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能相對論
作者|佘凱文
12年前,第一代ipad在喬布斯手中被外界認知,即便ipad并不是第一款平板,但不得不承認,至此之后平板電腦才走向了更加廣闊的舞臺。
至今,蘋果還依然是平板領域當之無愧的霸主,據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2022年Q2其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38%,雖然不及巔峰,不過其統(tǒng)治地位依舊無人能夠小覷。
然而,蘋果的地位也并非不可撼動,2016年就曾出現(xiàn)過“分食”蘋果的局面,在華為、聯(lián)想、亞馬遜等品牌的夾擊下,蘋果ipad的市場份額雖仍是第一,市占率卻也跌到了20%左右。
而2022年,各路玩家又開始不遺余力地沖向平板市場,2016年的故事是否會重演?蘋果在平板領域稱王的日子又還能持續(xù)多久?
集火“平板”,市場競爭又顯“白熱化”
前不久,市調機構canalys發(fā)布了2022年上半年國內手機出貨量榜單,2022年上半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創(chuàng)下2015年以來最差的上半年銷量成績,同比下降達16.9%。而2022年Q2季度總出貨量同比下跌10%,總出貨量僅為6740萬臺,上一次這個銷量還是十年前的2012年。從2018年的4.14億部,到2021年3.4億部,智能手機的春天似乎正在遠去。
且不止國內市場,整個全球市場亦是如此,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二季度出貨量同比下降達9%。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各路智能手機玩家紛紛開始為自己尋求新的出路。而以往被視為“附屬品”的智能手表、耳機、平板等產品則開始被推向臺前,大有翻身之勢。
像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的頹勢相反,從2017年至今一直保持增長之勢,尤其是2021年出貨量創(chuàng)新高為28.5百萬臺,增速加速達到21.8%;2022年第一季度我國平板電腦出貨量延續(xù)增長態(tài)勢,較同期增長8.0%,為700萬臺。
受這些年黑天鵝影響,國內市場對于平板的需求被不斷放大,各種場景如線上辦公、家庭學習、宅經濟等場景需求持續(xù)增加。然而,反觀平板在國內市場的滲透率卻差強人意,相比比美市場平均3臺的家庭保有量,國內市場還不足一臺。另一方面,消費市場對于平板設備的需求卻在不斷提升,從2017年的75%提升到了2021年84%,市場大需求高,正說明國內平板行業(yè)存在巨大的增量空間。
基于此,平板賽道越發(fā)開始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半年來就有包括華為、小米、OPPO、vivo、realme、聯(lián)想、三星等品牌或是更新迭代或是推出了新產品。
老玩家像華為,開啟了平板的大變革時代,伴隨系統(tǒng)更新想要重新定義平板硬件及生態(tài)。
而OPPO、vivo、realme這批新玩家同樣熱情高漲,前不久realme一口氣發(fā)布了三款平板產品,企圖同時進軍多個檔位;而被一再推遲的Redmi pad也于近日有了最新消息,Redmi的第一款平板或許將很快與市場見面。
由此也更加突顯當前平板賽道競爭日趨白熱化。過不這看似紛亂的市場之下,所上演的其實是又一場分食“蘋果”的大戲,畢竟作為行業(yè)大頭,新玩家們想要獲得市場,蘋果將是他們不可避免的對手。
長期以來市場對于平板的認知都是“ipad”和“其他平板”,在今年這股市場熱潮下以前的認知或許有望被打破,回顧智能手機賽道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確定的是平板賽道也將注定不會只是一兩個品牌的競爭,以至于當前行業(yè)已經出現(xiàn)了“派系斗爭”的雛形。
在平板賽道打響的陣營之戰(zhàn)
目前市場上的平板從系統(tǒng)層面來看,主要分為了“四大陣營”,分別是蘋果所代表的IOS陣營、以國內諸多品牌為代表的安卓陣營、華為所代表的鴻蒙陣營及微軟為代表的Windows陣營。
不過,當下Windows系統(tǒng)專注于針對不同的工作和商業(yè)應用,其用戶群體與安卓、IOS及鴻蒙系統(tǒng)的平板用戶并不重疊。所以,針對C端市場來說,主要的競爭對手還是蘋果、國內眾品牌和華為。
雖然從品牌層面來看,多年來蘋果一直占據榜首,可若以系統(tǒng)為區(qū)分,安卓陣營卻是穩(wěn)穩(wěn)第一。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2022年安卓陣營平板市場占有率為49%,這還是十年來安卓陣營在平板領域首次跌破50%。
