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訊,內地投資者赴港買保險是去年保險圈熱議的話題之一。香港保險業(yè)監(jiān)理處去年11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來自內地訪客的新造保單保費為489億港元,占當期個人業(yè)務總新造保單的37%。
這股境外購保險熱潮很快引起了內地相關各方的注意,繼去年保監(jiān)會發(fā)文和銀聯明令禁止后,今年1月份,又有兩家銀行發(fā)聲——中國銀行和招商銀行接連公告稱,境內外幣卡不得用于其他交易支付(包括用于投資類境外保險產品的購買),請持卡人在境外合規(guī)用卡消費。
《證券日報》記者咨詢一位香港保險代理人了解到,此前銀聯國際限制購買境外保險后,Visa、萬事達卡并沒有完全禁刷,只是有了筆數和金額的上限,目前中國銀行和招商銀行作為發(fā)卡行禁止旗下境內外幣卡違規(guī)購買保險,禁刷力度更大。
赴港買保險大熱
近年來,內地客人赴港買保險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保費相對便宜、保額較高、收益率較高是香港保險相較內地保險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華泰證券研究員羅毅就在一份研報中指出,現在赴港購買保險產品的內地客戶主要為年薪30萬元以上的中產階級,有較高的保險意識,通過購買香港年金保險擴大保障,并以持有離岸美元資產進行匯率風險對沖和資產保值。
具體而言,內地保險中,一般接受0歲到60歲的投保,少數險種可以讓更高年齡投保。在香港,一般接受0歲到70歲或75歲的投保,特殊險種可以接受更高年齡投保。此外,在香港如果能提出適當的健康報告與財力報告,單張保單保額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很常見。
而購買過境外保險的周女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她比較看重的是境外保單的全球理賠與便捷,周女士除了日常工作要去其他國家外,每年還會出國旅游,因此一份較為全面的保險對周女士而言尤為重要。“申辦理賠時只要附上申請書與相關證明文件,郵寄給保險公司即可,不必我自己親赴香港辦理”。
香港保險業(yè)監(jiān)理處的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489億港元,較2015年前三季度的211億港元大幅增加132%,較2014年前三季度的169億港元增加189%。2016年前三季度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占個人業(yè)務總新造保單保費(1323億港元)的37%,這一占比在2014年2015年分別為20.3%和21.7%。
兩家銀行要求合規(guī)用卡
內地客戶購買境外保險超乎尋常的熱情,也引起了監(jiān)管的注意。2016年4月份,保監(jiān)會針對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發(fā)出風險提示稱,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內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單,必須親赴香港投保并簽署相關保險合同,如在境內投保,則屬于非法的“地下保單”,既不受內地法律保護也不受香港法律保護。此外,內地居民在香港購買的保單,賠款、保險金給付以港幣、美元等外幣結算,消費者需自行承擔外幣匯兌風險。另一方面,對于分紅保險,其保證收益之上的紅利分配是不確定的。若中途退保,投保人只能獲得保單的現金價值,如果退保將承受較大的損失。
去年10月份,銀聯國際公告稱,近期通過商戶交易監(jiān)測發(fā)現,部分境外保險類商戶存在單卡單商戶多筆交易量激增的情況。為進一步規(guī)范境外保險類商戶受理境內銀聯卡,近日,銀聯國際發(fā)布《境外保險類商戶受理境內銀聯卡合規(guī)指引》,重申相關監(jiān)管要求及業(yè)務規(guī)則,保證境內銀聯卡在境外的合規(guī)使用。
該《指引》要求,境內居民在境外購買與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費相關的經常項目保險,可以使用銀聯卡支付;其他保險項目嚴禁使用銀聯卡支付;嚴格落實外匯政策規(guī)定的境外保險類商戶單筆交易不超過5000美元或其他等值外幣的消費金額限制;強化境外收單機構對保險類商戶管理要求,包括:準確設置商戶類別碼、加強商戶培訓及異常交易監(jiān)控、強化商戶檢查等。
近日,兩家商業(yè)銀行也接連發(fā)聲,禁止持卡人使用境內外幣卡購買境外保險。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銀行是境外業(yè)務最為出色的銀行之一,招商銀行則是除了五大行以外,信用卡發(fā)行量最大的銀行。
招商銀行和中國銀行的公告顯示,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規(guī)范銀行外幣卡管理的通知》(匯發(fā)[2010]53號)規(guī)定,境內外幣卡(帶有Visa、MasterCArd、JCB、美國運通等境外銀行卡清算組織標識的境內借記卡和信用卡)在境外可用于經常項目下消費支付,不得用于其他交易支付(包括用于投資理財的非經常項目下境外保險產品的購買),請持卡人在境外合規(guī)用卡消費。(文/證券日報)
- 馬云現身支付寶20周年紀念日:AI將改變一切,但不意味著決定一切
- 萬事達卡推出反欺詐AI模型 金融科技擁抱生成式AI
- OpenAI創(chuàng)始人的世界幣懸了?高調收集虹膜數據引來歐洲監(jiān)管調查
- 華為孟晚舟最新演講:長風萬里鵬正舉,勇立潮頭智為先
- 華為全球智慧金融峰會2023在上海開幕 攜手共建數智金融未來
- 移動支付發(fā)展超預期:2022年交易額1.3萬億美元 注冊賬戶16億
- 定位“敏捷的財務收支管理平臺”,合思品牌升級發(fā)布會上釋放了哪些信號?
- 分貝通商旅+費控+支付一體化戰(zhàn)略發(fā)布,一個平臺管理企業(yè)所有費用支出
- IMF經濟學家:加密資產背后的技術可以改善支付,增進公益
- 2022年加密貨幣“殺豬盤”涉案金額超20億美元 英國銀行業(yè)祭出限額措施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