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識別新進展:大腦“功能指紋”,還將用于精神治療

據(jù)報道,繼指紋、人臉、基因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之后,最近有一項新的識別技術被研發(fā)出,被研究人員稱之為“功能指紋”(functional fingerprint)。這項技術本質上就是腦功能聯(lián)結圖譜,它能夠識別個人特征,甚至可以判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區(qū)分雙胞胎。

生物識別新進展:大腦“功能指紋”,還將用于精神治療

在2017年的研究中,利用來自350多名成人和兒童(包括了許多對兄弟姐妹)在休息狀態(tài)下的兩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大腦掃描數(shù)據(jù),費爾及其同事采用了一種創(chuàng)新技術來表征功能連接和機器學習,并根據(jù)大腦連接類型成功地識別出受試者的兄弟姐妹關系。

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達米恩·費爾(Damien Fair)2017年的一篇論文中解釋道:“與DNA類似,特殊的大腦系統(tǒng)和連結模式會由成年人遺傳給兒童,這很重要,因為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描述大腦改變后在活動、發(fā)育或疾病等方面的特征。”

生物識別新進展:大腦“功能指紋”,還將用于精神治療

隨后,在進一步的研究中,他們又發(fā)現(xiàn),只有30%的連接體(connectome,又稱為腦功能聯(lián)結圖譜)是個體所獨有的。通過類似的實驗過程,研究團隊在兒童和成人中都識別出了兄弟姐妹和雙胞胎配對。

對此,研究第一作者、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醫(yī)學院的行為神經科學助理教授奧斯卡·米蘭達-多明戈斯(Oscar Miranda-Dominguez)進一步解釋說:“這些結果證實了雖然每個人都獨一無二,但家族連接體的某些方面在整個發(fā)育過程中是可遺傳和維持的,或許還可以作為精神或神經疾病的早期生物標志?!?/p>

未來,隨著研究的深入,這項技術不僅可用于生物識別,甚至可以揭開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和自閉癥等疾病的神秘面紗。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

贊助商
2018-08-23
生物識別新進展:大腦“功能指紋”,還將用于精神治療
據(jù)報道,繼指紋、人臉、基因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之后,最近有一項新的識別技術被研發(fā)出,被研究人員稱之為“功能指紋”(functional fingerprint)。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