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18萬億的信托市場缺乏流動性,已經成為約束該市場進一步發(fā)展的瓶頸,而此前對這個領域的研究一直是空白。12月8日,全國最大的二手信托交易平臺高搜易集團發(fā)布了國內首份《信托二級市場調研報告》,第一次將信托二級市場的現(xiàn)狀較完整而真實地展示出來。
【高搜易發(fā)布國內首份信托二級市場報告 高搜易供圖】
2015年6月,高搜易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合作,成立了金融產品流轉研究基地,專門研究信托二級市場。
據了解,高搜易從2014年開始經營二手信托業(yè)務,目前平臺二手信托成交額已經達到50億元。此次發(fā)布的調研報告主要根據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高搜易平臺上的信托流轉數據,以及對2432名高凈值投資客戶和267名理財師進行的調研。
市場之變:與股市呈蹺蹺板效應
該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和2016年上半年是信托流轉的高峰期,而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信托流轉的成交量開始下滑。
報告分析稱,上述兩個市場高峰期二手信托成交活躍,一方面是因為2015年A股進入大牛市,信托持有者進入股市投資需求強烈,因此轉讓、甚至折價轉讓信托量增加。另一方面,信托產品在大多數國人心里,是兼顧了安全和收益的優(yōu)質理財產品,因此,2016年上半年,隨著貨幣寬松政策的影響,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xù)下滑,互聯(lián)網“寶寶類”理財產品也不斷邁入新低,對信托產品的需求增大。
2016年下半年以來,二手信托成交量有所下滑,原因是上半年二手信托產品銷售火爆,導致下半年市場上理財師銷售信托的傭金降低,而此時A股市場開始穩(wěn)定,理財師銷售私募產品的動力更大;部分城市樓市火爆,部分客戶的選擇也更加多元。
研究顯示:2014年到2016年,一二手信托利率持續(xù)倒掛,即新發(fā)行的信托利率還不如二手信托的利率。報告指出,信托產品的收益率變化與市場變動基本同步,在宏觀經濟疲軟,國家實行貨幣寬松政策的大背景下,新發(fā)行的信托收益率自然也跟著走低。
另外,一手信托的利率下降,也是由于目前普遍出現(xiàn)“資產荒”,資產質量出現(xiàn)下滑,信托公司在有意識控制風險。
流轉之痛:缺乏信息、流程繁瑣
調研顯示,促使信托持有人在信托到期前轉讓的原因主要有三個:1.資金周轉;2.其他投資機會;3.規(guī)避風險。其中,需要資金周轉是主因,占比超過60%;其次是其他投資機會的誘惑,占比在20%左右;極少人(2%)是擔心信托產品的風險而轉讓信托。可見大部分客戶認可信托的穩(wěn)健和收益,但同時受困于信托較差的流動性。
根據中國信托業(yè)協(xié)會最新數據,信托一級市場資產規(guī)模已突破18萬億。但目前,大部分信托產品流動性都比其他金融產品差。信托市場沒有建立起順暢的產品轉讓、退出機制,缺乏一個全國性的公共交易平臺進行信托產品的二級市場流通。
根據對2023位投資客戶的調研,報告指出二手信托流轉最大的制約因素分別是“缺乏信息”(44%)和流程繁瑣(33%)。
據了解,目前大部分信托流轉都是分散在每家信托公司,信托公司雖然也會提供信托轉讓撮合服務,但也僅限于自身客戶和自身發(fā)行的產品,受讓客戶還需滿足合格投資者等相關要求。
另外,轉讓定價主要基于轉受讓雙方協(xié)議定價,因此難以找到合適的受讓方。受制于信托登記制度缺失、區(qū)域性交易平臺無法跨區(qū)交易等政策因素影響,相關業(yè)務一直發(fā)展緩慢。
研究反映高凈值人群資產配置偏好變化
高搜易集團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符亞威認為:“信托二級市場的走勢,客觀反映了我們國民經濟的走勢,以及居民特別是高凈值人群資產配置的偏好變化,具有深刻的研究意義。我們也期待同行、機構和管理層跟我們一道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另外,符亞威表示,中國信托登記有限責任公司即將成立,業(yè)內普遍期待化解困擾信托業(yè)多年的流動性難題。高搜易的調研,是希望通過對國內信托二級市場兩年來供求關系的深入剖析,還原中國信托登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前市場的情況和規(guī)律,為監(jiān)管層提供參考。
- 馬云現(xiàn)身支付寶20周年紀念日:AI將改變一切,但不意味著決定一切
- 萬事達卡推出反欺詐AI模型 金融科技擁抱生成式AI
- OpenAI創(chuàng)始人的世界幣懸了?高調收集虹膜數據引來歐洲監(jiān)管調查
- 華為孟晚舟最新演講:長風萬里鵬正舉,勇立潮頭智為先
- 華為全球智慧金融峰會2023在上海開幕 攜手共建數智金融未來
- 移動支付發(fā)展超預期:2022年交易額1.3萬億美元 注冊賬戶16億
- 定位“敏捷的財務收支管理平臺”,合思品牌升級發(fā)布會上釋放了哪些信號?
- 分貝通商旅+費控+支付一體化戰(zhàn)略發(fā)布,一個平臺管理企業(yè)所有費用支出
- IMF經濟學家:加密資產背后的技術可以改善支付,增進公益
- 2022年加密貨幣“殺豬盤”涉案金額超20億美元 英國銀行業(yè)祭出限額措施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