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羊毛黨” 如何打贏這場事關人性的戰(zhàn)爭?

本文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洪言微語。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前幾日,為了研究車貸,注冊了某車貸龍頭平臺,隨后不久,該平臺的運營人員通過我的注冊手機號加了微信,二話不說,便發(fā)了一條消息,大意便是除了網站列明的新手優(yōu)惠投資利率外,從她這里還可以再得到額外的加息券贈送。綜合下來,新手期三個月的投資,年化利率能接近11%,考慮再三,還是投資了一些。

站在平臺的角度,這是一次成功的拉新促銷;站在用戶的角度,這也算作一次漂亮的薅羊毛行為了。只是,這種薅羊毛與正常的投資行為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難以區(qū)分,也是平臺所鼓勵和樂于見到的。不過,說到羊毛黨,大家的態(tài)度就完全不同了,要杜絕、要打擊。

問題是,某種程度上,羊毛黨不過是薅羊毛的升級版罷了。鼓勵一個,打擊另一個,真得那么容易嗎?恰巧前些日子北京的一些網貸平臺成立了“打擊羊毛黨聯盟”,我們就來談談如何打贏這場事關人性的戰(zhàn)爭。

薅羊毛的性質蛻變:從天性使然到蓄意欺詐

薅羊毛,其實是消費者和投資者的正常心理,否則,你怎么解釋每年的“雙十一”促銷,怎么解釋電商平臺層出不窮的大促活動呢?網貸平臺何嘗不是如此,基本都會推出常態(tài)的加息補貼活動,以此達到拉新和促活的目的。

對平臺而言,常態(tài)化的補貼活動屬于正常的客戶運營活動,一方面是希望提升短期交易量,另一方面則希望能夠形成有效的用戶留存。如果用戶們都不喜歡薅羊毛,那么平臺的運營會少了很多策略和花樣,后起之秀也幾乎沒有了突圍和超越的機會,行業(yè)將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機。

既然平臺都在利用用戶的薅羊毛心理開展運營活動,便不可能反對“薅羊毛”行為。他們真正深惡痛絕的,是薅了羊毛就走的行為,就像前幾年有些網貸平臺推出的注冊送現金活動,注冊一個用戶,送現金10元,且可提現。平臺希望的是,給你10塊錢激勵讓你留下來,而你注冊了拿到返現就徹底消失了,于平臺而言,這10塊錢便花得很冤枉。

不過,做客戶運營和平臺營銷,總有些費用是要打水漂的,就像花錢打廣告,不是每個在地鐵里看到你廣告的人都會去下載你的APP。所以,平臺的營銷活動,通常會看留存率指標,只要用戶留存率能夠在一定比例之上,便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一直以來,無論是普通用戶的薅羊毛行為還是典型的羊毛黨做法(薅完就走、無返利不投等),和平臺都是可以和平共處的。

只是,當羊毛黨操作從散戶行為上升到組織行為時,性質便發(fā)生了變化,不再被視作是投資者的天性使然,而是被定性成為欺詐行為。很多大平臺的欺詐風控模型中,羊毛黨識別通常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子模型,針對的便是有組織的專業(yè)羊毛黨。

關于有組織的羊毛黨行為,筆者曾專門請教了同盾科技的欺詐風險防控專家,據其所稱,主要有兩類行為,一是技術流派,一是工會派,前者為機器虛擬用戶,由欺詐團伙在背后操作;后者為真實用戶,依靠傳銷式的嚴密組織維系運營。

不同于散戶行為,有組織的羊毛黨用戶量或資金量巨大,若應對不力,能夠消耗平臺大半的優(yōu)惠資源,使得運營活動的有效用戶留存率等指標急劇下降,使得平臺不敢搞運營活動。極端情況下,專業(yè)羊毛黨的資金進出甚至會給平臺的流動性管理帶來極大的困擾。

