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停業(yè)竟成空頭口號 投資人資金打水漂

這些選擇退出的平臺,大多存續(xù)時間相對較短,基本沒有實現(xiàn)盈利,交易量不算突出,雖然沒有承擔過大的待還壓力,但對于集中擠兌不具備抵抗能力,除非一次性提前還款,否則在不發(fā)新標情況下,借款人及投資人行為都很難把控,加大了風險性。

11月8日訊  前幾月,主動宣布停業(yè)的p2p平臺,被眾人點贊,畢竟相對于“跑路”而言,“停業(yè)”更容易被投資人所接受,然而,好景不長。

近日,盈燦咨詢隨機選取了30家主動發(fā)布停業(yè)公告的、網站尚存、歷史標的信息基本完整的平臺,主營業(yè)務多是車貸、企業(yè)借貸等。

結果發(fā)現(xiàn)有3家平臺是在借款基本還清之后才發(fā)布的退出公告,僅占10%。有9家平臺在公告之后,隨著標的到期,資金陸續(xù)還清。這12家平臺共占40%。有6家平臺則與之相反,在宣布“退出”后不久,最終跑路了。剩下12家平臺則讓投資人進入了漫長的煎熬等待中,逾期,清盤,催收,報案,起訴,與投資人一起陷入困境。

網貸平臺被迫出局

8月24日,網貸新規(guī)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yè)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出臺,《辦法》為網絡借貸畫了13條紅線,這意味著P2P行業(yè)正式進入洗牌階段。

據相關數(shù)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10月底,網貸行業(yè)正常運營平臺數(shù)量為2154家,相比9月底減少了48家,與2015年同期相比減少了366家。10月新上線的平臺僅為7家。

監(jiān)管瓶頸的不斷縮小,使得曾經野蠻生長的網貸平臺屢遭重擊,部分盲目跟風入局,卻無真正實力的平臺在監(jiān)管的打擊下,被迫出局。

一時間,倒閉、跑路、停業(yè)等諸多花式退出方式,紛紛走到“臺前”,而在這些退出方式中,唯一能讓投資人欣慰的則是,部分平臺選擇的是主動發(fā)布停業(yè)公告,宣布退出,而非直接跑路,這似乎給投資人留下了一絲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有媒體表示,在眾多主動發(fā)布停業(yè)公告,宣布退出的平臺中,僅有四成為良性退出。

究其原因,易觀智庫高級分析師李子川表示:“這些選擇退出的平臺,大多存續(xù)時間相對較短,基本沒有實現(xiàn)盈利,交易量不算突出,雖然沒有承擔過大的待還壓力,但對于集中擠兌不具備抵抗能力,除非一次性提前還款,否則在不發(fā)新標情況下,借款人及投資人行為都很難把控,加大了風險性。”

投資人能否拿回資金

面對監(jiān)管的壓力,不少平臺為求合規(guī),選擇轉型的平臺不在少數(shù),然而,卻也不是所有的平臺都有能順利轉型,須具備一定的轉型條件,切拋開外部相關法律法規(guī)約束,自身的資源也是能否實現(xiàn)轉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自主宣布停業(yè)的p2p平臺為例,類似的平臺則不具備轉型的條件,此類平臺大多為尾端平臺,無資金、無用戶、無產品,要想實現(xiàn)轉型,沒有足夠的資金作為支撐,難以順利在新的領域進行布局。

據了解,在主動宣布退出的平臺中,部分平臺已經陷入逾期或是清盤等窘境,在這樣的狀況下,投資人能否拿回自己的本金,已然成為不可規(guī)避的話題。

業(yè)內人士表示:“投資人依然可以選擇通過維權的方式,拿回資金,但前提是,平臺有足夠的資金并愿意償還,否則,能否拿回資金,誰也不好說。”

此外,上述人士還稱:“要是平臺還存有固定資產,也可將其進行拍賣,最后,將拍賣到的資金歸還給投資人也是一種途徑,但值得注意的是,網貸平臺雖多,但真正擁有固定資產的平臺卻是少之又少。因此,投資人想要拿回這筆資金,過程并不簡單。”

主動公布主動退出或停業(yè),看似為一種良性的行為,但部分平臺卻借此之名,為賴賬、跑路做準備,如何制止平臺的類似行為。

易觀智庫高級分析師李子川表示:“這種主觀欺詐,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只能第一時間留存投資合同及證據,防范萬一。雖然依靠維權的方式拿回本金的幾率很小,但總比沒有強,否則便是直接放棄了。(文/晨曦)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6-11-08
主動停業(yè)竟成空頭口號 投資人資金打水漂
這些選擇退出的平臺,大多存續(xù)時間相對較短,基本沒有實現(xiàn)盈利,交易量不算突出,雖然沒有承擔過大的待還壓力,但對于集中擠兌不具備抵抗能力,除非一次性提前還款,否則在不發(fā)新標情況下,借款人及投資人行為都很難把控,加大了風險性。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