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芳華
11月25日訊 格力電器自從由董明珠自己代言后,一直都是話題的焦點。這家企業(yè),被消費者關注,遠遠超過一般企業(yè)。比如,“和雷軍的賭局”、“格力造手機”、“格力手機開機代言人是董明珠”等等。
而最近,格力電器卻不咋順。
先是11月16日發(fā)布公告,終止籌劃發(fā)行股份收購新能源汽車制造商珠海銀隆,董明珠“造車夢”擱淺;而后,又在11月22日晚間,董事孟祥凱提交了書面辭職報告。
關于董小姐的新聞,最近也一直沒消停過。
11月11日,去職格力集團董事長;而后17日,在《我是創(chuàng)始人》真人秀節(jié)目中,一向被稱為“鐵娘子”的格力董事長,中國家電的“大哥大”董明珠哽咽的淚水還沒干,11月24日晚,格力電器又發(fā)布公告:“從2016年12月起,在現有月工資的基礎上,格力電器將對入職滿三個月的全體員工,每人每月加薪1000元。”
在這個敏感點上,格力電器的董明珠究竟打的一副什么牌,小編暫且不表,咱們先來說說格力電器復牌后股價中的細節(jié)。
復牌后的股份差點“美”上天
復牌后的格力電器股價在前期已經大漲的情況下繼續(xù)飆升,6個交易日內大漲了17.77%,23日股價漲停后,在24日還曾一度大漲逾5%,最終收報于每股26.38元。截至24日收盤后,格力電器復權后的股價對比去年大牛市期間股價的最高點已相距不遠。
根據格力電器三季報顯示,截至2016年9月30日,公司賬面貨幣資金余額為972億元,現金流充沛,而格力電器目前6.5%的股息率,遠高于美的電器3.3%的股息率,較十年期國債2.9%的收益率優(yōu)勢明顯。
格力電器目前的動態(tài)市盈率僅為11.1倍,與歷史均值(2011年以來)的偏離程度并不大,僅為11%,低于滬深300的20%的偏離程度。
而格力電器23日的龍虎榜數據顯示,有兩家機構躋身買入前五大席位,合計吸籌4.43億元。同時格力電器前十大流通股東之中,有7家機構,其中4家為QFII,其余3家分別為證金公司、中央匯金和前海人壽。
你這么美,不怕被“野蠻人”相中嗎?
格力電器作為“白馬股”,估值相對合理。從長期配置的角度來講,非常不錯的。估值比較低、分紅率比較高,同時格力電器比較缺乏一個比較明確的實際控制人。像這樣的公司,不排除會有一些機構在這上面去做一些文章。
同時,資料顯示,格力電器目前的股權結構比較分散,公司第一大股東格力集團僅持股18.22%,第二大股東為持股8.91%的京海擔保。而這兩大股東占據著格力電器全部6名非獨立董事席位,其中4名來自格力集團(1名剛剛辭職),2名來自京海擔保。
險資舉牌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以下特征,1、低估值、高分紅、現金充沛;2、中等市值、高ROE,半數公司的ROE(凈資產收益率)在10%以上;3、股權分散,被舉牌公司的大股東持股占比中位數為21.8%。
自去年以來,保險機構頻頻“舉牌”上市公司,七大保險系舉牌最為活躍,包括:恒大系、寶能系、安邦系、生命系、陽光保險系、國華人壽系、華夏人壽系。有統(tǒng)計稱,2016年下半年險資“舉牌”規(guī)模明顯擴張,“舉牌”規(guī)模累計已達到310.4億。
近期險資舉牌事件頻發(fā),“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低+低估值高股息+賬面現金豐沛”是被舉牌標的的共性特征。以此考量,格力電器的潛在股權被并購價值十分突出。甚至有分析人士稱,“最大的可能直指安邦”。
而小編認為,關于董小姐的人事調整可以理解為官方相關規(guī)定對格力經營權和國資管理權的正常梳理,無需過度解讀。
格力電器的上述特征也確實符合保險資金的“選美邏輯”,不過家電行業(yè)畢竟依附著房地產的發(fā)展,隨著樓市調控的推進,市場對家電的需求也會出現瓶頸;另一方面,今年銅等原材料價格猛漲,格力電器又突然為7萬多名員工加薪,格力電器在某種程度上將面臨成本和需求兩端受壓的不利局面。
同時,對于此次進軍新能源汽車短期受挫,格力也的確需要考慮下一步咋走。
- 馬云現身支付寶20周年紀念日:AI將改變一切,但不意味著決定一切
- 萬事達卡推出反欺詐AI模型 金融科技擁抱生成式AI
- OpenAI創(chuàng)始人的世界幣懸了?高調收集虹膜數據引來歐洲監(jiān)管調查
- 華為孟晚舟最新演講:長風萬里鵬正舉,勇立潮頭智為先
- 華為全球智慧金融峰會2023在上海開幕 攜手共建數智金融未來
- 移動支付發(fā)展超預期:2022年交易額1.3萬億美元 注冊賬戶16億
- 定位“敏捷的財務收支管理平臺”,合思品牌升級發(fā)布會上釋放了哪些信號?
- 分貝通商旅+費控+支付一體化戰(zhàn)略發(fā)布,一個平臺管理企業(yè)所有費用支出
- IMF經濟學家:加密資產背后的技術可以改善支付,增進公益
- 2022年加密貨幣“殺豬盤”涉案金額超20億美元 英國銀行業(yè)祭出限額措施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