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科技熱詞,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人民大會堂內,響起幾十次掌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科技領域有很多新提法:“打造工業(yè)互聯(lián)網平臺,拓展智能+”,“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不設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還有“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本報記者查閱了從2000年至今的政府工作報告發(fā)現(xiàn),這三處表述為首次提出。

這些兩會“新聲音”,讓科研人員有了新期待。

智能+,數字技術進一步賦能社會

“智能是代表一個國家關鍵基礎性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是信息化發(fā)展的高級階段?!痹谥锌圃涸菏?、通信網絡技術專家尹浩委員看來,“智能+”這個全新提法比“互聯(lián)網+”再進一步,體現(xiàn)了基于數字革命的人工智能技術對社會生產的全新賦能,“以往關注的是用網絡改造和升級傳統(tǒng)產業(yè),現(xiàn)在提出‘智能+’,綜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lián)網、云計算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將助力傳統(tǒng)產業(yè)煥發(fā)出更高的能效和更大的活力?!?/p>

在工業(yè)經濟由數量和規(guī)模擴張向質量和效益提升轉變的關鍵期,提出“智能+”的發(fā)展理念具有前瞻性和戰(zhàn)略意義?!巴ㄟ^智能化手段把傳統(tǒng)工業(yè)生產的全鏈條要素打通,可以更好地推動制造業(yè)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這個過程要通過工業(yè)互聯(lián)網完成?!币普f。

作為制造業(yè)領域的代表,小米集團創(chuàng)始人雷軍以前最熟悉的也是“互聯(lián)網+”,聽完報告他深有感觸:“總理提到打造工業(yè)互聯(lián)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yè)轉型升級賦能。我們也要努力用‘智能+’的思維和方法去提升效率,進一步提升產品和服務品質,真正實現(xiàn)報告中提出的讓全球更多用戶選擇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p>

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zhàn)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樊杰委員看來,除了對傳統(tǒng)制造業(yè)的智能化改造,“智能+”能擔綱的重任還有很多:改造傳統(tǒng)產業(yè)、培育新的高技術產業(yè)、改善社會管理和人民生活?!爸悄埽睆娬{的是技術基礎,能實現(xiàn)對復雜系統(tǒng)的高效率管理,適用于產業(yè)經濟、政府管理方式、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雖然在數字技術領域還有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需要突破,但國家高度重視,具體路徑規(guī)劃已相繼推出,相關工業(yè)企業(yè)、互聯(lián)網企業(yè)也積極跟進。下一步我們要積極推進產學研用結合、挖掘優(yōu)勢補足短板,圍繞目標積極推進、確保報告提出的目標要求落地?!币普f。

實行“包干制”,科研人員或有更多自主權

“報告里提到,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作為一線科研人員,聽到‘包干制’,我也特別振奮。”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古生物學家徐星委員說。

徐星表示,基礎研究的特點是自由探索,圍繞這個目標,從管理形式上講,需要人、財、物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此次改革提出“包干制”,是對基礎研究自由探索的呼應,從科研本身的特點來制定相應的政策,道出了科研人員的心聲。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wèi)委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以前每個研究者申請科研項目時,必須提交一份財務預算,財務預算含有不同科目,每一個科目都對資金使用有一定比例要求。而采用“包干制”,在他看來,就是只提總數,根據任務完成的需要來編制預算,給科研團隊更大自主權。

此前,科研工作者待遇問題、績效工資遭遇“天花板”等問題備受詬病。“在科研事業(yè)單位,很難通過正規(guī)途徑提高核心人員待遇,希望這次改革能夠真正落地,而不是只停留在口頭上、紙面上?!币晃徊辉妇呙目蒲泄ぷ髡哒f。

確實,政策能否落地、何時落地,廣大科研工作者都很關心。

據楊衛(wèi)了解,一些機構已經開展了“包干制”試點,不過只針對直接費用。實行“包干制”,首先得設立一個清晰、明確可檢驗的項目目標。“這個事情要能說得非常清楚,比如做集成電路,你的目標是做出7納米,那做出來了,目標就算實現(xiàn)了。”但有些項目的標的就不是那么好界定。楊衛(wèi)建議,可以適時總結試點機構在實際項目運行中的經驗,再行推廣。

徐星坦言,改革要實施,還涉及到多個部門,不同部門又有不同的政策,能否系統(tǒng)調整是個很大的工程?!皬倪@個層面講,落地還需要花大力氣去解決?!?/p>

加強科研倫理,也需科普教育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林代表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認為,總理在報告中特意提到“科研倫理”和“懲戒學術不端”這兩個關鍵詞,是旗幟鮮明地表明立場: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很重視科研倫理建設,在我國搞科學研究不能以危害人類為基本倫理底線,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說到科研倫理,公眾很容易想到去年發(fā)生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學術界要如何捍衛(wèi)科研倫理,政府部門應扮演什么角色?這些問題都引人深思。

“很多人不明白基因編輯嬰兒到底有什么危害,有人還覺得,這只是對兩個嬰兒不太公平,對其他民眾影響不大?!睂Υ耍锌圃涸菏?、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子和委員認為,科研倫理問題不能依照危害大小來判斷其嚴重程度,必須按照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或科學界共識去規(guī)約。“對科研倫理問題要零容忍,這是底線,堅決不能突破。”

他同時強調,不僅要提升科研人員的科學素養(yǎng),還要加強科研倫理科普教育。

不僅是生命科學,像人工智能這樣的新興技術,也因為潛在的倫理問題,被稱為“雙刃劍”。

“如果沒有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進行約束,未來也會亂套?!崩盍终f,科研倫理不能僅僅依靠科研人員的自律,過去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還不太明確,目前正在推進相關工作。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

贊助商
2019-03-06
三個科技熱詞,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人民大會堂內,響起幾十次掌聲。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