安卓陣營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性價比這一塊,普遍價格都在3000以下段位,比如用安卓手機旗艦配置做一款平板,能使其配備高刷屏、快充、四揚聲器等配置。相比之下齊聚這些配置的ipad價格基本都是5000起步。
但是,安卓陣容的平板問題也非常突出,即便這些年安卓系統(tǒng)在智能手機領域已經獲得了極大改善,然而在平板產品上的表現(xiàn)依舊有些差強人意,如發(fā)熱、卡頓、續(xù)航短等問題依舊明顯。此外,安卓系統(tǒng)原生問題使得安卓平板在生態(tài)方面卻是缺乏有針對性的適配。
此次安卓陣營的市場份額跌落50%,也說明面對IOS和鴻蒙的夾擊安卓陣營其實有些難以招架。
至于蘋果,在不少用戶眼中好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卻也因創(chuàng)新的缺乏而備受詬病。除此之外,一些細節(jié)處的體驗也不再完美,例如這陣子iOS 16 Beta 5終于加入了電池百分比選項,這是電量百分比功能在IOS上“消失”5年后的回歸。讓許多用戶不解的是,為什么一個這么小的功能需要經歷5年時間,不少用戶眼中這是屬于蘋果的“傲慢”。
或許也是今年行業(yè)競爭的尤為激烈,使得蘋果不得不打起精神,前不久有消息稱蘋果公司正在開發(fā)下一代iPad產品線,最新產品或在今年秋季發(fā)布會亮相,除了會在外觀上帶來5年來首次大改款、耳機插孔也可能被繼續(xù)移除,最大的變化可能在于USB-C接口將取代Lightning接口。
那么誰會成為蘋果在平板領域最大對手?答案其實已經呼之欲出。日前,首發(fā)鴻蒙OS 3系統(tǒng)華為MatePad Pro已開始在各平臺出售,而系統(tǒng)帶來的體驗升級也成為華為MatePad Pro的最大競爭力。
具體從產品層面來看,新的鴻蒙OS 3為華為MatePad帶去了三大顛覆性改變,一是達成多終端通信共享;二是遠程PC功能的誕生;三是PC應用引起的升級。而這些顛覆必將給ipad帶去巨大的壓力。
平板產品的終局之戰(zhàn)或是形態(tài)之爭
從過去的消費格局來看,蘋果和華為無疑都有著強大的競爭力,特別是在消費偏好及軟件生態(tài)方面。
此前蘋果教會了一眾科技玩家:做生態(tài)比做硬件更重要。而生態(tài)協(xié)同一直是國產品牌的軟肋,直到鴻蒙的出現(xiàn)天平終于出現(xiàn)傾斜。過去,中國企業(yè)解決的是生態(tài)有沒有的問題,從華為鴻蒙開啟跨設備互聯(lián)新篇章開始,以華為為代表的企業(yè)現(xiàn)在解決的是生態(tài)好不好的問題。
與此同時,華為通過鴻蒙也在告訴市場,光有生態(tài)也不足以為用戶帶去極致的用戶體驗,系統(tǒng)層面的顛覆其重要性也早已蓋過單純硬件或應用創(chuàng)新,作為產品乃至生態(tài)的底層邏輯,系統(tǒng)已經成為各類終端產品的第一要素。
再回到鴻蒙OS 3為華為MatePad帶去了三大顛覆,首先多終端通信共享,其所共享的內容包括網絡、通話、短信三大手機上的功能,具體來看多設備通信共享讓平板電腦只要登錄了同一華為賬號,無需熱點也能讓平板借助手機聯(lián)網。也就是說至此平板終于成為了一個“獨立硬件”,能力上的延伸使得平板設備將具備更廣闊的體驗場景。
其次,遠程PC功能的誕生,簡單來說就是用戶使用平板就可以遠程操作PC。這意味著什么?這是重構了平板與PC的關系,平板亦是成為一臺云桌面。
最后PC應用引起的升級,讓平板上運行APP的體驗可以無限接近桌面級應用的原生體驗,以解決移動端軟件不夠強大的問題。
再對比前面提到的蘋果即將推出的新ipad,在創(chuàng)新功能或應用亮點上就顯得有些乏味了,直白點說如今華為憑借創(chuàng)新快、需求解決快,正讓慢步徐行的蘋果有些相形見絀。
并且通過華為這些顛覆其實能清晰地看到,華為在平板賽道走出了與蘋果大相徑庭的路子,蘋果的平板理念是取代PC;而華為的路線則是“即獨立,又兼具共生與包容”。“獨立”是為了讓用戶具備更好的硬件體驗,而“共生與包容”則能進一步釋放鴻蒙系統(tǒng)的生態(tài)故事。
在華為賦予平板包容性后,極大地提升了平板硬件作為獨立終端的能力上限,與智能手機的相似之處在于他們都在打破用戶的空間邊界,不同之處在于他們又有著自己特有的使用場景。
就例如目前來看其價值已經在家庭及移動辦公領域開始突顯,按照蘋果取代PC的思路,當前還有許多事情是平板無法企及的,如玩某些3A游戲或者帶動一些大型的工作軟件。而華為顯然認為只有共生和協(xié)同才能使平板價值得到最大化發(fā)揮。
說白了,蘋果和華為此時開啟的或是一場關于未來平板形態(tài)的競爭。華為、蘋果,包括一眾新玩家,或許對于平板的未來有著不一樣的理解,但關于平板的創(chuàng)新之路已經被打開,在華為和蘋果的推動下,思維發(fā)散將影響到每一個行業(yè)玩家。
就像當前在華為眼中平板將會是下一個“超級終端”,如今華為使平板成為了智能手機、PC的云桌面,那以后平板會不會也將成為更多終端的“云桌面”?或許平板又會有新故事了。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