自于一些行業(yè)客戶對移動設備的彈性需求,比較典型的有APP或手游的仿真測試,云游戲、應用托管、移動辦公等,一些特殊的有微商營銷、游戲掛機以及群控刷機等等。
以手游的仿真測試為例。在云手機之前,手游公司想要測試一款游戲,就需要找來不同型號的安卓手機挨個測試。而現在,使用了“云手機”服務,這些測試就可以在云端進行,在PC端顯示。這樣游戲公司既節(jié)省了采購硬件費用,又大幅提高了工程師的測試效率。
對于很多手游玩家都有掛機練級的需求。原本的掛機代練都需要使用真手機配合腳本來完成這些手游玩家的需求,現在,云手機就可以很容易完成游戲的掛機,而且價格比真機更為便宜,成為手游玩家的主流選擇。云游戲的發(fā)展正是隨著這些移動互聯網時期的各種用戶需求而被挖掘出來。
業(yè)內公認,云手機的最大應用場景顯然是云游戲。隨著現在大型手游的品質越來越高,對于手機性能的配置要求也就越來越高,比如未來幾年,可能主流手機要達到8核CPU,16G運行內存,512G內存的配置。但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其實是無力負擔也沒有必要負擔如此高的主流旗艦機型的配置的。到時候,用戶如果想要用中低端配置的手機來運行這些大型游戲,云手機就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根據行業(yè)的觀察,云游戲將是云手機中得到最快也最大規(guī)模發(fā)展的應用場景。這一趨勢無論是從索尼、微軟等全球幾家主機游戲廠商,還是從谷歌、騰訊、百度國內外互聯網巨頭在云游戲上的投入,都可以看出云游戲的未來前景。
當然,現在云游戲的發(fā)展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zhàn),能夠在云游戲上搭載的原生游戲還比較少,即使有也是一些中小型手游,而大型手游受限于網絡和服務器的能力很難滿足用戶的游戲體驗。
整體來說,現在云手機業(yè)務已經開始強勢增長,其業(yè)務范圍也隨著一些新需求而出現,但云手機的發(fā)展還面臨著重重考驗。不過值得強調的是,如今作為新生事物的云手機正在因為5G網絡、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而迎來了爆發(fā)的可能。
云手機的未來時
5G網絡真正普及后,將會給云手機帶來怎樣的機會呢?這一機會恐怕就是云手機的消費級市場的出現。
我們其實也可以感受到,手機硬件正在遭遇創(chuàng)新瓶頸,比如手機已經裝到四個攝像頭,像素已經高達上億,絕大多數拍攝功能人們平時都用不到。而手機CPU芯片制程已經接近摩爾定律極限,內存芯片等性價比正在降低。消費者已經越來越苦于昂貴的硬件價格和過快的更新頻次。5G網絡,將有可能扭轉或者解決這一困境。
因為5G網絡一旦普及,對于手機的計算能力的要求就會下降。那個時候,手機只要發(fā)揮好顯示器和信息采集器的作用就好,通過智能攝像頭、智能語音來進行信息交互,通過高分辨率屏幕來顯示內容,剩下的計算和存儲都通過5G網絡傳輸到云端服務器即可完成。
而隨著云計算的成熟和應用的增多,人們已經越來越習慣像網盤、云空間這樣的云應用,并且也有了一批習慣付費使用的云端用戶。現在,再加上華為、百度這樣的企業(yè)紛紛推出的“云手機”業(yè)務,云手機有可能成為5G時代最重要的落地應用,并且未來將從企業(yè)客戶向個人用戶遷移,迎來指數級的增長。
到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反過來考慮,云手機的發(fā)展,或許會成為華為在芯片領域破局的一種思路。一方面,在實體手機缺少高端芯片的情況下,那么就可以把高端芯片的算力放到運算服務器,云端服務器可以使用我國自主生產的大規(guī)模的中端級別的芯片,先用疊加的方式來解決算力問題。另一方面,通過華為領先的5G技術和我們國家完善的5G網絡基礎設施,來滿足手機的高速聯網的需求。
昨天,華為的鴻蒙2.0正式推出,明年華為手機就將全面升級支持鴻蒙2.0,鴻蒙將成為全球第三大移動應用生態(tài)。鴻蒙2.0的分布式技術將使得應用開發(fā)者可以做到一次開發(fā)在多終端部署。那對于用戶而言,也就可以在不同終端中隨時隨地體驗基于鴻蒙操作系統的應用和服務了。
盡管現在華為的智能手機業(yè)務將面臨重重挑戰(zhàn)、云手機業(yè)務還處在面向企業(yè)客戶階段,而鴻蒙系統更是襁褓初生,亟待生態(tài)建設。但從三者的關系來看,鴻蒙操作系統的發(fā)展將可能推動云手機的消費者市場的爆發(fā),而云手機的發(fā)展也將有利于鴻蒙和現有應用的融合。云上操作系統和云端應用的普及,最終將有可能成為破局華為終端芯片危機的一個解決方案。
往更遠了說,云手機不過是對于當前手機業(yè)務的一種替代方案。在我們馬上迎來的萬物智能互聯的AIoT時代,云手機的模式將廣泛普及開來,在未來物聯網和個人可穿戴設備,甚至腦機接口的設備下,終端感應,邊端通信,云端計算和存儲必將成為一種主流的聯接方式,云端操作系統和應用在跨終端、跨設備上的同步體驗也將成為我們主流的數字生活方式。
這才是云手機照向未來時,應該有的模樣。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