于是乎,針對專業(yè)的羊毛黨行為,平臺開始了反擊之路。

打擊羊毛黨,主流的兩類手段

不同流派的羊毛黨,作案手法迥異,防控手段也有明顯不同。

針對技術流的羊毛黨,可通過“技術對抗+用戶行為”這兩個方面進行防控,一方面對虛假手機號、設備指紋、虛擬機、改機作弊等常見作弊行為進行針對性監(jiān)測,另一方面結合羊毛黨識別的機器學習模型對用戶行為進行實時評估。

以虛假手機號為例,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手機號的重要性幾乎僅次于用戶姓名和身份證號。就羊毛黨而言,主要看中注冊返現和投資返現,注冊返現環(huán)節(jié),只需手機號就能完成注冊,相比投資返現的實名認證要簡單得多。所以,只要手握大量的手機號,就能在注冊返現環(huán)節(jié)批量薅羊毛,段位低的,拿七大姑八大姨的手機號來湊數,段位高的,則會批量采購一些手機黑卡,賺取收益。而這些黑卡,則是虛擬手機號識別的主要范疇。

針對工會派的羊毛黨,主要借助網絡技術來解讀識別團伙特征,進行批量防控。與技術派的單人或多人(人數有限)作戰(zhàn)不同,工會派則主要依靠傳銷式的嚴密組織,通過微信、QQ作為交流載體,集聚大量羊毛愛好者,內部分工明確,統一行動。由于均為真實用戶,在防范過程中需要考慮對其他非羊毛黨真實用戶的誤傷,所以上述純技術對抗的策略便失效了,識別難度更大,危害也更大。

工會模式下,羊毛黨與普通投資者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少人甚至一方面在特定的平臺穩(wěn)定投資賺取收益,一方面拿出部分資金專職去薅羊毛。若不能準確定義羊毛黨的風險行為,構建的模型要么沒有效果,要么誤傷率很高。在網貸平臺獲客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對正常用戶的誤傷顯然是很難被接受的。正如某平臺運營人員談到的,“寧可不撒網,一如既往,也不希望看到平臺真實用戶被無故傷害,各種投訴負面消息也會接踵而來”。

為獲取羊毛黨的精準界定,筆者曾輾轉聯系到某工會模式下的資深投資者,在他看來,羊毛黨的主要特征有三點:一是無返利不投;二是去一家新平臺刷完一個注冊且投資的用戶量后就走;三是一個人套用多個人的身份信息在一家新平臺上面投資完后散人。不見得精確,但可作為大致的參考。行為界定后,便是借助網絡技術識別風險用戶,結合平臺優(yōu)惠活動進行中的流量高峰階段進行精準攔截。

當平臺擁抱羊毛黨,正常的投資者如何避免誤入陷阱?

更為復雜的情況出現在,基于做大注冊用戶數、做大交易規(guī)模等原因考慮,部分平臺會選擇與羊毛黨合作,讓渡部分利益換取漂亮的數據。甚至一些平臺會利用羊毛黨的慣常操作手法,反其道而行之,誘敵深入,在恰當的時點跑路,反過來去割羊毛。

對正常的投資者而言,真真假假,如何避免被羊毛黨平臺漂亮的數據欺騙,又如何避免陷入平臺專為羊毛黨群體準備的陷阱中去呢?

最關鍵的,便是老老實實選擇合規(guī)的大平臺進行投資,不要貪圖各種補貼的小便宜。

同時,也分享下前面那位資深投資者的做法,在他看來,與其關心用戶量和成交量,不如去關心平臺的待收數據,因為中長期看,待收數據是很難靠短期補貼刷出來的,從這個角度看,待收金額大,平臺規(guī)模才是真的大。

當然,這個判斷標準有失偏頗,那些專注做短標的平臺的待收余額普遍要低一些,但對于投資者選擇來講,漏掉幾個好平臺倒沒有大的影響,只要不踩雷就好了。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洪言微語

極客網企業(yè)會員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7-10-27
打擊“羊毛黨” 如何打贏這場事關人性的戰(zhàn)爭?
打擊“羊毛黨” 如何打贏這場事關人性的戰(zhàn)爭?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